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万州 404000

摘要:目前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发展态势迅猛,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首选载体,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新月异,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专业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使得培养的人才可以与专业进行更好的匹配。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两个专业,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出合理建议,优化人才培养。

关键词:智能网联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对于新能源汽车未来十五年的发展作出了“三纵三横”的总体布局:其中“三横”包含了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智能化与网联化技术三类核心技术。同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开幕,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在会上正式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以下简称路线图2.0),对于规划中提到的智能化与网联化技术一条进行了拓展与补充,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进行了发展期、推广期和成熟期三大阶段的布局,同时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技术攻关列入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在规划与路线图2.0相继发布之后,所有高职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都应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进行深度教学改革,本文着重研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改革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带来的影响。

一、智能网联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变革

作为智能化、网联化汽车技术的第一载体,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和网联化方面,都走在了汽车产业的最前端,2020年的《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曾对未来五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过推断,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销量将突破3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将达40%,其中带有驾驶辅助功能的智能化汽车将突破2800万辆,网联式汽车销量将达300万辆,智能网联化新能源汽车的测试、研发人员缺口将接近100万,人才需求巨大。智能网联化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不仅仅需要传统的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等方面的技术,还涉及到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编程开发、互联网通信等相关技术。需要的人才除了传统汽车技术相关人才外,还需要系统架构开发、软件功能开发、软件集成测试等相关技术人才。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区别

2021年3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在保留“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目录基础上,新增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这也体现了教育部对汽车发展最新脉络的把握精准到位。两个专业同属装备制造大类下的汽车制造类,在人才培养规格及课程体系方面有内容重叠,但相比之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的技术指向性更强,强调学生要重点掌握的是智能化、网联化技术;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类别指向性更强,更强调的是学生要围绕着新能源汽车这一载体开展学习。

三、路线图2.0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规划与路线图2.0的发布,更多的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得以发展与普及,2022年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超过了500万辆,同比增长46.2%,正式宣告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开启了汽车智能化的分赛道。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必须朝着智能网联化的方向做出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改革:融入智能网联核心技术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电子电气构架、域控制器、大算力计算芯片、激光雷达等关键核心技术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而新能源汽车是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最佳载体。在能耗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大容量电池可以满足智能设备的高功率需求;安全性上,新能源汽车的电气化程度可以保证智能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构架方面,OTA赋予整车持续升级的能力,满足了汽车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一系列的需求。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课程体系中,必须考虑全方位、多渠道融入汽车智能网联的关键核心技术。

(二)实训基地改革:基于安全体系重构

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应倾向于从新能源汽车“三电+整车”传统构建模式,转为从“整车安全、电池安全、充换电安全、网络安全”等安全层次进行思考,从强化新能源汽车操作安全的角度出发,重构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沟通,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将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实训内容理清逻辑,全面融入到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中,并配齐相应实训设备。

(三)人才培养改革:以市场需求确定培养规格

新能源汽车正在向着智能网联化方向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最终往何处发展,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就要向何处定位,用行业转型促进专业转型,以地方产业布局确定人才培养格局。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定位必须结合地方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的布局,要对地方产业进行3-5年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可以与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或企业订单班的合作育人,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近些年来,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变化非常快,新的智能化和网联化汽车技术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由李克强教授领头、众多企业与专家积极参与,路线图1.0升级为了2.0,内涵更加丰富,时间线也延长到了2035年,与规划保持一致。传统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与市场需求。接下来,如何围绕路线图2.0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教学改革,将是各职业院校接下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Z].国办发[2020]39号.

[2]郭王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发布[J].智能网联汽车,2020(06):10-13.

[3]刘洋,侯晓晓,仇模伟,曹镇杭.智能网联背景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J].时代汽车,2021(23):126-128.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1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坡道单向减速带研究》,项目编号:KJQN2021035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