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梧州市新地第一初级中学,广西 梧州543103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前进发展,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学生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建设重心,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我国中小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上投入逐渐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得到重视,我国的农村学校正在建设发展的道路上,由于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学生的数量较多,建设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身心成长、使学生思维与智力得到开发,是当前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基于以上情况,围绕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展开研究,讨论如何完善农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学生数量较多,且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导致村镇教育水平的发展不够均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行完善。为落实素质教育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应当在农村初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以此来促进农村地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多数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都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投入进行建设与完善。

一、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师资源配备不足

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育与经济资源都相对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是主要的问题,教师的数量总体来说较少,很多科目都是由同一位教师兼任的,文艺类科目类教师如音乐、美术教师都无法配备齐全,更不用说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在目前的教学情况下,农村初中基本上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少数学校也会设置心理健康教师,但是多数还是兼任,并非专业的人员。虽然形式上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但是非专业教师可能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采用不合适的手段或出现错误,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或出现负面影响,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够凸显。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够充分

农村的教育体系中,经济文化水平限制了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其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和家长仍旧以学生的成绩为重点,认为成绩高低即是一切,“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变为“素质教育”理念。造成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的学生需要较高的成绩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教育的深造,但教师与家长都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教学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与思维智力水平的活跃与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更需要良好的身心发展水平来帮助其健康成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所以,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灵活性与专业性兼备,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工作,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开展。基于上述情况,首先应当对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有充分的认知,其次要建立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最后要引入专业的教师人才,将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一)开展教师培训,引入专业教育人才

教师担任着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任务,是学生的榜样与指导者,教师的行为会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教师的专业培训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教育部门应当组织农村学校的现任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暂时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通过专业的培训让农村学校建立一支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担任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职位,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与师生关系。除了对农村现任教师的培训,还需要学校进行专业人才的引入,学校要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聘请专业的教师进入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或与教育部门开展合作,将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或高等教育毕业生引入农村初中教育体系,既能对农村初中学生开展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又能够锻炼新的心理健康教师。

(二)提升宣传力度,强化心理健康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难度较大,主要由于认知的限制,学校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宣传,向学生与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改变传统的观念与教育理念,让学生与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关乎学生的品质形成与身心发展,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学生的智力与思维的开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同时,学校也要注意教育宣传的途径,学校的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各方面都需要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引导与开解,正是需要心理健康辅导的时期,更加需要学校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开展对心理健康认知的教育。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也需要重视,学校与教师应当总结针对性的教育经验,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进行个性化灵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沟通。

(三)联合教育部门,完善心理教育机制

首先,学校要完善自身的教育基础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纳入学校的管理系统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建立专门的教师与课程目标,设置心理健康课时,并在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完善学校基础设施与必要的硬件设施,同时引入专业的师资力量,共同建设较为完善的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方面,教师要充分认知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研究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状态,总结适合农村特殊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建立心理健康评价机制等,学校也要设置教师的编制与激励制度,以此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

总而言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现状需要进行完善化、系统化改革,保障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能够促进其良好行为品质、致力于思维水平的快速形成发展。在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抓紧建设,在不远的未来会得到完善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亦岚.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109-111.

[2]刘薇.“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J].安徽教育科研,2022(1):77-7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