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刍议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培养

速读·上旬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孩子们追求“文化快餐”,停留于浅表阅读,缺失的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欣赏。他们渐渐失去了对文字的敏感和兴趣,也淡褪了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唤醒语文教师课堂上“语文味”的培养意识, 让学生重拾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兴趣,更加热爱祖国语言,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言文字 语文味 联想

现在患“作文恐惧症”的学生越来越多,似乎一届届孩子们正逐渐丧失理解品味文字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尴尬局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现代社会追求的“速度”让一切腾飞起来,许多家长很早就开始“探索”儿童智力开发,音乐班、美术班、英语班……唯恐报之不及,这种只注重“速度”而忽略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孩子未领悟透彻、未形成习惯的情况下只剩下了两个词:快速、遗漏。现代家长自身深受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追求个人的快速完善,他们的“快速成长”理念最后只是表现为尽早送孩子进教室,把他们交给兴趣班老师和接送上下学的爷爷奶奶,孩子在对这个过程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习惯当然喜忧参半。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养成好习惯,自然可喜;坏习惯呢?可能就要一直陪伴孩子的整个人生了。

孩子们在倾听别人的话语时遗漏,阅读文字时遗漏,渐渐地,对身边事物的感觉、感知、感悟就迟钝了,迟钝了会怎么样呢?我常听见数学老师在纳闷学生会做题目但不会审题,以致曲解题意,全题覆没,上课回答问题,同一问题说三遍学生才恍然大悟——孩子们对语言文字感觉的丧失影响甚广!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语言文字的感觉即“语文味”的培养。教师成了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正如当年叶圣陶先生说的:“普及教育的办法有多端,我想,我现在要说的教师问题应该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于漪老师在她的文章中曾说过,她初当教师时,眼睛只盯着教科书,以为钻研了教材,讲出一点名堂来,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她后来想起很觉得可笑,因为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这个问题现在语文教师有没有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于漪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敏于思索,善于质疑,但与此同时,他们身上又存在明显的不足,如该具备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周全,不扎实。”课本上的文章都懒于理顺,谁还会在放松的节假日坐下来看看书,读读诗并认为这是一种享受呢?有一次在书上看到一个词:阅读障碍。我觉得这绝不是指前面所说的这类情况,这种“障碍”不该是指缺少阅读,训练不足而引起的低级阅读差错,更应该指由于人生经历、地理区域、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而引起的对文章深层次思想内容的理解误区,就如当年苏轼把王安石“明月枝头叫,黄犬卧花心”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只是因为还没见过“明月”这种鸟,“黄犬”这类虫子——中国人读中国人的文字,要产生的障碍也应该是高级的阅读障碍。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孩子们因为和电脑电视为伴,和外界的接触减少、和同龄人的交流减少从而影响了生活的丰富性。平时接触时,大多数孩子们讲到难以忘却的事如数家珍,但是没有回忆的起因,孩子们也不会自动联想——他们缺少机会和提醒——这个机会需要语文老师给,语文课堂给。我们要这些联想和补充干什么呢?夯实抽象的语言文字给我们的感觉,让别人的看似虚无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让别人的看似遥远的经历和自己的联系起来,引起共鸣、思考,加深印象,逐渐形成语文对自身生活生命的影响,形成自己在语文学习中慢慢体悟、感知而生的味道——语文味。当语文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生命,并在这个人身上形成一种特殊味道的时候,应该算是达成了于漪老师说的“教文须服从育人的大目标”,而不仅仅把语文教学视作单纯的技术处理。

不是每一个人都天生对语言文字敏感,有浓厚兴趣,但后天可以培养。能将情感用语言文字确切表达出来的人一定是对生活和生命进行深切思考和关照过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它还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所以我要说,当语文味终于在一个人身上形成的时候,它将雄壮地爆发,给生活和生命带来光彩;它是精神层面的味道,是一种境界,一种唤醒意识,追求幸福,实现自我的境界。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培养这种味道作出最大努力。

那么,语文味究竟如何培养?

说到底,语文味是在许许多多次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文字的特殊感知力。只是审美对象有了界定——语言文字,围绕这个中心调动一切资源进行有意义的联想和放大,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对生命的体察。

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语文味”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语文味”,热爱语言文字,热爱生活。“语文味”绝不是和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相提并论的概念,技能是操作实践性的,但味道是深层的情感精神体验,它要求教师自身能融入文本,将抽象的文字带来的感觉通过情感外化,让学生能更直接地品味和感受,特别是在他们无从体会的情况下,教师自身的语文味就更加不可缺少,因为它在自然地引导启发和创设情境这方面的作用是具有无穷创造性的。

王崧舟在2007年11月8日“全国首届智慧课堂名师高峰论坛”上这样说过自己:“学了十多年语文,我现在自己想一想,还有多少课文留在脑海里,还有多少好词好句留在我的脑海里?几乎没有。然而,没有人怀疑王崧舟语文不行。什么叫素质,这就叫素质。”因此,语文教师,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不是考试和背诵的高手,而是能真正感受语言文字,并用这种感受在孩子们与语言文字之间搭建桥梁,把握文字情感的高手。

那么,语文味如何外化呢?

简单说,一个词——“身临其境”,不管作品中的词汇多么生僻,经历多么生疏,都要尽最大努力把孩子们带到这个世界来,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刻难忘。

我不反对重视字词,夯实基础,讲求方法,探索技巧,但目前的情况是这种“知识性”的渗透太干瘪,枯燥乏味,让孩子心生厌恶,他们需要一个跳板,这样才能充分体验,打开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精彩,品味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语言文字的灵魂,让语言文字融入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成为有“语文味”的孩子。

从曾经发生在笔者的课堂上的案例中可见一斑,苏教版必修五有一篇课文《项脊轩志》。第一段最后一句: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苏教版配套的翻译很精准,孩子们也容易理解,然而有学生突然问我:

“老师,这个‘珊珊’和‘姗姗来迟’的‘姗姗’理解一样吗?”

我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词语,同时反问学生:“那你们看解释是不是一样?”

接下来就是围绕这两个词语的一串对话:

生:课文中的“珊珊”刚才说了是舒缓轻盈的意思,女字旁的“姗姗”是指女子走路舒缓从容,意思差不多。

师:很好,文中指什么舒缓轻盈,像温柔的女子一样?

生:应该是桂树的影子,高高的,直直的,亭亭玉立。

师:那这两个词既然一样能不能换?(学生好大一片被问住,我圈了两个字的偏旁)

生:老师以前说过王字旁的和玉器有关。

师:那这里是指什么东西的什么方面像玉器呢?外形吗?

生:还是桂树吧,但应该不是指玉器无暇的特点,桂树不是白的。

师:很好,再想一下。

生:声音吧,风吹树发出声音,这里是指声音和玉器碰撞声音相似。

说到这里好多同学恍然大悟,大家都抢着描述那种声音,讲到这里似乎也可以了,但我还想继续,提醒他们看窗外,教室在二楼,下面正是一排桂树,好多孩子都探出头去,很简单的一个现象平时几乎疏忽,现在却看得津津有味。

师:有没有声音?

生:有。

师:像不像玉石碰撞的声音?

生:根本不像。

师:你们听过玉石碰撞的声音吗?

生:没有。

师:那你怎么知道不像?

学生又被问住了,我提示在以前学过的文章里有描述这种玉石撞击声的片段,有学生激动地脱口而出。

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师:声音大很多吧?也更像音乐,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根本不属实嘛?

这下答案多了。

生:反衬,以动衬静,这样更显的院子安静。

生:“珊珊”包含声音,“可爱”写外形,多种感觉一起写,让读者全面感受。

生:虽然桂叶不是玉片,但它的声音在作者心中像玉石一样清脆悦耳,更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对小院的深情。

……

我没再说对错,语文本来就需要联想和想像,需要夸张,需要“不求甚解”,这样才是真正理解语文。课堂教学应尽量避免给学生终结性的东西,更应该是生长性的,何况孩子们的理解如此丰富多彩,贴近中心。

需要补充的是,这次之后的一回测试第二个选择题考字型,正巧考到“珊珊可爱”,只是字改成了“姗姗”,批阅结果出来我暗暗统计了一下,这个班居然一个都没有选这个选项,这就更证实了培养孩子们“语文味”的可行性,和落实基础根本不矛盾,我真的很受鼓舞。

时下好多青年追求欧美风,韩国风,渐渐淡褪了中国人的味道,语文教学养成“语文味”的同时也就是要让孩子们重新正视本位,哪怕披上了不同衣服也要散发中国人的味道,汉语言文字的味道,热爱语文,热爱汉语,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祖国!一想至此,心中真正充满了使命感、责任感。

我们的语文是美丽的!我们的语文是有活力的!我们的语文是有浓厚韵味的!

参考文献: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习惯成自然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教师问题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于漪. 我和语文教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王崧舟. 诗意语文——王崧舟教育七讲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 艳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