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自媒体时代信息异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安家(建筑与工程)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 江苏 无锡 214028

摘要: 在自媒体时代,信息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带来便捷的同时,其在主体、内容和传播方面所出现的如信息饥饿、信息焦虑、信息崇拜、信息污染、信息犯罪等信息异化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关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克服信息异化所带来的影响,国家、自媒体平台、高校以及大学生本身需要从重置师生关系、重塑教育内容以及优化教育方式等方面共治理、齐用力。

关键字: 自媒体;信息异化;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信息已成为这一时代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更即时、更便捷、更开放的信息,让人们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上都享受到了预想不到的便利和满足。然而,信息焦虑、信息安全、信息饥饿等信息异化现象也随之产生,给人们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他们不仅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群体,也是自媒体最忠实的用户。他们在享受着自媒体时代信息所带来的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信息异化也冲击着他们生活和学习,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际关系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形成,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了极大的挑战。

一、信息异化的涵义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其本意有着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对“异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真正把“异化”提升到哲学高度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其异化论强调“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将“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原本是人类本质的劳动,但却发生了“异化”,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法兰克福学派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强调异化的“多面性和无所不在性”,认为异化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之上,还表现在人和自然以及人和自身的关系之上,他们把批判对象定位于一切束缚人和统治人的异化力量,认为异化是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异化”一词,如今已不仅仅局限在哲学领域,在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异化”概念也渗入信息科学领域,出现了“信息异化”。所谓信息异化是指人们创造的信息在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干扰导致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之间的矛盾,使主体丧失了控制信息的能力,使信息丧失原有的内涵并反客为主地演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即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人的力量[1]。其主要表现为由轻到重,从信息饥饿、信息焦虑、信息崇拜、信息污染直至发展为信息犯罪,层层递进。

二、信息异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了答案。他强调新时代的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异化现象的日益凸显,高校思政工作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干扰了教育过程,使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

1.信息主体异化导致师生关系异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因此,在传统媒介时代,教师因其所肩负的教育使命、所承担的职业角色和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在尊重学生思想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依据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高校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

过去,教师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在与学生的关系起着明显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但是,当人类进入自媒体时代,信息生产的门槛在降低,信息传播的渠道在扩大。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们的发声权在不断提高。教师已不再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价值观的最主要的来源,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更便捷、多渠道地获得各类信息和各种价值观念,也可以更为自由、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信息主体的异化,让传统信息传递过程的“中心”逐渐模糊,每一个传播节点都自主性,呈现“去中心化”的特点。这种情况,使得学生逐步获得了与教师对等的话语权,教师实施教育的价值引导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不断地降低,而学生的主体性则日益加强。但是这种主体性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的“主体”。信息主体的异化,虽从表面上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但传播的“去中心化”以及他们好奇心强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成熟待完善等原因,也让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甚至渐渐西方资本主义观念所渗透,从而对马列主义、对主流思想产生疑惑或不信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信息内容异化导致教育内容异化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围的确定,这并不是教育者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由教育目的所决定的,这就使得教育内容是明确且固定的。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坚持不懈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正是高校现阶段教育目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本身是严谨且完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从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体系,彻底、系统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理论、问题,讲清、讲明,才能以更强的说服力,去获得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最终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无论是培养有坚定政治理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在逻辑体系的要求,都反映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确定而又系统化的。

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性、交互性、共享性、即时性特点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每个人都可以在走路、吃饭、等车,甚至会朋友、聊天的同时,通过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几下,就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去了极大的便捷。但同时也打破了在传统媒体时代,国家对信息内容的绝对控制。而信息碎片化的呈现形式,虽然在极短时间内,让信息内容被扫进人们的眼底,但由于缺乏系统化的思考,最终也仅仅是流于脑中,对人们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网络信息碎片化风险破坏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完整性。”[3] 海量、多元且碎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念通过自媒体平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信息内容的异化不仅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日益复杂多样,由确定转为不确定,而且也“容易在认知的获得与信仰的形成之间造成某种障碍”[4],也破坏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整性、系统化的认识过程,最终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信息传播异化导致教育方式异化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为达到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可和理解,促进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自身特点的角度出发,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阵地,辅以其他各类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工作,并最终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着非常明确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然而在自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发布者可以互联网中任何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传递规范性或非规范性的信息。信息传播不再是自上而下,不再是有体系化,每个人都可以利用鼠标、键盘、手机等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内容,发表自己的言论,发布资源,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信息互动。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也不再是固定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接收者,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性和交互性。

由于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信息传播无论是内容还是过程都日益开放。但是这种开放也导致“封闭性”的愈加凸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就一个共同关注的内容,如明星、游戏、话题等,通过自媒体平台形成一个个人际圈层。在这样一个排外的圈层中,成员只接受单一的信息,且传递是单向的,这导致他们逐渐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不能接受与他们观念相左的信息,思想逐步封闭、极端,行为攻击性日趋强化。

交互、封闭又无序的传播异化现象,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方式,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内容碎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培育带了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对于主流声音的传播和讨论不都是特别主动,反而在相对独立封闭的圈层空间内更容易被非主流的声音所吸引[5]。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进入学生的核心圈层,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都导致主流声音在学生圈层中难以得到有效传播。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识,停留在表层,不能正在理解和认同,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破解信息异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对策

要消除信息异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仅仅依靠高校自身是远远不够,需要国家、自媒体平台、高校以及大学生共治理、齐用力。

1.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关系

面对信息异化所导致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弱化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异常强化的现象,需要重置师生关系,让师生关系回归正途。

《礼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要改变对自媒体的偏见,看到自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面,对自媒体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提升自己的自媒体素养,掌握话语主导权,强化其在自媒体平台的教育引导能力,不仅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更要在自媒体平台上重塑教师的主导地位。

一切信息通过大学生自己的理解、接受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图示和思想品德[6],因此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的德行从受教走向自教、从教化转为自化、从他律变成自律。另一方面,要在大学生中培养有较高政治觉悟、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的“网络意见领袖”。相对于父母和教师而言,大学生更重视朋友,朋辈影响尤为明显。高校通过“网络意见领袖”的个人言论施加影响,宣传社会正能量、主流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2.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面对信息异化所导致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不确定性和碎片化现象,需要国家、自媒体平台和高校自上而下,由己及彼,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性、系统性。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加快互联网立法工作,逐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和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法律法规,对生产信息的个人及群体进行实名制和透明化管理,这会对信息生产者起到最大程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7],以减少淫秽色情等腐朽内容的传播,建立一个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环境,保障了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的一致性,让大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享受信息化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同时,国家要积极抢占自媒体这个宣传阵地,打造自己的主流媒体,增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提高网民的政治敏感度。主流媒体要及时准确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出去,更要以政治家的视野和判断,做好媒体内容的取舍[8]。

其次,自媒体平台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靠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夸大事实的内容来吸引读者获取流量,这些无中生有、散布虚假信息,曲解政策、违背正确导向的内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对大学生产生明显地误导,继而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因此,作为信息平台的自媒体运营企业,要始终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运营,严格管理,加强对信息内容的自我监管力度。

最后,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示范”,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加强人文素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性,避免娱乐化,才能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3.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

面对信息异化所带来的信息传播的交互、封闭、无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方面的培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高校及教师配合“大思政”理念,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动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

首先,高校要建立并完善自己的信息传播平台如公众号等。现阶段,不少高校都建有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但是由于功能单一,传播的思想政治内容缺乏吸引力、形式也陈旧,不符合大学生的信息多样化的需求,这必然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同时大学生对其认同度也比较低。因此,高校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结合社会热点或大学生所关注的话题,配合“大思政”的理念,统筹推送平台信息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讨论话题,形成网上网下育人合力,把价值引领从教师“指尖”直抵学生“心间”[9]。同时,高校要将生活、服务等其他功能也一并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上,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于高校自媒体平台的粘度,从大学生“进驻”,逐步发展为“常驻”,最终达到“乐驻”的目的。

其次,高校教师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多做学生的倾听者、疏导者、欣赏者,用更加民主平等的交往方式,用诚心去换学生的真心[10]。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加入学生不同的圈层,克服长期潜水的情形,主动设计话题并积极参与圈层讨论,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主流思想带入圈层,避免学生圈层信息传播单一、封闭,思想愈发激进情况的出现,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 张立彬.信息异化的根源及其控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9,(3):338-34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赵丽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研究[J].马克思注意研究,2017(10):78-85.

[4] 徐蓉. 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5):58-62

[5] 仝泽明.“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3):61-65

[6] 文萍,马宏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与激励[J].教育评论,2017(3):99-103

[7] 江瑛林,李俊伟.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异化与意识形态风险防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6):41-47

[8] 唐晶.网络信息异化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J].世界桥,2013(5):137-139

[9] 赵庆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J].学术论坛,2018(5):162-167

[10] 朱绍勇.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与化解[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6):84-86

作者简介:陈岚(1981-),女(汉),江苏省无锡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讲师,主要从事德育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网络异化与青年健康生活方式构建”  (2018-R-6008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