•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糯黑村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调查报告

安家(建筑与工程)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海源校区) 云南 昆明 650106

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时期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受农村城市化建设、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乡村生产方式、生活使用方式、等多种因素发生改变的影响,大量典型传统文化村落正在逐步发生残蚀或遭到破坏甚至消失。而近年多以来传统乡村文化旅游的迅速蓬勃发展为加强传统特色村落保护提供了一种新颖的途径,发展保护传统特色村落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很多传统村落的重要选择。本文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糯黑村为例,研究传统文化村落如何科学地合理进行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并据此提出一种相应的文化保护性与发展实施策略,实现传统文化村落的”活态”文化传承。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保护;发展;旅游;

引言:

旅游在一定大的规模程度上已经直接带动了部分一些现代古村落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给当地广大农村居民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及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性和经济效益,挽救了绝大部分已经完全濒临严重损毁或者消失的一些现代古村落。但随着对一些现代古村落旅游资源利用进行过度管理消费和乱开发等多种不利因素,导致一些古代老村落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在我国文化旅游业快速繁荣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切实做好管理保护古村落的一个基本前提下有效率地促进该古村落遗址所在地区域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已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

1.调研背景

古村落保护是中国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代表,古村落的综合保护与继续利用必须坚持走一个整体化综合保护、整体化保护利用、整体化保护传承的发展路径。

2.调研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糯黑村居民的调查,从而了解旅游业对糯黑村发展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总结出在发展旅游的前提下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经验与方法。

3.基本情况

远处,距县城镇大糯黑村位于云南省石林县,位于石林县城东南30公里不政府4公里,是石林县阿诗玛民族文化全县生态旅游和水资源综合生态建设5个试点村之一。全村有农户296户,1056人,彝族人口占99%。

4.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功能

文化价值。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散落着成千上万的传统村落,他们隐藏在青山绿水间,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塑造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村落文化。同时,传统民居村落更多的像是一个”活化石”,它依然蕴含着中国历史乡土文化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共同发展历史轨迹,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历史内涵,让这些乡土文化记忆依然能够以各种物质的文化形态好好保留保存下来。尤其是传统民居村落中原不仅住含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劳作方式和劳动习性,更是我们深入探寻先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村落中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筑,流传至今的古代生产工艺等,无一处实不在在地体现着古代汉族人民的聪明智慧的精神创造力。

旅游功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青山绿水的追求越来越大,传统村落作为极具文化价值和生活气息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对于传统村落来说,其旅游功能多种多样。传统村落中不同于大城市的钢筋水泥建筑,不同于大都市里的车水马龙,这里青山绿水环绕,原始的自然风光就这样能够直接吸引一大批前来城市的中外游客。在传统式的村落中,你依然可以慢悠悠地或者骑着电动脚踏车,尽情的的去徜徉在祖国大自然的优美环抱之中,尽情的去感受着与田园和谐的牧歌。

5.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整个村落居民带来更多经济社会收益,带动整个村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还能够有效吸引农村青年人更多回乡打工创业,凝聚更多村落文化人气,更加充分有利于促进村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习俗的保护传承。

加强旅游宣传来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一个传统文化村落一定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形成自己的传统文化风格特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外来人们的更多注意力,展现大诺黑村这个传统文化村落的独特文化魅力。

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步伐来合理保护与促进发展这些传统文化村落。由于这些传统文化村落的由于地理地缘位置比较偏远,一般经济发展都比较落后,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加快开展乡村旅游业,那么基本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就必须一定要及时跟上。比如卫生设施、住宿环境条件、饮食文化、供水以及供电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6.结论

我国传统的古村落区域发展文化旅游活动应以其核心价值观和传播作用为主要出发点,以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实践为重要活动内容,努力通过开展旅游活动激活我国古村落区域内源文化发展内生动力、再次构建好古村落区域文化发展共同体、传承好和延续优秀村落文化。我国古村落发展应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树立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理念,创新方式发展,在坚持保护好和发展我国古村落的根本同时将古村民俗文化保护放在全国前列,加强开展古村落民俗文化的科学调查与历史资料研究收集,加强开展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同时,增强我国传统民族村民集体内文化生产的生产性劳动力,提档升级改造转型升级逐步完善农村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优化环境改善人居文化生活服务环境,发展文化乡村旅游相关领域旅游文化产业,走一条国际上文旅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农旅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传统农民旅游增收脱贫致富的道路,让我国更多传统村民和我国传统民族古村落一起共同繁荣发展,真正实现加快稳步实现我国传统村民乡村旅游经济转型振兴。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审规则报告[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55次会议文件,2000,(6).

[2]李世涛.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与性质[J].广西民族研究,2007,3 .

[3]乔治 享利 里维埃.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法[J].中国博物馆,1986,(2) .

[4]罗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6, (12).

[5]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