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实践“融合育人”的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摘要: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基于此,我校秉承“让每一个孩子都精彩”的办学理念,以全员学生器乐(竖笛)进课堂为抓手,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素养培养。
关键词:育人;小学音乐;教学
一、竖笛教学与体育的融合
器乐演奏与体育的融合是常见的形式,也是实践所需,如行进中的管乐队、鼓号队、小旗手等,孩子们踏着整齐的步伐,变化着不同的队形,演奏着优美的旋律。我们学校的竖笛方队表演就是音乐与体育融合的典范,在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中,我们的竖笛表演方队运用各种队形变化,不仅展示乐曲的演奏之美,更展示器乐与体育的融合之美。在迎接上级部门检查或六一、教师节汇演中,我校组织开展千人竖笛大课间展示,孩子们边吹竖笛边变化队形,边吹竖笛边进行韵律操表演,动作整齐划一,吹奏扣人心弦,场面活力四射,场景催人奋进。学生的音乐素养,身体素质,团队意识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也达到了美育和体育的双重锻炼目的。
在课堂音乐教学中,我们注重音乐与体育的有机融合,比如课堂中的律动,它是学生聆听、领会音乐节奏后以体育形式外化的结果。体育融入音乐课堂可以为音乐课起到助力和催化的作用。如《幸福拍手歌》这首歌曲,其节拍感很强,最适合简单的体育融合,我们让学生合奏音乐做拍手、拍腿、拍肩、跺脚等不同节奏型的伴奏,课堂气氛被有效调动,孩子们注意力集中,使本首歌曲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记忆。音乐课上,当用竖笛演奏这首歌曲时,我们采用行进曲音乐的特点——踏步走,表演的同学自然会加入拍手、跺脚等律动,学生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伴奏过程中演奏旋律,律动的频率和幅度也可以通过竖笛演奏旋律进行控制。这就是竖笛进课堂中训练节奏感、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最直接的展现,学生在演、唱、玩、动、奏的过程中感知节奏,体验音乐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也恰好体现了艺术课教学的课标要求。
二、竖笛教学与美育融合
音乐教学及其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在音乐领域内鉴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价值取舍过程,包括对音乐场景、音乐节奏、器乐演奏、音色判断、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等诸内容的鉴赏和理解。如音乐课上和孩子共同勾画的精美直观的图谱,色彩搭配恰到好处的卡通,歌曲所要表达的场景和情感,器乐演奏意欲展现的内容等等,大多是现实生活中某时某刻某种美感的触动和引发,音乐和美育本身就存有着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关系。例如,当组织学生吹奏《国旗国旗真美丽》时,首先引导孩子想象国旗的画面;当组织演奏动画片插曲《黑猫警长》时,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们描绘正义、机智、勇敢的黑猫警长图谱,前后一连三次出现“向您致敬”的旋律,音调不断上升,形成歌曲高潮,音乐生动巧妙,富于感染力,黑猫警长的形象在孩子们的演奏下得到集中而生动的展现,乐队合奏余音落下,黑猫警长轻捷矫健的形象出现在了黑板大屏幕上。这便是音乐美术的融合效应,它使听觉艺术音乐与视觉艺术美术如此紧密与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三、竖笛教学与团队创建的融合
竖笛进课堂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就比较难,长此以往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进”。介于这种情况,依据学生不同需要,我们主动创新教法学法,围绕教学目标,全程导学,重点关注,团队帮扶,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教学中,提前预设并组建学生团体进行合作学习,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等,让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在小组内担任不同的角色,竞争性的完成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以此践行“不一样的孩子一样精彩”的办学理念。
四、教学成果与志愿服务的融合
通过班级竖笛教学的十年教学实践和深入探索,不仅使一批批优秀的小小演奏员从班级脱颖而出,还促进了我校“爱乐木笛乐团”的成长及发展。孩子们不仅获得的是个人演奏技能的提高,还身临其境感受到交响乐阵容的多声部合作学习,一批批学生具备了组台演出的能力。借助课堂教学和训练的长期积淀,校领导班子和音乐教研组拓展思路,适度把控,抓住五一、教师节、十一、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精心编排节目,与社区、少年宫、养老院积极对接,适时组织竖笛乐团开展志愿服务和慰问演出,不仅使孩子们有良好的获得感,学会了感恩,还得到了社会观众、孩子家庭的一致好评,使他们亲眼目睹了孩子们的精彩一面,从而为后续学习增添了动力和兴趣。
五、竖笛教学与其他乐器的多重融合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时间能够为乐团的孩子们插上腾飞的翅膀!抓好五育并举,聚焦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乐团不断尝试竖笛与多种乐器的融合教学,如竖笛与我国民乐古筝、二胡、笛子、扬琴等乐器的融合;与西洋乐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长笛等乐器的融合;与各种打击乐的融合等等。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能够感知、发现、体验不同乐器、不同作品风格的合奏方式,在艺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等,从而实现协同育人、以美育人的功效,如改编的五声部作品《采花》《敖包相会》《大鱼》等深受师生及观众们的喜爱。我校演奏室白天呈开放式管理,课余时间,总有孩子们主动来演奏室练习,电视剧插曲、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时不时会从他们的指尖流出,偶尔还能出其不意的编一些小曲演奏给同伴听......丰富了学生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意实践的审美活动。乐器大融合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升了全校师生的审美修养。
总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将五育融入音乐课堂,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细、落实,是我们每一个美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将一如既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探索“五育融合”的创新思路和广阔天地,使音乐教学迸发出更大活力。
参考文献:
[1].韦硕.引“五育融合”之水,入小学音乐学科之“渠”[J].漫动作,2022(1):004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