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关于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初探

安家(建筑与工程)
洪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湖北 洪湖 4332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随着目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也逐渐多起来,工程的建立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表现。但工程规划验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在发展中找到最适合的方法,这是整个工程规划验收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合理的解决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施工方要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放在首位。本文主要围绕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

关键词: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项目规划验收工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在发展中应将其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降低不符合规定的验收工作发生,同时也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科技的力量。随着建设工程的数量增多,工程项目规划验收工作质量也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制定出一套相对合理的解决措施,保证工程项目规划验收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竣工验收工作

竣工验收工作是指施工单位根据合同的规定和要求完成施工后,有相关组织人员进行工程的验收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整改,向有关单位提高竣工报告,竣工报告的提交只能早不能晚。例如绿地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竣工验收面积测量应包括准备工作、控制测量、要素调查与测量、绿地竣工验收面积测量成果图绘制、绿地面积测算、成果报告编制等工作。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控制测量:

2.1 平面控制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包括基于武汉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CORS)的 RTK平面控制测量)、导线测量等方法,高程控制可采用卫星定位高程测量、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

2.2 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地竣工验收面积测量首级平面控制应布设精度不低于一次附合图根导线,其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 50mm,高程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 40mm。图根导线的附合不得超过两次。

2.3 采用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方法布设平面控制网时,主要技术要求参照 CJJ/T 8-2011,应符合表 1的规定。

2.4 RTK 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2 的规定。相邻点间最小距离应大于表中的 2/3。困难地区相邻点间距离缩短至表 2 中距离的 2/3 时,实地测距检查的较差应不大于 20mm。

2.5 采用水准测量技术实施高程控制测量时,应起算于不低于四等水准精度的高程控制点。对起闭于同一个高程控制点的闭合环,必须先检测、确定起算点高程的正确性后使用。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 规定。

2.6 条件困难地区,无法布设附合导线时,可布设支导线。但不应多于四条边,长度不应超过 450m;最大边长不应超过 160m。采用全站仪水平角观测的首站应联测两个已知方向,水平角和边长各观测一测回。

2.7 测区条件不足时,可在等级控制点或一次附合图根点上,采用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法布点加密,边长不应超过定向边长的 3 倍。

2.8 其他基本技术要求应按 CJJ/T 8-2011 和 CH/T 2009-2010 相关规定执行。

三、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管控方式存在问题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主要是由建设工程规划管理部门负责的,这些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建设工程管理的进步。有一些从业时间较长的工作人员喜欢凭经验办事,这对于工程管理并不能起到作用,反而会阻碍建设工程规划验收,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进步,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建设工程验收后总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了直接的污染或是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间接的破坏。建筑施工场地运用的水泥和一些钢材等建材都属于消耗品,这不仅加强了资源能耗,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和废渣又进一步污染了环境。这是建设工程验收后面对的严重问题,由于一些施工路线较长,施工布置较为分散,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周围的环境。施工期间废气问题最为常见,城市的空气质量之所以受到污染也主要因废气污染造成的。在验收环节中还发现,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水资源造成了污染。水作为人类的生命之源,施工现场的很多活动都要依靠水的支撑,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污水中也有含有大量的杂质,这些污水会直接排入城市的下水道中,严重的污染了城市用水的质量,甚至还会导致城市地下水系统的崩溃。部分建筑工人不经过处理就私自将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不仅扩大了污染面积,还造成了一些土地的污染。

(三)监测机构没有完整的机制

国家对于环境机构的资格和能力有着明确的要求,对监测机构要每年进行考核评估。但,据悉,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监测机构必须要具备的硬性资格和能力。由于目前环境影响评估市场运作,存在一些价格竞争的现象,由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的监测成本都被环境影响考虑在内,很少考虑到监测机构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与资格。如此一来,反而会现出现非理性的现象,过分依赖于监测机构,忽略了事物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导致建设工程验收项目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进步。

(四)验收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些验收项目环境管理不到位,部门主管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监管。导致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在监测调查时,过分的侧重于环境评估轻视验收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在生产时没有做好监督工作,许多只注重环境保护不注重后续的实际评估,不到万不得已时不申请验收[6]。有一些项目甚至不积极展开验收工作,在施工措施的落实上不到位,由于一些环保部门缺乏制度性的监管,就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在项目建设评估中对环境的基本要求没有达到规定,环保验收部门对监测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在监测报告中不能真实有效的反应评估情况,如此以来便会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四、改革内容与配套措施

(一)应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应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也应是每一个人该有的理念。因此在施工时必须要重视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拒绝流于表面故作样子的环保方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就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摆到重要的位置,加强环保意识,才能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构建有特色的发展体系。

(二)提高建设工程管理部门从业人员素质

要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行业的整体发展质量。监测管理人员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从业人员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因此,对于监测管理项目不断变化的知识与科技,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并始终坚持终生学习的信念不断提升自我,跟随时代的脚步顺应时代潮流。古语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积极丰富自身的业务知识,并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及相关技能,不断磨炼自我,充实自我。同时,也可以借鉴学习国外优秀监测管理经验,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素养。整改自身喜欢凭借经验办事的一贯作风,将理论贯穿到日常的监测活动中,实现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整体提升。

(三)改革内容

(1)精简资质类别,归并等级设置为保持测绘资质管理政策的连续稳定,着眼测绘行业长远发展,基本维持现行政策10个专业类别不变,取消其下设的55个子项,所有子项内容整合至对应的专业类别中;将测绘资质划分为甲、乙两个等级,各专业类别不再设置丙、丁级,新乙级标准基本维持在现行政策各专类别最低等级。改革后,测绘资质类别、等级总数由138项压减为20项,压减85.5%。

(2)下放审批权限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多数专业类别的甲级测绘资质由自然资源部审批下放至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取消甲级测绘资质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初审环节,更便利申请单位就近办理甲级测绘资质申请,更利于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属地化管理和服务甲级测绘单位。

(3)降低准入门槛突出测绘资质专业属性,进一步减少测绘资质申请条件,降低对申请单位的非测绘专业技术人员要求,取消无法定依据的前置考核条件,允许申请单位通过租赁等方式解决非常用贵重装备,不再以“学历+工作年限” 从而更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利于测绘市场竞争。

(4)优化审批服务完善测绘资质审批系统,继续实行全程网上申报和审批,逐步推行电子证书,让数据多“跑路”、申请单位“少跑腿”。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建立部内相关司局会审制度。压减非必要的证明材料,部分考核条件推行告知承诺制,减轻企业申请负担。

(5)强化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是测绘资质设立的根本定位之一。为更好发挥其源头管控作用,进一步对申请单位的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管理要求进行细化,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保障条件的可考核、可操作性,夯实安全保障基础,切实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

(6)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综合运用“双随机,一公开”和测绘行业信用等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对检查结果的运用。测绘资质审批权限下放后,加强对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大监管力度。

(四) 配套措施:

(1)制定新测绘资质管理政策。按照上述改革要求,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新测绘资质管理办法和测绘资质分类分级标准,确保新政策在2020年底前发布实施。

(2)加强新政策宣传和实施。政策发布后,加强宣传解读和舆论引导,指导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抓好政策执行。

(3)确保政策平稳过渡。新政策实施后,对因政策调整不符合条件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过渡期限。及时完成测绘资质换证工作,确保测绘行业平稳发展.

五、总结

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很多人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工程规划验收工作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从业人员都应落实好自己的责任,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积极的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切实提高自身的执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工作人员不仅要提高监测能力,同时也要强化法律观念,提高自己的履职监督能力。在未来,工程规划验收工作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其充分作用,推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婷.浅议建设工程规划制度验收[J].地产,2019(24):28.

[2]孙国平.关于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竣工测量产品质量检查的探讨[J].城市勘测,2018(05):132-134.

[3]冯雅君.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发展,2017(10):40-41.

[4]应文荣.浅谈市政交通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测量[J].科技资讯,2013(31):33-35.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3.31.017.

[5]吴一杰.规范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测量成果资料的探讨[J].城市勘测,2010(02):124-127.

[6]邢翔,夏利芬.浅议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制度[J].规划师,2005(09):73-7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