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动物祥瑞形象研究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商丘476400

摘要:两汉画像石墓是徐州地区最具有特色的墓葬类型之一。其题材内容丰富,涉及到神话人物传说、历史传奇故事、珍禽异兽植物、云气天文星象、田园采集狩猎、车马仪仗出行、房屋楼阁亭宇等,不仅生动地反映出汉代社会的有关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意识等多方面信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献的不足,是我们研究两汉时期有关社会历史珍贵的材料。本文从徐州地区科学发掘以及零星出土的有关祥瑞的汉代画像石为材料,将出土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徐州地区汉代画像石中部分动物祥瑞形象,包括龙、虎、凤鸟、白象、玉兔和蟾蜍进行具体的总结和分析,尝试阐述汉代徐州地区社会思想面貌方面的信息。

关键词:汉画像石;祥瑞;徐州;道教

一、汉代徐州祥瑞题材产生的背景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在徐州附近的山丘,多为石灰岩质青石山,山石较多,且易开采,这为修造画像石墓提供了足够的材料来源。加之汉代时期徐州境内的冶铁技术颇高,从对出土铁工具的金相分析上看,刃部已含有钢的成分,这为画像图案的雕刻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以及物质材料。

徐州位于中原要地,水陆通达,铁盐丰产,士民殷富。在此生活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数量众多,达官显贵整日过着歌舞升平、钟鸣鼎食的悠闲生活。除此之外汉代人迷信好名,崇仰鬼神,喜爱把自己爱慕崇拜的东西雕刻在墓中的建材上。达官显贵如此,一些中小阶级地主与中下层官吏也竞相仿效。因此在徐州乃至全国范围来看,很大一部分大中小型汉代砖石室墓均有画像石,或者与画像石有类似作用的随葬品。画像石的形成无疑与整个汉代社会神仙思想,以及受楚人“信鬼神,重淫祀”的文化传统影响有很大关系。其内容有既有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写照,也有是墓主人希望死后能受到待遇的抽象想象、祈求。因此汉代画像石中有大量的神仙故事、羽化而升仙图案。可以说,汉代人的鬼神迷信思想是画像石中祥瑞题材发展的精神来源。

除此之外,祥瑞题材的广泛流行还与汉代统治阶级的统治意识有关。在《汉书·郊祀志》中有记载,汉文帝时期,有一条黄龙出现在成纪县。之后几乎在每个皇帝统治时期,都发生类似的天降祥瑞事件,尤其是在武帝、宣帝以及王莽统治时期出现的频繁更加高。据统计,《汉书·宣帝纪》中有关天降祥瑞的记载便有8次说到了神雀,9次提到了凤凰,并且用祥瑞的名称改换年号,如神爵、五凤、甘露、黄龙等,以证明上天对他的政绩表示的认可与嘉奖。汉安帝时,仅在延光三年这一年,记载在《后汉书·孝安帝纪》中的祥瑞就出现7次。汉代不仅君王们为标榜政治清明而大兴祥瑞,而且民间百姓也把出现祥瑞视为天下太平,并在日常的房屋门楣上或墓主人墓室中刻画祥瑞图像。这是祥瑞观念渗透到上层统治阶层以及政权经营的典型例证,其目的在于向天下百姓昭明:祥瑞降临是上天对当今统治者安邦治国的英明决策以及仁政厚德的认可和肯定。

二、徐州画像石中的动物祥瑞题材形象

祥瑞题材是徐州汉画像石中的重要内容,参考《汉代祥瑞文化与“天人感应”说之关系》中对徐州祥瑞具体形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一下几种:天文祥瑞、动物祥瑞、植物祥瑞、自然现象类。其中动物祥瑞在徐州汉画像石中各类祥瑞中所占比例也是最高。其中画像石中的部分出现次数多或者徐州地区特有的祥瑞形象,如凤鸟、龙、虎、白象、玉兔、蟾蜍等,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一)凤鸟类形象

徐州附近出土的画像石中的凤鸟形象所占比例很大,几乎每一个晚期画像石墓中都有。此类祥瑞形象有雀立阙顶、鸟交颈、鸟对喙、凤鸟舍药、羽人饲凤、凤鸟衔珠等。

雀立阙顶 。如徐州大庙晋汉画像石墓东壁和西壁南部均刻有一阙,阙下站立一人,阙顶立一凤鸟,作仰首长鸣状。

鸟交颈。徐州铜山汉王乡东汉墓中出土的第9号石画面正中是一座楼宇,其屋顶立有一凤鸟,作展翅状,凤鸟附近则瑞鸟云集。屋内刻有宾主宴饮,中间放有傅、耳杯等,门侧立有二侍者。这在汉代显然是祥瑞降临的征兆。

凤鸟衔珠、羽人饲凤。《徐州新征集的汉画像石研究》中收录的第5、6号石。第5号石画面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一层左侧刻有一凤鸟作昂首回视状,凤鸟颈和尾均下刻有一雏鸟,其右刻有羽人饲凤。第6块石图案可分为四层。其中的第一层刻有四只凤鸟,两两相对,其中的一对凤鸟口衔联珠另一对凤鸟同衔一珠,均作奔跑状;第11块上层中刻一对凤鸟相对而立,口衔连珠,作昂首展翅状,两只凤鸟中间刻有一玉兔。

凤鸟舍药。徐州贾汪地区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有一副求药图,如果以凤鸟主,则可称为凤鸟舍药图。图中凤鸟站立,口吐仙药,凤首下蹲有一人,双手捧函,函内装有仙药。

在汉代,凤鸟又名朱雀、朱鸟,被尊为神鸟。朱雀本为“四灵”之一,在《礼记·礼运》中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朱雀同时又是四星座名之一,象征着南方之神。王逸注《楚辞·惜誓》中的“飞朱鸟使先兮”为“朱雀神鸟,为我先导”。由此可见,朱雀是引导逝者灵魂升天的神鸟,因此在升仙类画像石中,西王公、东王母等神仙旁边经常伴有凤鸟出现。汉代人相信见到凤鸟则表示天下安宁、祥和,所以人们多在画像石墓门上雕刻朱雀,象征了大吉大福,表示保护墓主人。凤鸟交颈、对喙等应表示亲昵,象征墓主夫妻难舍难分的恩爱感情,白集汉画像石墓墓主人也正是夫妻合葬墓。而凤鸟舍药则反映出汉代社会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与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徐州地区原始道教的影响,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祈求仙丹,盼望长生不老。

(二)龙、虎形象

徐州汉画像石墓中龙的形象十分多见,多为头有两角,瘦长的身躯上遍体的鳞片,腹下有四足,多张牙舞爪,作腾飞或奔走状。其具体形态有二龙穿璧或交尾、双龙戏珠、仙人乘龙、应龙、龙车行空等。

二龙交尾。这种形象见于徐州十里铺汉画像石墓、徐州贾汪青山泉张山墓等。如十里铺汉墓中室支柱的这幅画双龙交尾图,两龙随立柱呈单脚站立状,身体呈十字穿过两璧,张口相对,两尾相互缠绕。这种形象题材很有可能取自于刘邦母亲媪与龙相交而产下高祖的典故。结合这个传说故事,两龙交尾的形象有可能是汉代人们对汉朝开国皇帝高祖乃是真龙天子的认可,也有可能表达了龙乃创生的神物。

双龙穿璧。见于徐州十里铺汉画像石墓、徐州黄山汉画像石墓等以及徐州画像石博物馆征集的散存画像石中。如徐州黄山画像石墓中门楣位置上的双龙穿图案:两条龙身体扭曲,呈十字形穿过三璧,双龙口咬住对方的尾巴。整幅图中仅表现两项内容:一为龙,一为璧。在汉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是永生的,而且还可以在死后乘龙升天。龙为神物,自然属于祥瑞。璧自古便是礼仪祭天的重器,也是吉祥之物。《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琼礼地”。璧是祭天的圣物,是沟通人与神交流的工具。人死后墓中随葬玉璧,乃至画像石中的雕刻玉璧,其意为用璧祭天。画像中的双龙穿璧意为:人死之后便可以乘龙奉璧而顺利升天了。 除此之外,双龙相互咬住对方的尾巴,使整个画面形成一个循环,应该也是为了生死循环,子孙无尽的寓意。

二龙戏“五铢”图。在徐州贾汪地区出土有二龙同衔“五铢”的图案:双龙屈膝相向而卧,尾巴上扬,头生双角,举头张口,口中含有一枚方孔圆郭的五铢钱。这一图案形象反映出了汉代人的崇拜金钱的观念,表达了墓主人渴望大富大贵的愿望。在徐州汉画像石馆所征集的画像石中有一幅内容与上述相似。但是这幅图中两龙同衔的并不是方孔圆钱,而是更像是圆形的龙珠。龙衔衔钱的形式或许是由双龙戏珠演变而来。天圆地方是古人的宇宙观,而汉代的五铢钱正是内方外圆,象征着内地外天,沟通天地。

此外,龙和虎的形象还往往出现在同一块画像石上,这在徐州汉画像石中也较多的出现,比如龙虎争璧、应龙翼虎等。

应龙翼虎。徐州发现的应龙、翼虎形象见于徐州佛山画像石墓、徐州邳县白山画像石墓、贾汪汉画像石墓、徐州大庙晋汉画像石墓等。如贾汪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中的龙、虎形象,均作奔走或飞腾状,瞠目、结舌,尾巴上扬。

《淮南子·览冥训》中有:“乘雷车,服驾应龙”的记载。《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载“穷奇状如虎,有翼”之说。因而穷奇在画像石中的表现为翼虎的形象。《风俗通·祀卿》中记载,虎能食鬼,白虎更是噬食鬼魅的神兽。在两汉时期,人们把多种兽类威武集龙一身,使其成为四方神灵之首。墓中最早同时出现龙虎形象的是濮阳西水坡M45中的蚌塑龙虎形象,可见在新石器时代,龙和虎的形象就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保护墓主的神兽。特别是到了东汉时期的徐州,神鬼志怪、厚葬之风盛行,社会也动荡不安,龙更加受到推崇,成为了公认的生前死后的保护神。上文也提到的一枚汉代铜镜,其铭文为“左龙右虎辟不羊”,更加明确说明龙和虎在汉代社会中的功能。所以两汉时期的墓葬中的壁画、画像石中常刻有龙、虎的形象,用来驱鬼辟邪,以庇护墓主人的安宁,护送墓主人灵魂顺利地到达天堂。

(三)白象

徐州出土的象画像石祥瑞图主要在铜山苗山、茅村以及洪楼等附近的汉代墓葬,其形象多为僧人骑象等。如苗山发掘的东汉墓葬前室的墓门右侧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刻有一只三牙白象。但是因为所刻形象图案为侧面,所以应该是六牙白象。象肩生翼,其背上负有串珠。

《杂譬喻经》中载:“昔雪山有白象王,身有六牙,生二万象。”因此,六牙白象应是神像。洪楼汉代墓葬祠堂以及茅村汉代墓葬前室的北壁的画像图中有僧人骑象的画面。此外,在《徐州新发现的汉画像石》中收录的第3、4号石比较清晰,也有类似的图案。其中3号石中的僧人们头戴巾帻,可以看出僧人是剃发的。这些均与汉代社会受到早起佛教文化的影响有关。在墓室中雕刻有关佛教的题材,说明当时人相信佛教的善人死后成佛的观念。

(四)玉兔、蟾蜍

此类形象在徐州地区发现的画像石墓有徐州睢宁张坪、铜山县汉王乡以及徐州地区邳县占城散存等,其形象有玉兔捣药,蟾蜍等。如徐州睢宁张坪画像石墓的中“月宫图”上雕刻有手持仙草的西王母,其右侧有一飘飘欲仙的女子,为嫦娥,画面的左上方有玉兔捣药和蟾蜍。铜山县汉王乡元和三年画像石墓中第一块石第一栏中间为两只玉兔同持一杵捣药,左侧为两长袖羽人,作飞天状。

《淮南子》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以奔月”。因此在画像石中,玉兔捣药、蟾蜍以及羽人通常伴在西王母两侧,或者玉兔和蟾蜍居于代表月亮的圆形图案之中,其意均在于表示向月宫中的西王母求舍仙丹,以求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取意的来源也是受到徐州的地区原始道教的影响。墓主人生前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死后仍然渴求能够到月宫上向西王母讨求一颗仙丹,让自己灵魂得到永生。

三、结语

徐州画像石中存在大量的祥瑞题材与整个汉代社会的鬼神思想密切相关。墓葬中大量的双龙穿璧、两龙交尾、凤鸟、翼虎等祥瑞题材以及文献中天降祥瑞的记载足以说明,天人感应思想以及谶纬学在汉代社会中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它不仅体现了在整个汉代从上到下社会阶层中弥漫着信鬼神、重淫祀的神仙思想,而且也印证汉代统治者用君权神授来统治臣民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传统儒家思想在丧葬方面的表现。

另外韩国河先生也认为原始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介入也是秦汉魏晋时期丧葬制度的两个宗教表现,这在徐州的汉画像石墓中均有反映。

原始道教的产生与其创始人张道陵成长所在的徐州的社会背景有一定关系,在徐州画像石墓中也常见到与道教有关的因素。如画像中的嫦娥、仙人求药以及玉兔捣药等形象反映了人们对于仙药的向往。此外青龙、白虎、朱雀等神兽祥瑞题材不仅具有辟邪驱鬼的作用,而且也被认为是升仙的指引,是受道教追求升仙、长生不老影响的反映。可以看出,在汉代时期的徐州,社会阶层中自上至下普遍受到早期道教思想的影响。

徐州所发现的白象、僧侣等画像石内容在全国来看是比较早的。据考证,公元65年,刘英在楚国便已经侍奉佛教,并已经有“浮屠之仁祠”,浮屠仁祠有可能是我国最早佛教寺院。徐州地区汉墓中也发现有关佛教的器物。据陈永清和张浩林先生共同考证认为:邳州东汉纪年墓中出土的鎏金铜像为佛造像。由此可见,佛教在徐州地区传播较早,有较广泛的信徒,也比较流行。

徐州地区发现的汉代动物祥瑞画像石以东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晚期最多。从祥瑞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在东汉晚期,思想领域上的大一统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传统的儒家思想、原始道教思想以及外来佛教思想在徐州地区交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唐朝时期的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洁.汉代祥瑞文化与“天人感应”说之关系[J].文博,2009(04):53-58.

[2]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86-89;131-134.

[3]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56-16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