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考院小学,山东 淄博255200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包含行为习惯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行的形成和培养,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传统文化犹如泰山之石,守石之重,正可让课程攀升至新的高度,凝聚升华道德法制之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把握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发掘、梳理教材中的诗文经典、传统节日、美德故事、悠久历史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找准深入融合的着力点,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炎黄子孙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软实力。在国际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每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也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一、发掘诗文经典,润明理修德于自然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古诗文和经典名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这些内容看似简短,实则有着丰富的内涵,字字千金,铿锵有力。在教材的引领下,笔者尝试发掘这些诗文经典,并适当拓展延伸,让学生感受中华经典之美。如一年级上册的《开开心心上学去》中,就有出自《礼记·学记》的“人不学,不知道”;三年级上册《我学习,我快乐》中有出自《论语·公冶长》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韩愈《增广贤文》中的治学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等,都是旨在引导学生爱上学习、励志成才。因此,笔者结合低年级学生熟悉的经典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带领学生从朗读入手,引领学生刻苦读书、勤学善问。再如,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中,出示了《弟子规》的“出必告,返必面”,让学生懂得与父母相处的基本礼仪。

二、借助传统节日,育优秀美德于实践

各个节日都有着与其对应的节气、渊源、历史、风俗和传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传统节日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借助这些传统节日,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实践中不断继承与创新,培育优秀美德于实践。教材中,在各个年级的不同时段,都有传统节日的内容呈现,如《大家一起过春节》《团团圆圆过中秋》等。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借助与家人好友庆祝节日这一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寻节日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在清明节,我们开展了“感受清明,感恩生命”主题活动,如带领学生走进“国学小讲堂”,了解清明的来历,一起搜集资料制作“走进清明”手抄报;走出校门,走进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举行全校诗词诵读大会,各班学生登台进行诵读表演,不仅展现了中华诗词的经典魅力,更表达了对生命的敬意。中秋节带领学生赏析诗歌、品尝月饼;端午节走进社区,跟着奶奶学包粽子、做香囊;春节前夕,教师与学生一起制作花灯,绘制生肖年画,包饺子过新年……一系列内涵深刻的传统节日教育,有效实现了以文化育人的目的,把传统美德落到实处,进而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三、讲好美德故事,铸高尚品格于行动

教师要学会讲好“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故事”,通过故事来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在讲授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一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立木为信”“一诺千金”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好朋友》中介绍了三国时期吕岱和徐原的“益友”故事,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与友谊有关的中华传统小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声情并茂地现场介绍,“管鲍之交”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在五年级上册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中,教材将众多“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集中呈现,每一个故事背后都闪现着高尚的品格和民族精神。学生从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身上学会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如何待人、懂得感恩。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气质和行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在学习中践行,在行为中体现。例如,一些学生存在比较懒惰的行为习惯。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违背的,因为勤俭持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美德之一。对此,老师可以组织开展一场“克服懒惰”的实践活动,直至学生养成勤劳的习惯为止。具体活动内容由学生自己来定,可以是“我帮爸妈干家务”,也可以是“我为美丽校园当个清洁工”,还可以是“保护花草树木我从来不缺席”等,在活动前让学生做出比较周全的行动计划,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确保实践活动自始至终能够贯彻落实。

四、博览历史文化,树民族自豪于胸怀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成就。对于这些教育目标明确的主题单元,笔者认真领会编写意图,把国家领土主权教育、爱党爱国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实、做深。在每当观看这些图片、视频时,学生都会发出赞叹,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和学生一起进行拓展研究,从四大发明到今天的三星堆文化,从古代科学家张恒、祖冲之到今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让学生深感厚重的中华文化氛围,在探究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润泽民族情怀于心。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让学生自觉地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注: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龙头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BGZX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云.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启迪与智慧,2020(02):31-32.

[2]段文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天津教育,2020(31):103-1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