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关于探索江阴市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建设

中建知仓
无锡市江阴生态环境局 214400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江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江阴市生物多样性本地调查成果,从体制建设、监测工作统筹、平台建设等几方面就构建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建设进行探索,以推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

1.江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江阴市北枕长江、中环群山、南涵湿地,水系发达,丰富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的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和繁衍条件,同时多样的地貌和生境也承载了江阴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2021年5月-2022年6月江阴市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江阴市生物多样性“家底”。本次共调查到江阴市各类生物1679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804种、陆生脊椎动物和昆虫504种、水生生物371种。江阴市在经济活动频繁、人为干扰较强的整体环境下依然保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2.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江阴市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监测预警体系尚不完善、局部生境退化明显、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加剧和科普宣教体系不够全面等问题。因此,要真正实现江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江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刻不容缓。

3.探索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

3.1健全机制,成立领导小组

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涉及多个部门,工作内容有交叉重叠,容易出现重复工作、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可以部门联合,有效建立起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联动机制,加强宣传、保护、监督等措施,统筹协调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工作,全方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3.1.1统筹管理机制。成立江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生态环境部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统筹协调,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相关工作任务。

3.1.2部门协商机制。通过相对固定或定期性的会议来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相关工作的决策商议与部署,通过协商机制有效整合各部门意见。

3.1.3成果共享机制。结合各政府部门需求,建成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成果的机密版、政务版,探索推进生物多样性成果全党政部门共享应用,建成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城管、农业农村、水利、海关等部门高效协同的共建共享共用机制。

3.2整合资源,统筹监测任务

生物多样性监测直接有效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部开展了长江流域的水生态考核试点工作,江阴市长江点位被纳入考核。定期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价,识别水生态问题,对水生态问题严重区域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开展长江江豚、中华鲟及其他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了解掌握重要水体及重要水生生物动态变化。水生生物调查成果还可为其他部门所用,其中的渔业相关成果可为农业农村部门所用,水资源相关调查成果可为水利部门所用。

农作物和林业病虫害监测是农业农村局和林业局长期常态化工作,可借助其他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以及卫星遥感、无人机航空遥感等先进技术同步开展,同时纳入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系统,分别为农业农村部门和林业部门提供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成果和松材线虫监测预警成果。

江阴市位于江苏省生态岛“四带三区多点”自然生态保护总体布局的“长江流域旗舰水生生物保护带”上,市域内定山、黄山等低山丘陵保存了较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可探索建设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岛试验区建设以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结果为依据,长期开展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工作,及时掌握试验区生物多样性种群动态和变化趋势,评估各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

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及防控管理工作涉及到多部门多条线,如农业部门负责农田及渔业水域,自规部门负责森林湿地等区域,海关负责入境口岸外来入侵物种的普查和防控管理,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在省生态环境厅指导下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但目前部分区域有重叠,为避免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和职责不清,可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工作中统筹安排。

3.3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平台建设

3.3.1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

推进江阴市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工作,促进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形成“一站多点”的监测网络,布设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固定观测样地样线样点,开展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长期固定观测,全面掌握热点区域内珍稀濒危物种、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应用环境DNA技术、AI鸟类智慧识别、水声学技术等生物多样性观测前沿技术,结合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等“天地空”综合观测模式,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精细化、现代化管理。“分两步走”:2023年,初步完成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样线样点建设,启动长期观测工作。2024-2025年,完善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样线样点建设,建成1个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站,并纳入到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中。

3.3.2生物多样性智能化监测系统建设

整合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信息云平台,结合生态遥感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实现生物多样性监测现代化。生物多样性智能化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和信息深度处理分析,及时了解生物多样性现状,反馈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也能助力灾害预警、非法活动管控、科研管理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打造生物多样性智能化监测系统并接入江阴市大数据中心平台。

4、产出效益

4.1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的完善,能切实掌握生物多样性本底及变化情况,让保护工作有的放矢,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能力得到提升,生态安全维护能力得到提高。生物栖息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形成良好循环。

4.2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利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来促进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将生态资源依赖型调整为保护优先、有序可持续利用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协同发展,推广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为江阴市吸引高端人才,提高江阴的整体创新能力,是坚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益尝试。

4.3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区域生产总值双提高。通过保护工作的开展,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生物资源得到积累,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价值得到提高。开发利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随着生物物种人工繁育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将从中研发和提取更多食药用产品,形成成熟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平台和工作机会,提升社会生产总值。

参考文献:

[1]、吴秋菊,朱蔚.昆山市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研究初探〔J〕.污染防治技术.2020,33(5):46-49

[2]、冯晓娟,米湘成,肖治术,曹垒,吴慧,马克平.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建设及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2):1389-1398.

[3]、胡天宇,王宁宁,赵晓倩,米湘成,郭庆华,马克平.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进展.遥感学报, 2018.22(4):709-712

作者简介:黄蕾,女,汉族,1983.01,江苏江阴,大学本科,工程师,环境管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