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房地一体化农村宅基地测量方法研究

安家(建筑与工程)
南京国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摘要:在具体的房地一体化确权登记中,房地一体化农村宅基地测量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也是确权登记的关键环节。农村宅基地测量结果的精确性会直接影响测量方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以加强对科学测量技术的利用是十分关键的。但是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而言,对于宅基地的测量准确性较高,该工作实施也就是通过搭载无人机设备开展倾斜摄影测量作业,主要利用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纹理的采集。所以本文主要分析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利用优势,方便提房地一体化农村宅基地测量的准确性。

关键词:无人机倾斜摄影;房地一体化;农村宅基地;测量方法

为了促进我国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国在实际的国土资源管理中越来越重视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提高。我国相关部门对农村宅基地确权管理工作的要求变得更加细化,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过程中近郊农村土地征收中所涉及的房屋拆迁和土地赔偿工作也需要进行权籍证明[1]。因此将无人机倾斜摄影利用在房地一体化农村测量中,其不仅可以保证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技术保证。

1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特点优势分析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倾斜摄影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其可以被广泛的利用在摄影测量中,该技术的实施就是将同一飞行平台上搭载若干台传感器,主要的角度包括垂直和倾斜,其主要的功效就是实现对摄像的采集,详细识别建筑物不同角度的纹理和顶面。而且在倾斜摄影技术利用中有效的搭载无人机系统,能够有效的加强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 术的利用,该技术实施起来优势十分显著。具体如下: ①无人机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利用,就是在利用无人机搭载倾斜摄影相机的前提下,让其科学的开展地形测量,通过自动化的和影像机进行匹配,让其科学的发挥系统建模作用,从而有效的降低人工干预程度 ,保证测量工作的效率显著提升。②同时在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开展测量作业的时候,不仅可以有效的使人才和物力资源得到节约,还能够显著的提升作业效率,适当的将测量作业协同时间缩短,防止不良天气对测量作业造成的影响。 而且在将大量外业作业转化为内业作业的时候,还可以将人工的作业压力减轻,降低劳动强度。 ③已经获取的倾斜影像,在进行科学的处理后,可以形成十分丰富的地理信息产品,保证二三位数据叠加,保证各种数据能够充分得到利用。

二、无人机倾斜摄影的房地一体化农村宅基地测量方法应用要点

2.1通过工程实况明确技术流程

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方法利用中,需要通过工程实况明确技术流程。本文主要将我国某地区农村宅基地房屋权籍调查项目作为案例,该项目的倾斜航飞试验区面积为0. 8km2 ,在实际的宅基地测量中,采用的技术主要就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该技术测量的目的就是获取的地籍图,详细区分房产分区分户图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于外部作业数据采集,需要利用数据航飞平台,在数据平台中选择大疆M600pro六轴无人机进行测绘,测量的时候所选择的航摄仪为睿铂RIY-DG35镜头倾斜摄影相机,摄像幅度为6000*4000,相机的焦距需要调节为40mm,相机的原始尺寸为3.8μm。在开展摄影工作的时候,需要将地面分辨率控制为20em ,航向重叠度调节为80% ,旁向重叠度调节为70%。无人机的飞行面积控制在0. 40km2 ,航线的方向可以设置为东南向,测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测量区域的重叠程度,保证在正常的飞行状态下,需要尽量将飞行的高度控制在80%的距离[2]。同时要想使三维模型的精确度得到保证,就要科学的对外业像控点进行调节。而且将数字倾斜三维模型地籍测量要想科学的保证三维模型精度,就要科学的对像控点进行布置,然后保证在模型建立中,需要将数字倾斜三维模型地籍测量项目作为参考依据,在具体的像控过程中,需要利用飞行前人工喷涂方法完成部署作业,科学的将部署间距控制在<200m范围中。

2.2倾斜形像三维建模安点

在倾斜形象三维建模过程中,需要先利用预处理软件进行保证,便于对外业航飞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输入,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影像数据和pos数据等,其中也包括对地面数据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中也包括对测区范围中的影像重叠度照片质量、飞行质量等检查,然后针对性的对与重合度不符合、不合格的架次进行处理,对于不需要处理的内容进行重飞处理,然后使采集到的数据结果更加精确。同时在利用 SMART 3D软件的时候,也需要加强对数据的预处理,保证在数据处理中利用空三加密解算、多视影像匹配等方法,保证三维模型的生成,让三维模型安点更加准确。

2.3 CASS 成图技术

在具体的立体测图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利用EPS三维测图软件进行图像处理,保证在输入三维模型数据后,能够准确的进入三维编辑界面中,然后详细对矢量数据开展采集编辑。其中来说,数据采集的关键要素包括几个方面:其一是居民地;其二是道路;其三是水系;其四是植被等,只有明确采集目标,才能进一步保证线化图的测量更加精确。对于内业难以测量的要素,需要通过外业开展和调绘补测等作业,实现对图面的整理,保证在测绘作业完成后,可以及时更新DLG图面整饰工作。

2.4精度分析

在实际的地籍、房产等项目测绘过程中,需要详细分析精确度方面的误差,然后将测绘误差和面积测算精度当作主要的误差参考凭据。同时为了更好的保证精确程度,就要加强对数据均匀抽检技术方法的利用;尤其是在开展外业测量的时候,更需要做好对房屋坐标、房屋面积的测量,然后综合性的通过RTK技术和全站仪测量技术利用,保证三维立体模型采集的房屋界址点,最后使数据的采集更加精确。总体来说,精度分析相关内容如下所示:

2.4.1界址点精确度分析

在精确度分析中 ,需要将《地籍调查规程》(TD/T 1001-2012)作为主要依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误差值控制在5cm范围中,在此次研究中,主要确定的宅基地界址点分为12个区域,误差值主要可以控制为:3.40cm、4.71cm和2.62cm、4. 82cm、3.51cm、2. 33cm、1.29cm、4.86cm、2.93cm 、3.71cm.3.23cm、2. 22em,这些数据均在5 em范围中。这就可以充分说明,此次研究的界址点进度与农村的宅基地测量标准一致。

2.4.2宅基地面积精度分析

对于面积的精度分析,需要严格的根据《城市测量规范》( CJJ/8-2011)中提到的相关标准作为依据,也就是有效的将“中误差”作为评估精度的衡量标准,必要的时候可以将2倍中误差作为限差(→s]。在此次研究试验中,主要选择的的航飞试验区主要对10幢房屋实施面积展开调查,通过调查可以将误差控制在1倍中个误差范围内,让其满足农村地区三级房屋面积精度标准。

三、后期数据处理

3.1技术关键点

在后期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利用,属于是农村宅基地测绘项目开展的最关键成果,该成果主要表现为数字划线图,数字划线图就是农村地区进行不动产权籍调查的关键部分,该技术制作的精确程度会直接影响不动产权籍测量的质量,其也会直接影响农户的自身利益。一般来说,数字划线图的精度主要包括影像质量、像片控制点精度和三维模型质量等。

3.2技术应用

为了更好的满足房地一体化基地测量的需求,就要通过科学技术对航拍阶段的影像实施质检,然后详细判断其是否会满足测量的精度需求,只要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发现存在大面积失焦画面抖动现象,就要及时对其进行补测。同时,因为在倾斜摄影技术利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云台和摄像头有时会与阳光存在夹角,所以需要个格外重视这个问题,及时调整镜头中出现的光线强度差异问题。尤其是在进行航拍影像数据前,更应该合理的调整匀光、匀色情况。保证在影像数据处理完成后,就可以有效实现数据匹配[3]。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详细对航拍登记表上的传感器尺寸和镜头焦距、镜头倾斜角等主要数据进行配置,保证最后可以得到正确的匹配数据。再加上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具有较强的自动化处理能力,所以在航拍影像资料数据匹配后,就可以通过系统的自主利用完成对数据的测量。

3.3改进建议

在无人机倾斜摄影的房地一体化农村宅基地测量方法利用中,需要在软件生成数字划线图后,通过人工手段的利用,合理的对数据的成果进行核对,其中需要核对的内容包括图像要素、图像属性地籍要素等。同时,很大程度上,因为无人机在具体的飞行过程中,经常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不规则的抖动,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三维模型形变,此时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对建筑物外围轮廓线校核,特别是在部分建筑密度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建筑物之间的速挡问题解决。对于不同工作人员在图形研判中出现的图形思维定式问题,需要格外其造成的误差,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中,尽量可以安排多为不同的工作人员科学对输出成果校核与判断,从而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缩小,保证其可以取得理想的成果。

无人机倾斜影像测量技术的显著优势在于测量精度高、工作速度快等,目前该技术在我国国土领域已经占据一席之地,所以将其利用在我国农村宅基地测绘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因为实际的房地一体化测量中,还存在工作任务重、基础数据缺失等问题,所以机会导致无人机倾斜影像测量技术的利用可以发挥优势,只有通过该技术工艺的有效改进,才能保证测量技术的工作效率可以显著提升,让其可以为房地一体化农村宅基地测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明,罗芬.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房地一体化农村宅基地测量方法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14):198-199. .

[2] 傅达好.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房地一体化农村宅基地测量方法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14):110-113.

[3] 吴赟.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房地一体化农村宅基地测量方法[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36):44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