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两邻理论”下沈阳市居家养老社区老幼共融空间模式研究与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逐渐减少,社群关系发展畸形。同时社会压力的增大,对年轻人来说老人养老问题与育幼问题都日益凸显。为巧妙地解决这两个难题,在两邻理论的指导下,老幼共融的社区空间设计应运而生。本文将通过其他地区的案例研究,为沈阳市居家养老社区老幼共融空间模式的理想布置提供建议。
关键词:两邻理论;养老;老幼共融
引言
“两邻理论”作为建设新型友好社区关系的理论基础,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新的社会化思路,从而进一步发展成为老幼共融的养老、育幼的“双重社会化”,在缓解居民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为社区的和谐、包容与发展提供了助力。沈阳市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索和实施老幼共融空间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的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仅有少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正在尝试“代际共融”模式。这种模式经历了从以血缘关系为主,到如德国,日本,美国等非血缘关系之下“多代共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演变过程。国内外对这一建筑类型在功能和空间规划上缺少前期的研究。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研,访谈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在前期策划,功能空间设置和空间规模,分布及组合3个层次上进行研究。本实用新型前瞻性强,能对中国新“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间配置及空间研究起到前瞻性作用,并为后续设计奠定前期规划基础。
二、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为“老幼共融”社区。主要是空间规划的可行性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1)现状及其问题
国内试验这种模式的社区极少。不论国内外,对于这种新的建筑类型,都缺乏功能与空间规划等方面的前期研究。
(2)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及做法。
传统的社区设计千篇一律,针对老幼共融社区实例分析,结合养老设施基础调研,为功能设置、空间规模提供依据。
(3)促进老幼共融理念传播
针对这一新类型建筑,推导出一份类似于前期功能设置与规模的任务书,为中国新型“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前瞻性的空间配置和研究。
三、研究内容
社区共融,不仅是外来人与本地人的融合,同时还有幼孩和长者之间的融合。一个完整的社会体,少不了富有生命力的下一代,也少不了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一代,无论年长年幼,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邻理论”下沈阳市居家养老社区老幼共融空间模式研究与应用,令长幼两种群体能更好的在社区共融。
1、老幼共融结构依据与分析
老幼共融,顾名思义是将老年人和幼儿放在同一空间或社区中,以促进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帮助。通过分析案例,得出老幼共融结构具有很高的合理性:老年人和幼儿是非常互补的,老年人会因为缺少子女陪伴感到孤独,而儿童需要社交学习和与人互动的环境。老人可以为儿童提供经验与知识,儿童为老人带来活力与乐趣;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偏好静态活动,幼儿的户外活动多偏好动态活动。老幼共融的空间模式可以确保老年人与儿童在生活中能够频繁地亲近,从而促进他们的交流和互动。
2、老幼共融案例研究
2022年7月,浙江温州瓯海区新桥街道两家“居家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成长双龄驿站”成功建立。驿站在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同时兼顾社区托儿所,将老人活动中心与社区托儿所设计为相邻空间,二者产生交互,互相补充需求。为社区老老、幼幼、老幼间提供更多的交互机会。该设计的成功充分表现了两邻理论建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新型社区关系的核心,不仅帮助社区居民缓解了养老问题与养育后代的照看压力,更促进了社区居民间的沟通交流,推动了社区“家文化”建设。
3、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形成社区交流桥梁
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构建“资源-平台-互动”的联动闭环共融服务模式,探索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等资源有效衔接的协同模式,以社区为依托,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引导建设理念可持续、样本可复制的老幼“代际融合”社区生活场景。
4、老幼融合空间营造
(1)构建多代际聚居的包容居住体系,住房政策鼓励多代同堂或就近居住,住房设计倡导多元居 住套型,打造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体系;
(2)推动社区老幼复合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以代际学习中心、社区综合体为主要形式促进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的融合设置:
(3)打造社区老幼共享公共开放空间,划分相互隔离又相互联系的动静态活动区,通过提供开放性、便利 性的健身运动、休闲文化、沟通交流场地和设施,促进老年人、儿童之间展开代际互动活动。
5、(1)健全老幼社区相关法制法规
(2)社区应加大对老幼群体关注度
(3)在目前社区服务基础上,针对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4)扩大思维,引入多方力量
6、特殊社区的建立
特殊社区,不止包含老幼,也可以扩展到孕妇产后护理,残疾人复健等多功能融合社区,从医疗,托幼,福利机构,老年公寓和老幼娱乐为一体,实现复合型空间,实现多元互动,让不同群体之间优势互补,实现多方面资源的充分利用。
7、沈阳市老幼共融空间布置
沈阳市目前推进老幼共融空间布置的社区不多,在场地规划、设施准备、环境建设方面都有不足。则可结合其他地区老幼共融的实践,总结出理想的布置方案:
例如建设老幼共融空间时,需要充分满足老幼共同对活动环境的需求,空间布置要具备安全、互动性强、动静适宜、自然环境优美等特点。首先要保证安全性,老人和幼儿都是行为能力较弱的人群,减少突发危险造成的人身伤害;其次可建设老人幼儿通用的运动器材或娱乐设施,无论是老人之间、幼儿之间、还是老幼之间都可以共同参与的强互动性娱乐活动;再次设置一些功能丰富的活动器材,老人便于休息静坐,幼儿可用于活动玩耍;最后是自然亲和,老幼共融空间应加强对自然的引入,如绿植、光线等,以满足老人和幼儿对环境舒适度的考量。
四、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与改进
社区老幼共融空间模式可整合利用社区中有限的公共空间资源,为社区老年人、儿童提供环境友好的公共活动场所,它将加强社区老年人、儿童的交往互动,实现社区代际共融,增进社区生活的繁荣,实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1.老幼设施空间复合不足
社区老人和儿童同时在公共开放空间活动时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老幼设施共享不足。现如今较多老幼设施空间缺乏一定创造性的设计,在社区中空间分配的不合理会使老友群体难以展开良好的互动,从而导致群体之间关联性较差,老幼之间更加疏远。
2.安全隐患问题
老幼群体都是属于弱势群体,部分老人可能存在精神类问题,可能会发生碰撞,导致老年人身体受到损害,也可能会给儿童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其次老年人与儿童都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卫生问题也不容忽视。
3.观念差异导致交流困难
国内老人和儿童之间的代际互动更多是基于血缘关系展开,非血缘的社会代际活动对老年人和幼儿家长的吸引力有限,且社会层面的老幼代际融合模式尚未形成价值理念,社会大众的了解度较低。由于年龄差异,二者的观念、思想、受教育程度等都会使二者交流更加困难。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社区在建设时可以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在老幼共融区域为活动的老人与幼儿提供照看,减少意外发生。同时活动场地不能老幼完全重合,最好保留部分单独区域,让不同意愿的老人和幼儿都能得到满足。
至此,望本项目能为沈阳市未来的老幼融合建设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吕元,曹小芳,张健.友好型社区老幼共享公共空间构建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0
[2]张俊杰.基于老幼融合的竹荫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计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23
[3]徐培杰.十分钟生活圈“老幼共融”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空间研究[D]. 沈阳建筑大学2020
[4]曹容溪.德国汉堡地区“多代屋”空间特征研究[D].2018.
[5]项亦舒,朱瑾.“代际互助”下的多代居模式及空间特征研究[J].艺术科技,2018,v.31(01):201.
[6]富泽宏平,周燕珉.多代同堂怎么破?日本城市型三代居住解决方案或可借鉴[D].清华大学,2015
[7] 周燕珉,龚梦雅.多代居住宅适老化设计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4(4):46-55.
[8]石氏克彦.多层集合住宅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项目来源: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313208090。
指导教师:吕晶 石椿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