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数字化技术结合探究
摘要: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展开,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升温,非遗研究成为近年来少见的研究热点,多学科关照、多角度切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本文将主要从以江西婺源傩舞为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理论、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规范、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三个方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数字化技术
一、婺源傩舞传承现状
江西婺源傩舞属于我们古老的民间文件,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目前,婺源傩舞传承,受内外因素的加剧,导致传承的路途非常艰辛。一方面,傩舞本身是一种耗时且多人参加的舞蹈,其舞蹈形式与内容使传承者有心无力,对比现在随着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的兴起,出现很多新鲜刺激的活动,导致很少有人愿意去重复一种形式的活动,以及很多人对古老的民间文化并不了解以及热衷。特别是年轻群体。另一方面,很多传承者为了生计不得不远离家乡,导致这种民间习俗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淡然无光。
当今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高端的数字技术不断涌现,为了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肩负起这个责任。
二、非遗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与数字技术的结合
(一)研究意义
第一,指导、规范俗舞蹈的数字化釆集和存储。用有效的保护机制和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进行整体性的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研究将有利于实现对我国民俗舞蹈进行原生态的保护、开发和传承,将有助于奠定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论基础,规范和促进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实现对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范化保存和有效开发。
第二,促进俗舞蹈类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通过对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及应用,将促进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表现形式、文化空间等方面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可以积极推动我国以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原创性文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应为其他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可借鉴的蓝本。
第三,增进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课题研究将提升民俗舞蹈的数字化技术水平,增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界的文化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科技的有效创新和融合。基于此,本课题研究对增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从以江西婺源傩舞为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理论、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规范、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三个方面:
第一,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相关理论研究:以江西婺源傩舞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概念进行界定,并讨论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体系的构建流程,包括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生产、传播、消费技术体系;基于技术体系流程,对数字化理论进行研究,包括在知识传播领域广泛应用的信息空间理论和在知识本体领域广泛应用的知识表示理论。基于相关理论,综合运三维扫描、动作捕捉、可视化构建等多种新技术手段,支撑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的创新发展,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整体性保护,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第二,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的数字化技术规范研究:针对当前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资源技术标准和元数据描述规范不统一,难以实现网络平台共享和传播的问题。根据民俗舞蹈数字化资源的特点和要求,研究其数字化采集技术与元数据保存规范,包含模型、动作、视频、音频的数字化采集技术和元数据规范,完善适合数字化资源分类的数字化技术标准实现网上舞蹈表示规则统一。
第三,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传播数字化技术研究:舞蹈活动由人和动作共同组成。首先,针对传统人体模型构建复染、效率低下等不足研究一种基于单张照片的传承人真实感人体的快速生成方法,包括三维人脸模型库的构建、面部13个特征点的交互式标定和模观匹配、基丁三翔形变形和二线性差值的纹理映射、基于Alpha图泥合的肤色融合和基于向量差分的身体调节方法等,实现传承人真实感人体的构建。其次,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将传承人模型与捕捉的真实舞蹈动作绑定,实现民俗舞蹈活动在原生态环境中的数字化复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婺源傩舞传承和数字技术相结合利用的探究,根据婺源傩舞传承现状,以及数字化技术规范自身存在的多元化问题,从三个方面的内容出发,丰富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的相关理论,解决规范不统一问题,利用成熟的科技手段实现传承人真实感人体的构建,有效的将江西婺源傩舞传承和传播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将婺源傩舞进行数字化记录与保存,对婺源傩舞传承产生重要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指出新的方向,对原始传统舞蹈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晓璇,马秀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数字化探索[J].文化学刊,2019(1):3.
[2]邓淩莉.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神州,2019(16):2.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数字化技术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课题编号:GJJ212509;2021年校级科技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数字化技术研究-以江西婺源傩舞为例,课题编号:NGKJ-21-09。
作者简介:夏群(1987-)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