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学习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本文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布为背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与价值,以立足整体,确定目标、文本联系,挖掘主题、基于问题,设计任务、评价导向,学习评估四个主要层面,着力探索以学习任务驱动为途径开展整合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具体的教学实践省察新课标理念如何有效落地。

关键词: 新课标;学习任务群;单元整合

2022年4月语文新课标发布,提出以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去组织和呈现语文课程内容,改变过往分立、线性、静态的语文知识点、能力点排列方式,凸显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发展性。同时学习任务群也是一种新的教学路径,通过统整学习主题,创设与学习任务相适的语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带着任务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这也是对11年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具体的方法指导,为“语文怎么教”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

单元整合教学是指从一个单元的整体角度出发,把单元各教学内容纳入到统一的单元主题下,层层推进学生深入学习的教学方式。单该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理清单元核心问题,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形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位,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整个单元的内容,了解各部分内容的关联,明确学习重点,建构系统观念。

一、基于学习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重要价值

当前的单元整合教学存在着随意整合、过度整合、重整合形式轻问题内核等问题,一方面教师容易忽略统编教材的双线组元和螺旋上升的编排内涵,随意整合,导致教材文本没有得到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另一方面整合作用不大,还处于平面化的文本堆砌状态,没有能力点的螺旋上升和层级推进。故而基于学习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以情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他们主动建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建构单元学习任务,能更好地统整单元学习内容,开展有序列、相关联的单元学习活动,驱动学生深度学习。

二、基于学习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遵循课标精神,守正创新,实践变革至关重要,对学习任务驱动认识的理清是为变革教学实践而服务的。

(一)立足整体,确定目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双线编排,既有人文主题的统摄,更含有语文要素的设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语文要素在全学段呈现系统性、进阶性的排列特点,欲知其一,先明整体。

1.纵向明层级

作为复现知识,同一个语文能力点会在不同学段重复出现,如何结合不同表征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纵向梳理至关重要。

例如: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识字单元,作为六个独立的识字单元之一,在引导学生学习识字方法的共性内容中,其个性表征体现什么方面呢?

统编教材的六个识字单元基本按照象形、会意、形声的汉字构形规律安排。如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一课中,教材把物象、甲骨文、现代汉字同时呈现,在图画与文字之间建立联系,以具象的方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渗透象形字识字;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则重在认识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形声字的呈现方式比较丰富,可以从声旁的角度切人,比如一年级下册《小青蛙》就是“青”为声旁的字族歌,二年级上册《树之歌》是以“木”为形旁的字族歌,二年级下册的识字单元重在识字方法的综合实践运用。

纵向上看,六个单元的关键知识与汉字构形文化一脉相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关键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与前后知识的层级关系。

2.横向知系统

在确定同一要素在不同学段中的表述和要求后,聚焦单元,横向研读,提炼单元教学要点、关联点、发展点,建构单元系统框架。

横向上看,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识字单元“学习归类、会意字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可以分三个层级:1.理解会意字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画》《大小多少》《小书包》);2.探究会意字构字规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日月明》);3.运用会意字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主要在《升国旗》和部分语文园地内容)。符合儿童认知水平,体现系统性、发展性的学习过程。

3.确立教学目标

在立足整体建立学段进阶系统后,制定单元整体目标,再以此确立单课时目标,层层推动,步步深入。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在识字、朗读、背诵等语言学习的基础上,体现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

该单元课文《小书包》的教学目标。《小书包》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由6个词语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课本、作业本、转笔刀等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具以及如何整理、爱惜文具,被编进了朗朗上口的儿歌中,节奏轻快、浅显易懂。在单元整体下,确定单课时教学目标,在语言学习与运用的基础上,渗透着思维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领。

(二)文本联系,挖掘主题

目标已定,方向已明,立足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发掘教材单元几篇课文之间的关联点,统整学习主题,创设与学习任务相适的语文情境是关键。可以尝试从两种角度思考:

1.基于情境统整

每个单元含有内在的人文主题,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在进行单元二次开发时,可适时运用,化繁为简。

仔细研读一年级上册五单元会发现,这五篇识字课文立足不同学科。因此,我们确定单元学习主题为“走进有趣的识字课表--发现汉字的秘密”,将五篇识字课文分别与美术、数学、劳动、语文、音乐等课程相联系,依托“神秘的画”“农场联欢会”“跟着大卫学整理”“变出来的汉字”“升国旗”等主题情境,层层递进,有梯度开展教学。在课文学习后,学生会继续开发“课表”,结合不同学科继续积累、分类汉字,体现识字方法的综合运用、识字意识的渗透培养。与单元教学初,教师出示识字课表,创设情境一脉相承。

2.基于要素递承

语文要素在每个单元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罗列,而是体现递承深化的特点,挖掘单元主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八单元阅读要素是让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习作要素是能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本单元每篇课文都体现了阅读与表达两大主线的紧密相连,两篇课内阅读指向核心要素的方法指导;一篇略读课文指向方法运用;习作、口语交际及语文园地则指向拓展运用和综合实践。整个单元编排由知识学习走向运用创造。因此设计单元主题为“走进奇妙的童话”。分为三个任务:邂逅,童话人物;感受,童话魅力;新编,童话故事。基于要素,层层递进.

(三)围绕问题,设计任务

1.设计单元大任务,有效驱动

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单元大任务,由“教师一篇一篇地教”转变为“学生一组一组地学”,通过学习任务的驱动开展单元整合教学。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统整的单元学习主题为“走进有趣的识字课表--发现汉字的秘密”,核心问题是立足情境,理解归类、会意字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并初步迁移运用,围绕该问题,共设计了跟着课表学识字--会识字--去识字三个统领的单元任务,体现单元学习的层级性,

2.设计教学子任务,落实目标

在单元大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进入具体语文情境,积极地开展学习,单篇文本也被有效融于大任务之中,是解决核心问题的重要一环。基于此,设计教学子任务,成为落实单元目标的必由之路。

以一年上册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小书包》为例,本节课紧扣单元核心问题,立足单元学习主题“劳动课--跟着大卫学整理”,通过六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有效学习。

(1)进入情境,识记课题

课堂伊始,借助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绘本《大卫上学去》,引出我们的主人公大卫,进入情境--跟着大卫学整理。同时引入课堂评价方式“谁的书包装的最多”,紧扣大卫上学的情境。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读书前,小大卫还送给我们几个读书妙招,用上这些方法,去读读儿歌吧!”提供方法,降低初读难度。再通过自读、范读、教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读准字音这一目标真正落实。

(3)情境识词,理解文义

“今天老师还把大卫的书包借来了,看看里面还藏了哪些宝贝?”利用情境,引出课文中要求识记的词语,通过出示实物图片、字形,学生说出字音,音--形--义结合,有效识字。再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爱护文具,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体现育人导向。

(4)观察辨析,学写生字

“今天的劳动课大家都很认真,大卫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礼物--有趣的儿歌。”结合儿歌观字、写字、评字。

(四)评价导向,学习评估

评价是单元整合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是学习任务设计的出发点、立足点、检测点,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才能让学习任务真正有效驱动单元整合教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提出了两种重要的评价类型。

1.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也是课堂中最直接作用于教学的评价类型。以本单元中《小书包》教学示例:

(1)科学选用评价方式,课堂中采取“谁的书包装的最多”的评价方式,在书包简笔画中,适时贴上词卡,一是结合大卫上学的情境,增强趣味性,二是复现词语,评价内容即学习内容,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2)合理使用评价工具,一个字到底写得好不好,怎么写得好,我们用儿歌来评价,使用直观的评价工具让书写看得见;

(3)妥善运用评价语言,“你能将字的每一个部件联想成一幅画,真是联想大王”,诸如此类的评价语言,既有对学习方法的总结——联想,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效果的直观反馈,也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学习,体现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以本单元中《小书包》教学为例(图6):

这是《小书包》课时作业,分为“我会写”“我会认”“我会做”三部分,写字部分注意少而精,识字部分重在体现语境中认识生字,作业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创设逛商场的生活情境、认文具、画文具,配以形象的图片,有助于学生积极去完成作业,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大卫的形象贯穿始终,与学习主题、学习任务一脉相承。

三、结语

基于学习任务驱动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它并不是全新的概念,从高中到小学,它历经一线教师的多年实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的教学路径。不过,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中,教师也应基于学生的基本情况,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既体现单元整合的共性,也体现学生发展的个性,从而更有效助力每一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

参考文献:

[1]戎仁堂,冯为民.“学习任务驱动”的现状、诉求和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21(05):16-20.

[2]邱彩萍.任务驱动: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打开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020(08):83-88.

[3]柳红梅.浅谈单元整合教学中学习任务单的设计策略——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36):56-5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