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研究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中心小学,广东 广州 511365

摘要: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关键。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很多学校都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安排专门的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专业的心理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基于此,文章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会产生各种情绪,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如何正确化解。作为教师要做好指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当学生遇到困惑后要及时进行解答,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越来越广,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素质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不断进行改革,但是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年龄较低,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很容易出现抵触心理,在学习中无精打采,日渐消沉,影响到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纠正自身出现的问题。

(一)家长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具有过高的期待,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对此,很多家长就会为孩子报各类的兴趣班,高强度的兴趣班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使孩子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另外,一些小学生过早地产生逆反心理,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这是由于家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学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二)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

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都是班主任在课下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一来,学生无法接受系统化的心理健康辅导,只是接受教师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另外,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心理干预与以往的教学形式不同,不能过于注重方法,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三)学生心理压力释放空间不足

现阶段,小学生参加课外兴趣班、补习班的比例在一半以上,大城市的学生参加的人数更多。小学正是孩子玩耍的阶段,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只会让他们的心理负担逐渐加重,在日常的生活中无法接受大量的正能量,缺乏必要的发泄空间。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一)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关注学生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困难的教育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情况下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长要加强与教师的交流,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多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与学生进行谈话,询问学生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比如说,针对父母离异所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关爱,告诉他们不要自卑,交给他们正确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教师也要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从而尽量不让学生缺少父爱和母爱。针对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骄傲、不要烦躁,要学会冷静分析问题,并调整自我的学习模式。针对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告诉学生如何分享,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理解友谊的内涵。

(二)创办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学生参与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定期组织举办多种小活动,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其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举办不同的活动类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能力,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收获到更多,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形成一个开朗、活泼的个性,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积极解决问题。

其中,教师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参与到主题班会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教师需要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在网络上搜集多元化的信息资料,将资料内容与学生进行分享,设置辩论赛等小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在活动中设置娱乐类、竞技类的知识问答活动,让学生抢答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

(三)营造大家庭氛围,让学生感受温暖

学生融入班集体展开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心理,还要让学生感受班级带来的温暖和力量。比如说,在学生刚入学,教师要营造温馨的氛围,张贴标语:欢迎新同学,让学生感受到归属感。除此之外,当学生出现交往上的障碍,教师要做好及时疏导,加强对学生的关心,才能让学生建立对集体的信任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并让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后,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与鼓励,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比如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分享交流个人的问题。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结合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动画加强记忆。另外,教师要设置多元化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互动游戏建立信任的关系,不将心事藏在内心,要通过聊天或是日记的方式抒发自我的情绪。其中,教师可以在班级的文化墙张贴心理健康教育的小知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情绪控制小技巧,学习如何应对负面心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还有所不足,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从行为和思想的多个方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推动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做好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闫建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J].中国教师,2019(S2):124.

[2]吴志国.探索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0):69-7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