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追求民族独立与复兴、国家民主与富强、人民幸福与富裕的伟大探索,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必不可缺的关键内容。在现代高校思政理论教育中,教师必须深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契合关系,进而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政教育价值,提高思政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与质量。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通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进而提出其融合应用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中阶段的思政课程中并未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思政课题,但其课程内容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进入高校后,思政理论课程则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合呈现,进而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动机与远大的理想信念,让学生对党保持初心与认同,从内心深处展现出爱国情怀与“四个自信”意识。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必须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核心要素之一,以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践创建思想环境。
一、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中国式现代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与适配性,其在历史、现实、发展、制度以及话语体系等多个维度与思政理论课程具有高度相关性,因而思政教师必须将其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之中。
首先,在内容层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着深刻的中国式现代化意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有着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比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富裕、依法治国、以人民为中心等,其内容无不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只有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由来、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实践意义等内容,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思政理论课程中各个知识点,进而达成课程目标。例如在学习“共同富裕”相关的思政理论内容时,教师就要从其内容本质层面展开分析,共同富裕意味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因此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由此使得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创举。在此基础之上,学生便更容易理解共同富裕的意义与内涵,甚至可以运用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解析与诠释。
其次,在逻辑层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认知必须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之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共同历经百年奋斗所探索的发展道路,其中不仅凝聚了中国智慧,而且展现出独有的中国风格。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一直在发展与变化之中,从一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到“四个现代化”建设,是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发展的过程;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新时代的建设实践,进一步延续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而上述逻辑恰恰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设计基础,比如在学习现代化发展道路时,课程就按照历史思维阐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又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外交政策相关内容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呈现的背景、要求、过程以及内容和实践之中,均呈现了中国特色与中国方案,而这全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逻辑构建的课程模块。
其三,在主题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内嵌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以总主题为主导,下设多个分课题,进而依次介绍和阐释不同的主题方向与思政元素。而每一个中心主题之下,都内嵌这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依法治国”等主题之下,均有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变化与内容演变,由此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课程中的辅助内容与子课题。
最后,在理论层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统一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之上,因而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而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发展方向与思路,由此展现出二者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因此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有其必要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依托材料对比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无处不在,但并未直接阐释和描述,因此教师在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理论课教学中时,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渠道,通过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进而自觉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在思政理论课程要点中的意义与价值。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材料进行分析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由此可以通过创设具备对比性质的情境,进而让学生在情境中对比、判断和鉴别材料内容,进而在对不同质态现象的分析之中深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意义。
例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关课程内容时,教师即可给出两份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而思考其背后的历史缘由与根本性质。首先,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给出材料:
材料一: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为开端的发展进程,但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其现代化发展逻辑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因此在资本无限增值的过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贫富悬殊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美国兴起的“占领华尔街”风潮、法国“黄背心”抗议、英国“不满之夏”示威活动等,均是贫富差距下暴露出的社会缩影。2020年,美国的经济发展迟滞,但亿万富翁的财富却增加了1.1万亿美元,但同样带来的是800万人返贫,并且有1000万人处于饥饿状态,还有20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由此使得其贫富差距成为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时期,由此造成了社会的严重撕裂。
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追求公平正义为内在要求,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发展原则。字改革开放之后,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通过数十年的和平发展,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建设,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还在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事业,让1亿人摆脱贫困烦扰,并且同步迈向了共同富裕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我国的工业门类不断齐全,具备了现代化产业的完整体系;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开辟了“一带一路”等具备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其次,在给出材料内容之后,教师则可以根据材料为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对比两个材料内容,思考并说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之间的差异,说明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在该问题诱导下,学生便可以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之下展开对比思考,并细化分析现代化建设在两则材料中呈现出的不同之处,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在制度差异之下,现代化发展势态所呈现出的鲜明差异,由此可以让学生生成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一方面要立足我国公有制与西方私有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历程、社会样态以及发展情境,由此总结两种现代化的发展特征。另一方面则要从学生直观感受与理解层面展开意识教育,让学生认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价值认知与实践自觉,进而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四个自信”建设。
(二)根据历史具体分析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时常会选择历史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思政元素或概念的产生、发展历程等过程,进而推导其演变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此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和效果,在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时,教师同样可以采用该方法创设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其历史根源与发展历程。
例如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关课程内容时,首先,教师同样要为学生提供材料:
材料一:从林则徐的《四洲志》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从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再到辛亥革命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包括“新生活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实业救国”的实践,无不昭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等一批批政治力量提出的各式各样推进现代化的思想、主张和方案,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他们的探索尝试,由于阶级局限、理论缺陷、制度腐朽、列强入侵,最终都难以实现。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探索。筚路蓝缕、历经曲折,中国共产党确定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这让中国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动力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加强党的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布局,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GDP持续增长,经济一枝独秀;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走深走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广阔。
其次,在材料阅读后为学生提出思考问题:结合材料,思考并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广阔”的内在原因。在该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对于政治力量与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而在这样的历史进程分析下,学生也能意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性,并由此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同,由此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三)找出矛盾深化分析
矛盾分析法也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其主要依靠具有矛盾的观点观察与分析事物的各个层面,以此从更全面的视角认识思政理论。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时,教师同样可以借助矛盾分析法展开教学设计,以此避免学生只能关注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片面内容。
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化实践之路”相关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搜集不同的材料,并运用矛盾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呈现材料内容:
材料一:《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为了更好地发展重工业,要适当加重农业、轻工业投资比例,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增加资金的积累,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材料二: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材料三: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采用矛盾分析法,说一说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探索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此材料支持下,学生可以发现,我国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并没有回避矛盾问题,而是根据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与道路,由此对于学生建立道路认同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教师还可以由此为学生布置实践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等渠道,进一步探索和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以及遇到的各个方面的艰难与问题,由此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其课程内容的核心主体之一,教师应从知识层面展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本质,让学生理清思政课程学理逻辑,拓宽思政认知基础,明确我国政治与道路的发展主题。教师也要从意识形态角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渗透与融合,让学生能够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能够理解党的先进思想与科学理论,并透过学生理解的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渠道呈现。教师还应从方法论角度出发,按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特点,采用对比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以及矛盾分析法,让学生建立科学、宏观、全面看待思政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莹.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文教资料,2022(1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