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岫岩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探讨
摘要:岫岩是鞍山市下辖的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半岛,坐落于辽宁省各大城市的三角地带,陆路交通发达,得天独厚,对于该地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本文基于剖析岫岩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对如何将岫岩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推动其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些许思考。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简称文旅,是指通过旅游来了解和体验人类文化具体内容的活动。这是种新的概念,而且近些年来得到迅速的传播发展和普及,一度在教育部门的文件中,都把文化旅游作为课堂教育的外延,作为补充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全国各地乡村和城镇都在争先挖掘其本涵的文化旅游资源,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岫岩县是鞍山市下辖的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黄海之滨,因沿海海潮冲击岩石形成的洞穴众多而得此名。岫岩南有大连、丹东,北有辽阳、鞍山,西有营口、海城,总面积4502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约50万人。岫岩处在各大城市的三角地带,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得天独厚,为推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2019年以来,岫岩坚守本土文化自信,文化旅游事业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岫岩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一)优势
1.类型丰富。岫岩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涵盖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全部类型,我们大体可以把其分为如下几类:一是遗址,比如有世界最早的陨石坑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石棚遗址、高句丽山城娘娘城遗址、甲午战争战场遗址、抗日义勇军战斗遗址、解放战争战场遗址等;二是建筑与设施,如青城山、老古庙、清代民国年间留下的大院等;三是地方旅游商品,如岫岩羊汤、传统酿酒、蚕茧蚕丝、榛子、香菇、五味子、满族民间刺绣、玉雕、剪纸、满族高跷等;四是人文活动,如民间剪纸技术、东北大鼓、皮影戏、岫玉的加工技术、柞蚕的放养技术、蘑菇及各类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等;五是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知识等。岫岩优秀而庞杂雄厚的文旅资源实力为大力发展其文旅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2.特色鲜明。岫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民族民间艺术缤纷多彩,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其因有二。一是岫岩是鞍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县,已有岫岩玉雕、岫岩皮影戏、满族剪纸、满族刺绣、岫岩东北大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是岫岩玉石储量丰富,是我国著名的玉石之乡,岫玉文化具有独特的垄断地位,赏玉、雕玉、识玉等文化旅游古已有之,充分发挥“中国玉文化养生旅游目的地”优势,将岫玉文化与当地旅游产业各要素及上下游产业紧密连接、融合发展,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可观。
3.结构良好。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并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文化遗存同在,物质景观和精神文化共有,且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有集中也有分散,为县域文化旅游业的重点开发和普及发展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加之当地的特色美食、便捷的交通、秀美的山水等,消费者完全可以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的“一站式”消费。
(二)不足
1.旅游环境有待改善。长期以来,乡村经济发展落后,科技水平较低,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中小型的旅游企业融资又困难,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完善。如岫岩的某些偏远道路修缮维护缺少时效性、休闲娱乐场所乏善可陈,饮食卫生、住宿条件、公厕、垃圾清理等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乡村旅游环境差会直接导致那些有意愿去乡村度假的“高贵”人群望而止步,抑或是仅仅数小时的驻足观望,很难发展体验式的深度游。
2.专业人才的供给不足。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年由于乡村经济落后和大城市的虹吸作用,岫岩人口大规模向外流动,尤其是青壮人口等精英外流,空心家庭逐渐增多,老龄化问题凸显,文化旅游的发展所需的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既熟知当地文化知识内涵又了解市场动态需求的专业人才。上述因素导致其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文化创意、宣传推广、景区管理、导游服务等方面品质无法跟上市场需求,创新性动力不足,文化旅游资源难以得到高效的开发和利用。
3.文化与旅游融合亟待加强。受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乡村的自身局限性影响,岫岩文化市场活力不足,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与此同时,一些文化资源濒临失传,如满文、传统技术的传承等;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文化与旅游缺乏深度融合,文化旅游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掘和凸显,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文化内涵被符号化,充满迎合刻板印象的文旅资源形态和内容与现代消费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缺少契合体验经济时代的沉浸式文旅项目,且部分文旅产品因过度商业化也导致文化吸引力不足。
二、推进岫岩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一)政府积极扶持,改善旅游环境
1.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岫岩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文化旅游商业价值潜力巨大,各级政府在物力、资金、人才以及管理等方面要给予充分支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积极推进旅游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综合治理景区乱搭乱建现象,完善旅游景区道路建设、引导图、指示牌、服务中心,改善宾馆设备设施,加快建设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场馆、户外休闲、文化体验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文旅产品的可进入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完善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优化投资环境。“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岫岩是山区近海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投资多、难度大、见效慢,对企业和外商吸引力有限,这需要实行政府主导型开发战略,发挥政府职能,政府直接注入资金的同时,在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和吸引投资企业投资,创造宽松投资环境。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文旅新业态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高质量开发和利用,人才是关键,尤其是像岫岩这类拥有优质丰富文旅资源的旅游目的地,人才更是文化旅游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是内部挖掘本土专家、文化传承人,充分利用了解本土文化且对乡土有深厚感情的本地人才;二是与相关院校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三是政策引进或聘用专家进行文旅项目规划、设计、开发以及项目推进;四是制定可持续化留人用人机制,对未来合理预期。
2.培育文旅新业态。旅游业是满足游客需求的服务性产业。随着信息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高层次的特点,乡村旅游已从农家乐的单一形式发生了蜕变,由传统的观光游逐步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转变,沉浸式体验需求激增。因此,开发推广游客体验性和参与性强的文旅项目需要积极推进。我们可以规划从村至县范围来发展文化旅游,用足用好岫岩各村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优势,实施差异化策略,深挖潜力,精心设计,各村镇各特色。如主题公园、教育农园、探险旅游、特色民宿、旅游+农业+游购、营地+露天演出、种养+科普等等,进一步体现出“商、养、学、闲、情、奇”等诸多拓展要素,带动岫岩的立体种养殖、民俗文化展演等新模式的发展。
3.拓展营销渠道。“酒香也怕巷子深”,新时代经济发展新常态,营销创新对推动文化旅游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现实意义。一是充分利用岫岩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提升对岫岩地区直接线下宣传力度,通过广告宣传、大屏幕播放岫岩文旅宣传片等方式,充分调动消费者的视觉器官,让全国各地人们一接触这片土地,就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化,提高旅游吸引力。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散的文化旅游资源,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强化线上文旅产品服务,深入推广文旅品牌,提供各种交流互动活动,实现文旅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反馈,提高岫岩地区文旅知名度,提升岫岩优质有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三是结合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旅游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支持并推广“云旅游”“云展览”“云娱乐”+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的发展。四是加强与各在线旅游平台合作,通过平台进行宣传和销售旅游产品。
(三)挖掘文旅资源,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文化旅游指明了方向。
1.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在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要对民俗民风、名人传说、神话故事、自然景观、历史遗址、建筑设施、岫岩玉石、传统技术等文化元素深度挖掘,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核,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岫岩文化的特殊魅力,了解岫岩,认识岫岩,沉迷在岫岩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中,达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目的。
2.做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解构,必须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岫岩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对于凝聚和团结村民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但是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与时俱进,要积极探索其适应现实的目标市场需要的模式。比如,可以将剪纸、皮影戏等传统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美学,进行解构和演绎,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再利用流媒体平台传播,形成产业链条;民俗民风在肯定其曾经起的积极作用基础上赋予现代内容,起到积极教化作用;运用现代虚拟现实技术设计虚拟体验场馆等。
3.推广研学旅游精品路线。“旅游+教育”本身就是最好的文旅融合方式,研学旅游时间较长、体量较大、持续性较强,能为乡村带来长期的稳定的客流量,前景看好。岫岩是少数民族聚居县,文旅资源富集,特色鲜明,发展研学旅游条件充分,可以将其规划成历史时间路线和特色文化区域。之于历史时间路线,岫岩玉文化最早可追溯到的新石器时代,时间路线可以将岫岩形成由来的历史沿革一一陈述,直到现代生活。其中更是可以将甲午中日战争战场遗址,抗日战争遗址、抗战遗址穿插作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时间线,让少年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特色文化区域将作为岫岩文化的展示平台的主场,通过展示不同的岫岩文化,诸如民间剪纸技术、东北大鼓、皮影戏等来消除旅客对岫岩本土文化的只有玉文化一种的刻板印象。而岫岩存在的一种特殊地貌将会给青少年学生上一堂身临其境的地理科学课,岫岩苏子沟镇罗圈沟里村的陨石坑正是如此,陨石坑基岩是20亿年前形成的早元古代变质岩地层,是中国唯一被国际科学界认可的地外天体撞击构造,如果能开发成地质公园或实践教学基地,就可作为独特的天文学科普园地,多方都会受益。
三、结束语
文化旅游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的产业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产业跨越式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能够有效促进乡村各产业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是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性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坚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梳理文化脉络、提炼文化资源特色,依靠人才和科技力量,丰富产品的内涵,提高文化传承效率,培育文旅新业态,壮大延伸乡村产业链条,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许春晓,胡婷,周罗琼.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湘江带案例研究[J].旅游研究,2014,6(02):1-7.
[2]谭会.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8):178-179.
[3]马璀翠.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No.119(01):15-17.
基金项目:2022年度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鞍山岫岩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与研究”(as20222065)
作者简介:房光宏(1966-),男,辽宁鞍山人,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研究员,从事信息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