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广州《五羊石像》雕塑创作与城市形象之关联性研究
摘要:城市标志性雕塑一般都是指处于公共空间的景观雕塑,其极具感染力的同时,辐射力度对所在城市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认识城市雕塑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价值与作用,本文从城市标志性雕塑入手,以广州最具典型意义的雕塑作品《五羊石像》为例,拟通过对五羊雕像的作品特征、创作过程、创作团队、作品在环境空间和社会的辐射效应等多层面进行梳理与浅析,从而论述五羊雕塑在新时代的广州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州城以“东进、南拓、西连、北优”的发展策略持续进行城市建设和环境优化的背景下,五羊雕塑在新“城市地标”不断涌现、“老城区新活力”的策略号召中如何呈现其特有的岭南人文价值,是笔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五羊雕像;城市雕塑;历史文化;广州
一、关于广州的历史地理脉络简述
广州是广东省辖地级市,地处广东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截至2021年,全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为7434.4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1887.06万人。
广州由秦汉至明清2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到唐朝时,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称为“广州通海夷道”,其航程从广州起,经南海、印度洋,直驶巴士拉港,到达东非赤道以南海岸,这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到唐宋时期,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并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事务的机构——市舶使;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羊城”之名源自“五羊送穗”的传说,广州越秀公园西侧木壳岗上的五羊石像,即是基于这个传说所创作的。这座五羊石雕像建于1959年,时至今日仍然是广州的城市标志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城市形象宣传、无数的公共场所广告媒体、社会活动与重大事件的视觉传达领域均少不了“五羊”的身影。
二、关于“五羊送穗”的史考
“五羊送穗”的民间神话传说讲述周朝时期的广州连年灾荒,农业失收,人民温饱问题严重。一天,南海天空音乐悠扬,彩瑞祥云上有五位身穿彩衣仙人,骑着不同毛色、口衔稻穗的五只仙羊降临广州大地。仙人把优质的稻穗赠予百姓,祝愿广州永无饥荒。仙人腾空飞逝后,留下的五只仙羊化为石像留在广州山坡。从此之后,广州年年丰收,成为岭南最富庶的地方。
作为千年古城,这一浪漫的传说中的多个环节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焦点。首先,关于五仙降临的年代有各种各类的说法。例如有说发生于周夷王八年(即公元前887年);有说是楚威王的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29年)等等。还有屈大均《广东新语》一书记载:晋朝吴修为广州刺史,有五仙骑五羊背着五谷来到广州州治的厅堂上,吴修于是在厅堂上绘五仙人像以为祥瑞和纪念。据说今广州惠福西路的五仙观就是五仙降临之地,广州人在此为纪念专门修建了五仙观。大殿内设立五仙和五羊的塑像。五仙观东侧有一块巨大的红砂岩凹石,似脚印状,被称为“仙人拇迹”。另外,“五羊”一词最早也见于晋朝裴渊《广州记》中“五羊送穗”的神话故事。羊城、穗城、仙城等别称大概在唐以后出现。
其次,五羊含穗与五仙降临的故事内容差异的说法。宋代著作《太平御览》引沈怀远《南越志》说:“任嚣、尉佗之时因楚时有羊五色以为瑞,因图之于府厅矣”。可见直到五世纪中叶,五羊的神话传说仍与《广州记》所载基本相同。但到了《全唐诗录》中,李群玉《登蒲涧寺后二岩》诗有“五仙骑五羊,何代降斯乡”之句。到唐以后把五羊衔谷故事融入“五仙”,并且随着这个神话传说的建祠立祀,广州也逐渐有了“羊城”的称谓。
最后,是关于神话传说背后对真实历史对界定。这里面说法众多,笔者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观点。一是史学者认为西周后期楚国境内汉阳一带的姬姓部族由于受到楚人的压迫,带着羊群和谷种迁移到岭南,将种植水稻的技术传播到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二是楚人把高产的水稻谷种传入岭南。楚国王室祖先的族姓是芈,意义同“咩”,是羊叫的象声词。三是依据《广州记》中“高固为楚威王相时”一句,认为战国时期的高固之部族带着稻谷种子迁移到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高固为齐文公之后,姜姓,而姜从女羊声,因此以羊象征;四是“羊”其实是楚文中“犬”的意思,因此五羊的传说其实是自壮侗民族和南越民族中共有的“犬取稻种”农业神话故事而来。源自岭南的神话故事流入楚地以后,被中原文人搜集改编后再次传入岭南。其中的“五色羊”其实是五色犬盘瓠。
对于五羊送穗的故事考究,除了了解背后的历史发展和地域人文,也是为《五羊石像》的创作精神起到精准把握的作用,让艺术创作真正体现岭南人文的务实精神和包容果敢的品质。
三、《五羊石像》创作历程浅析
《五羊石像》是由尹积昌、陈本宗、孔繁纬创作的作品。整个石像连基座高11米,体积合计53立方米,由130多块花岗岩雕刻组砌而成。五只石羊神态各异,站在高处的老羊雄劲,口衔谷穗,昂首向前方;老羊脚下是一对亲密依偎的小羊;再有一对母子羊,母羊左右回首顾盼正在安静吸乳的幼羊,幼羊则跪在母羊下吸乳,深厚母爱溢于言表。
1956年,广州雕塑院的前身——广州人民美术社接到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的指示,要创作一个能代表广州市形象的标志性雕塑。“就像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和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一样,成为一座城市的城标。”广州人民美术社在接到任务后,动员全体人员参与设计,最后决定根据五羊送穗的传说进行雕塑设计。为了创作出更接近生活的逼真的羊的形象,主设计成员孔繁伟和陈本宗到华南农业大学的农场体验生活——看真实的羊。他们决定以山羊为主要类型,努力观察其习性和动态,写生大量速写和草图,甚至还养了几只羊在雕塑室的放大车间里天天观摩。孔繁伟先生围绕爱情主题创作,陈本宗先生围绕恩情主题创作。后来朱光市长提出把两者创作稿合二为一,从而创作出今天的五羊雕塑。作为广州人民美术社负责人,尹积昌老师担起了整合的任务。设计方案最终出炉后,由曾经雕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北京雕塑工厂承担起五羊石像的雕刻任务。
另一方面,热爱艺术的朱光市长带着尹积昌和雕塑家们在广州各处选点。最后他们来到了越秀山。踏遍了一个个绿色的山头后确定了一座叫木壳岗的山顶。这里比周围的群山要高,远眺,是苍茫的南粤大地,脚下,是千年的广州古城的城市中轴线。现在的五羊雕像周边林木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象,林木掩映之下有可供休息的凉亭,过往经常有中老年市民在这里休息。
完成后的《五羊石像》以四头形态各异的小羊簇着一头口衔稻穗的高大公羊为造型,生动展现了羊化为石的传说。雕塑的正面往往是审美的核心,石像中为首的那只饱经风霜的大公羊,昂首远眺,羊髯微拂,口衔“一茎六出”谷穗,雄浑有力的羊角伸向半空,显得深沉、威武。它屹立于岩石的高处,回首看着人民,在企求羊城人们五谷丰登。居中的公羊脚下是一对亲密依偎的小羊;另一对是母子羊,母羊回首顾盼在吸奶的幼羊,流露出浓浓的母爱之情。五只羊都宁静、安详,整座雕塑富有人情味,充满友爱、和平,可说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和谐。五羊石像的每个角度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羊的不同活动姿态传达不同的情感与内容。
四、《五羊石像》在城市形象推广中图像效应
城市雕塑艺术首先是面向大众的。它既结合设计师的思想创意,又能让大众认可的一种能够给人带来美感的艺术,它是人们追求美的理想,表现精神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建筑相结合的内容与表现手法形成有机的和谐统一体,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
1999年7月,五羊石雕被广州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由历史传说而创作出来的五羊石雕经过40多年的历史检验,被誉为广州的城徽,为历史文化名城增色不少。五羊石像面世至今六十余年,广州城市建设的步伐可以说一直有这一经典作品形象的加持。笔者结合近年来广州发展的大事件和城市活动,做了简单的案例列举,以体现五羊石像在广州城和广州人民之间不可分割的羁绊。
1.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洲运动会,其会徽图案取材即是于五羊石像外形并抽象为火炬图案。这一五羊石像元素的视觉设计案例可以说是世界认识广州五羊文化非常直接的机会,它成为了一个窗口让世界感受到了广州的城市文化。
2.同样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吉祥物的创意也是来源于五羊雕塑 。五只羊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组成“祥和如意乐洋洋”,以表达2010广州亚运会将给亚洲人民带来“吉祥、和谐、幸福、圆满和快乐”的美好祝愿,也同时传达了运动会“和谐、激情”的理念。
3.五羊雪糕是中国广州市的本土知名雪糕品牌,在广东省具有相当高的认知度。五羊雪糕虽然在标志识辨方面只是用了“五羊牌”的美术字体,但是在包装设计方面,不断在其产杯类、雪批类、家庭装具有五羊石像的图案化设计。五羊石像和五羊牌雪糕多年来一直形成捆绑的文化关系。
4.广州的城市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与五羊雕塑有关的视觉宣传设计。尤其在文旅领域,以五羊石像为广州旅游形象宣传图也让广州这座“羊城”有了更多的知名度。同时,五羊雕塑不仅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线,也是众多文艺创作者重要的灵感来源。大量的文创产品吸引来穗游客,例如纪念工艺品、文化礼品、文具、玩偶等等。
五、结语
玉不琢,不成器。石愿雕,便成品。
越秀山上的五羊,雄伟挺拔,形态生动,富有诗意,深得游人的喜爱。这里就成了千万游客的观光点。甚至有人说,没看过五羊雕塑,不算来过广州。虽然,当初并没有人把它定作什么标志,它,只是一件诉说着一个关于这个城市的神话故事的雕塑。但是天长日久,经过了历史长河几十年的洗礼,它,留在了广州人民的心里,成了人民心里的城市的标志和象征。也许,只要花岗岩不倒,五羊就会挺立在越秀山上,长久地看着沧海桑田,欣欣向荣的南粤穗城。正如创作者尹积昌曾经所说:“我喝的是珠江水,就要为南粤做事。”艺术家生前并不显赫,但留下的这座丰碑,却矗立在广州的大地上,让一代一代的市民去瞻仰。
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和城区范围的外扩,很多游客在广州的首选打卡点变成了花城广场和广州塔,五羊雕像的旅游热度相对有所下降。五羊雕像的人气也没有北京路、上下九、体育西商圈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逛公园,或者对人文历史感兴趣。即便是这样五羊也依旧伫立在越秀公园的一处,沐浴在阳光中。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五羊的价值对于广州人来说依旧是无法分割无法忘怀的一部分,这样的一个雕像所代表的东西已经融进了每一个广州人的心中,成为他们的根和魂。
作者简历:陈静雯(1982.9-),女,硕士研究生,籍贯:广东,职称: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陈设设计理论与实践、室内设计研究、设计学方法论。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于美成.无边心潮:对大美术的关怀[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3]于美成.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4]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刘明,陈静雯.浅谈现代艺术介入城区建设的公共性与人文内涵 ——以广东温泉宾馆为例[J].艺术科技,2019(6):2.
[6]邱涛,徐亚健.社会美育的价值与有效路径探究[J].美术观察,2021(006):75-76.
[7]于猛.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关联性研究[J].艺术教育,2016(1):1.
[8]邵丽平.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与城市形象协调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5(006):71.
[9]彭惺.浅谈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关联性[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032):1572.
[10]谭旭.城市与雕塑的共生关系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