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学教评一体的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策略的探索
摘要:在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教、评一体的理念来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将阅读、教学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完成任务,在任务中评价,在评价中阅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加深对作品的了解,进而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名著《朝花夕拾》为例,主要从评价落点、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三方面谈谈基于学教评一体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评价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学教评一体;《朝花夕拾》;评价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而在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多样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与手段,再加上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阅读时间较少,导致阅读的效率和效果常常会流于表面,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影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语文素养也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
怎样才能有效检测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在2022版课程标准中,对“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评价”建议是:“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不仅强调了评价要贯穿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而且从评价依据、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以及评价主体的定位等方面给出评价提示。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教、评一体的理念来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使学习、教学和评价三个环节相互协调、融合。运用“学教评一体化”,能够以明确的目标为指导,创建学生喜欢的情境任务,设计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将阅读、教学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完成任务,在任务中评价,在评价中阅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加深对作品的了解,进而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名著《朝花夕拾》为例,谈谈基于学教评一体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评价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评价落点
首先,明确“《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目标,这是达成“学教评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它不仅是教与学达成的依据,也引领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只有明确学习目标,评价才会有落点。
笔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者意图以及学情分析,确立《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评价落点(学习目标)为以下几点:
1.通读全书,了解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和各篇目的主要内容,依据篇目内容进行适当分类。
2.圈画重点内容,梳理时间脉络,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求学之路,分析青少年鲁迅心路历程。
3.了解不同篇目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及其对鲁迅先生的影响,分析鲁迅先生写人技法。
4.关注回忆性散文的双重视角,分专题、多角度研讨鲁迅的温情回忆与理性批判,探究作品的主旨意蕴。
5.在阅读活动中,积累阅读回忆性散文集的阅读经验,提升整本书阅读能力。
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评价方式
整本书阅读评价要贯穿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在阅读前可以进行指向学情研判的诊断性评价,如设计读前调查问卷、知识小测;阅读中可以进行指向过程指导的形成性评价,如设计阅读规划表、导读单、评价量表,建立阅读档案,:随堂测验,口头提问等;阅读后可以进行指向成果分享的总结性评价,如撰写读后感、小论文、研究报告,表演课本剧,举行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绘制思维导图、手抄报,制作荐读海报、考试测评等。这几种评价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情需要,综合运用在教学活动中。
基于学教评一体理念,《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坚持连续性评价,从读前诊断,到读中反馈,再到读后分享,重视落实每一环节的评价,才能持续帮助学生调控阅读状态,确保学生有始有终的真正阅读、高效阅读。《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要用到的评价方式有读前调查问卷;读中设计阅读规划表、导读单、评价量表、口头提问;读后撰写人物小传、设计人物卡片、举行读书报告会等。
三、“《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评价过程
(一)阅读任务一:读前调查,了解学情。
教师在学生阅读名著之前要了解其基本学情,包括阅读兴趣、阅读基础、阅读障碍等,以便在之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指导,设计充分符合学生学情和教学实际的阅读任务。在组织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前,发布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作者的印象是怎样的,对作者有多少了解,希望展开怎样的阅读活动,《朝花夕拾》的兴趣点、疑难点等。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学情诊断,然后有计划地调整读中教学与评价策略。
(二)阅读任务二:通读全书,篇目分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推进需要合理的计划支持。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阅读规划表(见下表1),要求学生一周内读完全书,由阅读学习小组的各个组长负责跟进与登记组员的阅读进度与阅读情况,教师定期检查与督促各小组阅读进度。学生可以在阅读规划表上进行阅读打卡,培养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圈画批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读全文,了解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各篇目主要内容,适当给不同的篇目分类(见下表2),锻炼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完成阅读规划表和导读单可以实现初读阶段阅读效果的评价反馈。
(三)阅读任务三:梳理时间,走近鲁迅
学生回忆所读,梳理时间脉络,以童年——少年——青年为线,圈画书中重点内容,依据设计的导读单(见下表3、4、5),概括鲁迅先生成长经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评价量表,进行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见下表6、7),实现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反馈。
(四)阅读任务四:人物形象,写人技巧
出示阅读任务:学生再次精读全书,在书中圈画人物描写的句子,并做旁做好批注;依据人物档案导读单,概括与人物有关的情节,找出人物相关的背景、身份,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写人技巧及人物对鲁迅先生的影响。课后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写一篇人物小传或设计一张任务卡片,小组汇集成果进行集体展示,再由老师和其他小组依据评分细则进行评分。通过各种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领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自主阅读,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五)阅读任务五:专题探究,成果汇报
《朝花夕拾》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适合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深入探讨。各阅
读学习小组讨论确立一个探究专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完成搜集材料,撰写初稿、制作PPT、汇报展示等学习任务,在读书报告会上进行专题汇报展示,再由老师和其他小组依据评分细则(看表11)进行评分,选出优胜小组。阅读任务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提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能力。
参考专题:鲁迅的儿童教育观、《朝花夕拾》中的风俗传统、鲁迅成长的痛与悟、鲁迅童年的趣与憾等。
四、结语
整本书阅读学教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标理念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整本书阅读学教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提高其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竹平.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模式——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思考[J].福建教育,2023(10):29-32.
[2]王崧舟,王春燕.腹有诗书气自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本书阅读”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3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