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三位一体、两两联动”课程思政的专业课建设路径研究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000

摘要:高等院校开展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能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教师思想政治高度的培养,以“三位一体、两两联动”为思政重点,为专业课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基于“三位一体、两两联动”课程思政的专业课建设路径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关键词:三位一体;两两联动;课程思政

“三位一体”式主要包括了1.建立从上到下的课程思政保证机制。2.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使学生具有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国家情怀和科技报国的理想和担当。3.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每门专业课程群建设至少要有一位党员教师参与。三个部分各有主旨,但又相互交融,富有系统性与层次性,有效避免单一层面课程思政的局限性,达到多维度、全过程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高等院校开展的课程思政专业内容与思想教育有所脱节,缺乏对于课程思政的正确认知,并且在课程思政专业教学的时候,对于思政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研究不够深入,针对性不强。很多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人才,没有形成“三位一体,两两联动”的教学方针,缺乏系统性、深层次的融合探究。高等院校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加强对于学生精神层面的指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强化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课程思政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还可以带动全员的参与,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基于“三位一体、两两联动”课程思政的专业课建设路径研究

(一)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

一些高校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的建设,并没有将思政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实践与评价反馈机制缺乏,导致了现阶段高等院线课程思政的实质性效果欠佳。

因此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关注在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教师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教学目标,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伦理责任意识。并且可以在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生活案例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阶段反映中国特色主义问题,以“中国故事”“大国时政”等为热点话题,收集不同情景下的实践案例,整理成图片的形式,放在课程思政的演示幻灯片当中,使用课堂内的多媒体投影设备将实践图片展示出来,使学生虽然不能亲身实践,但能够结合图片展示的形式从中得到感悟,以此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实践经验,带动课堂中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政事案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身的看法与观点,教师可以集思广益,在所有的观点中进行总结和升华,坚定文化自信道路,推进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下,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教师需要提高自我的认知,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只有做到言传身教,才能立德树人。

教师可以针对当前课程思政发展的现状,改进教育工作的形式与内容,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中,并且还需要发挥出“三位一体”的联动作用,从师资团队开始,加大“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优化师资团队的结构,团队中至少有一名党员参与,教学中至少有两位“双师型”导师参与。还可以构建师德的长效机制,规范专业教师的言行举止,注重师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职业规划的开放性问题,安排不同专业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引导专业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多元理论与现实事例相互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扩展学习技能和自主学习思维,由学生自发的将课程思政理论知识整理起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还可以建立“互督互助”思政教学模式,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相互监督,严格要求,让教师可以自觉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三)建立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

只有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保障机制,才能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的根本目标,为了确保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质量,就需要加强“两两联动”的教学效果,对师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构建三方协同全员参与的“风评”监督评价体系。

高校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政工作保障机制,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明确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计划,发挥出思政教育的本质作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加强对于课程思政的统一开展,以正确的政治舆论作为导向,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做到“两个维护”,“四个方面”。高校本身需要建立领导体制和课程思政保障机制,各个部门,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制定总体课程思政的专业方案,共促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还要落实保障机制,从优化教学方案开始,注重将知识点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在课前提前准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践案例,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以此来弥补学生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通过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将重难点知识拆分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

总结:高校需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还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课程思政全方位的保障机制,以“三个部分+一个主体”的形式,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政联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专业课教师肩负推动课程思政发展的重任与使命,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响应号召,有所作为,为新时代学生展现专业水平高超、政治素质过硬、道德素养良好的课程教师形象。

参考文献:

[1]王莹.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55-157.

[2]岳宏杰.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66-71.

由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基于’三位一体、两两联动’的告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编号GXHZWC18913支持。

作者简介:鲁家皓(1981-),副教授,研究方向:图像识别、虚拟现实、计算机应用。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