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群校企融合社团培育新模式探索研究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枣庄 277599

摘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创建了专业群,但是专业群下的各学生社团仍按照原来的社团模式进行培育,非常不利于专业群发展以及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新形势下制定有效的社团培育新模式是迫在眉睫的,本文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社团培养新模式为例,探索与分析一条新的专业群社团培育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专业群;社团;工匠精神;新模式

一、背景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工匠精神”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工匠精神是凝聚大学生力量的有效途径,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专业群建设思想,一般由一个或者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3个以及以上专业或者专业方向组成专业群,专业群内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似、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当下很多高职院校根据各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的条件和资源,不同的产业和社会需求,建设了不同类型的专业群,现在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即依托共同的基础、面向职业群、围绕核心专业、面向产业链等。

目前很多学校构建了“基础+模块”的课程体系,这样能够很好地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群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以什么途径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学生在毕业后工作岗位中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以及对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的热情,能够做到全身心地投入绝不敷衍和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保证每个工作任务的质量。但是从实际的情况看,我国大学生缺乏亲身实践、创新合作能力不足是最为突出的表现,工匠精神也表现不足。但是在学校内,需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研究创新,多方位了解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和专业实践方面的诉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工匠观。在学校中,学生社团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场所,学生社团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以一种实体存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同样社团在学校的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可以从多方位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且社团在各高校中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但是,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专业群建设的加快,原本的社团培育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本文主要对专业群下的学生社团建设新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并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下的社团建设为例。

二、专业群“技能社团+技能工作室+技能导师+项目”新模式的提出

(一)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专业群建设成为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成为各职业院校紧密对接产业链进行教学改革和优化资源配置、为其赖以生存的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的着力点。产业链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及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专业群人才培养实践中,各校虽一直强调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专业对接产业、课程体系对接岗位群、教学过程对接真实工作情景,注重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但在专业群体系化课程设计、模块化课程构建、项目化教学资源建设、现代化教学理念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些共性问题值得重视。一是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未兼顾整体和局部、共性和个性、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部分院校专业群原有的单一专业课程结构并未打破,各专业过于强调本专业的特殊性,忽视了专业群知识、技能、素养的共性要求。二是专业群模块化课程构建未在依据岗位实际需要和遵循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课程模块组合的范围、类别和方式。专业群模块化课程构建一般采用“平台+模块”形式,但在构建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时,在课程选择及模块归类上存在随意性和重复性。三是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不系统、不完整,适用性差,难以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教学需要。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不足表现在:未与企业共建共享,将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手段在资源转化、资源库建设及应用中未得到重视,导致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等数字化资源建设、共享和使用成效不佳;未充分依据课程模块及项目式教学要求,以专业群各岗位工作中的技能点或知识点为单位,以碎片化形式呈现教学资源;直观、逼真的技能训练虚拟环境或软件开发较少;未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针对性地开发基于项目化、任务式教学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校本特色教材。四是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制约了专业群新型人才的培养,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手段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具体表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未普及,部分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主线,在方法上仍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在实践教学上仍以单项验证式实验为主。项目化、典型工作任务式、情境式、探究式、理实一体等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方法,因教师观念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新模式的提出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六个专业组成,是依托共同基础构建和相似职业岗位的专业群。该专业群具有相似的学科或者共同的技术基础,在专业群内具有公共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能够充分地进行资源共享,也能较好的支持新专业开发,毕业后面向相似的职业岗位。原社团培育模式为学校中部分对某一专业技能有共同爱好兴趣、愿对某一专业技能进行学习、实践和研究的学生自发成立的学生团体,目的在于给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学习、交流、实践和研究的良好平台,共同提高专业水平。但是在专业群下,如果还是以原社团培育模式进行培育,会导致社团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很不利于专业群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去发掘自己更感兴趣更擅长的技能点。工匠精神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专业群“技能社团+技能工作室+技能导师+项目”是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学校、企业、社团等多方面的教学环境与资源,能够很好的将课堂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和获取经验为主的生产实践教育有机的进行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时代不断发展,在当前工匠精神中适当融入一些新的内容,比如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律淡泊名利的精神,另外,创新力可以有效地保持工匠精神的生命力,学校老师和公司工程师直接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并且“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结构要素的多方面融合,涉及学科专业结构和企业产业结构在宏观层面上的相互适应,校企双方的多层面深度合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体化等深层次问题。这种新模式更加贴近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并且由企业工程师担任社团的技能导师,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真实的企业项目进行开发,由学校技能导师和企业技能导师共同把关项目质量。并且一个大的项目可以根据专业群下各社团工作室的具体职能细分为几个小的子项目,由各个社团协调合作,共同开发完成,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专业群“技能社团+技能工作室+技能导师+项目”新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专业群下社团结构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下有六个专业,分别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在这六个专业下有HTML5设计开发社团、网络安全社团、网站开发社团、移动应用开发社团、物联网系统开发社团、云计算大数据社团、电子产品设计社团、动漫影视社团等八个社团,每个社团下设工作室,分别为HTML5设计开发工作室、网络安全工作室、网站开发工作室、移动应用开发工作室、物联网系统开发工作室、云计算大数据工作室、电子产品设计工作室、动漫影视工作室。

(二)“企业化”运作模式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下各社团采用“技能社团+技能工作室+技能导师+项目”的运作新模式,首先专业群负责人和各社团技能导师负责具体与企业进行协商合作并引进项目,专业群下各社团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开展生产性实训,并根据项目特点和社团特点划分子项目到各社团,各社团根据社团内部情况择优选择成员成立技能工作室,技能工作室是社团的核心区域。各社团技能导师和企业工程师为项目负责人,并带领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各子项目需实时沟通协调,保证项目能够按时保质完成。这种新模式下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且把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对社团成员的成绩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于自身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的职责有一个充分认知,让学生能更加仔细认真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深入挖掘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三)工作室建设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社团培养新模式以社团工作室为单位来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按照企业实际情况布置工作室的环境,并结合企业的运行和生产添加教学实践设备,目前学校提供场地和学生,企业和学校共同负责各种办公设备的筹备,企业安排工程师做指导,并和学校相关技能导师共同组成专家团对学生进行指导,带领学生进行实际项目实践。专业群下社团项目应优先考虑校企合作企业的委托项目,企业也应结合自身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四)加强工匠精神培养

时代在发展,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发展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工匠精神的生命力来源是创新,学生只有有选择的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才可以承担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有效的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得我国传统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同样专业群下社团培育新模式下,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应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专业群相关老师以及企业技术人员需要对以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加强对学生当前思想动态和文化意识形成特点深入了解,实际工作中大力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四、结语

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开展多种多样的工匠精神活动,不断地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认识,在这种新的社团工作室培育模式下,加强有关岗位精神和岗位文化的有效渗透,能够使高职类大学生更熟悉企业职场环境,熟悉企业项目的实施流程,也能更好地促进校企融合和产教融合,贯彻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专业群下各社团的专业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有效地进行融合,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桃,于勇,吕毅.高职药品生产与服务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07):10-12.

[2]郭伟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运行机制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3(03).

[3]沈铁敏.高职专业社团运作新模式探索研究——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飞翔电子协会建立工作室的运作新模式为例[J].湘潮(下半月),2014(07):82+8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