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批注式阅读”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批注式阅读”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和发现,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提高阅读质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的批注,课中的感悟批注,再结合自读汇报提示,有条理地把自己感悟到的内容进行汇报交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自我发展;课前预习;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
一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的个性化阅读实践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思维过程。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和发现,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出阅读心得、评语,进行批注,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提高阅读质量。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我按如下步骤对学生进行了专项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课前预习,完成五件事:①把课文读流利,标好自然段。在文题的左侧写出主要内容。②借助工具书学会生字。在生字表对应的每个字的上下空白处,组词,最好写一条用这个字组成的成语。③在文中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在旁边批注解释。④查找相关的资料,主要的内容简单地写在书上。⑤在不懂的句子处或有问题处画上“?”,学生交流预习的时候,随时补充更正自己的批注。比如主要内容词语等。
其次是课中感悟,默读课文,边思考边批注,完成五件事:①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自然段零碎的,可把一些段进行整合写出大体意思。写段意,写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往往写不全面或写得特别啰唆,我教学生用提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写准确。写人写事的文章,想:主要写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写物写景的文章,想:主要写哪的什么怎么样?把这样的连续问题答清楚了,主要内容就写准确了。②勾画出好词(一些动词、形容词)、好句(比喻,拟人,排比)学习用法,体会感情,作简单的批注。可以仿写。③找出文章或段落中的中心词,再画出具体描写的相应的句段。学习具体描写的方法。可以仿写。④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想象提出问题,找到答案后写出自己的体会。⑤对文章表达的感情进行简单的批注(可以结合课后的练习题进行)。
二
通过一年的教学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预习及简单批注的方式方法,学得比较扎实。但是在交流汇报的环节,学生不能很好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为此,从四年级开始,我重点训练学生如何在感悟理解课文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
1.掌握方法
(1)对词的理解:理解词义并体会作用。
(2)对句子的理解:掌握句子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对整段的理解:了解构段方式,抓住特点体会作用。
(4)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好学生完成)了解整篇文章的布局及表达情感。
2.综合运用
结合自读提示,学生把上述内容灵活地、有条理地进行组合,清楚地叙述自己的感悟理解。
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达到在汇报交流时有条理地表述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并倾听别人的见解,随机质疑或更正。
具体做法:开学初的前一个月,借助一、二板块的课文,重点分项训练,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分别示范,其余学生学着说,学着补充和更正,从而一项一项地理顺、一项一项地过关。
比如,学习《父亲的菜园》一文,一学生讲对词的理解:我喜欢7自然段中的“死黄土地”和“绿得发亮”这两个词,“死黄土地”是说菜园的土又硬又没劲儿,很贫瘠,“绿得发亮”是说泥土肥沃有劲。这样对比的写法,写出了菜园泥土的变化,更突出父亲为此付出了许多许多的辛劳。我还能仿说: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练习,原本歪歪扭扭的字,已经工工整整了……
另一学生讲对句子的理解:我喜欢第二自然段中的“每天天色未明,父亲就扛着锄头、簸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每天干活的时间长,很辛苦。“天色未明”、“直到傍晚”、“才”用得特别准确,更能突出父亲工作的时间很长。
学生讲对段的理解,结合具体的文章和自读提示进行,把对词、对句的理解灵活地融入其中。比如学习《多彩的夏天》一文,学生按下列提示进行批注、汇报:我喜欢第( )段,这一段主要写了( ),是抓住( )的( )、( )的( )……写出了夏天的( )这一特点。其中( )一词,用得准确,写出了( ),( )这个句子也好,是( )的写法,突出了( ),我还能仿说一句,( )。
学生汇报的时候,能说的就汇报,其余的补充更正。如:我喜欢第四段,这一段主要写了夏天的有趣,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抓住了白天听到蝉鸣、看到光影,晚上听到青蛙叫、看到萤火虫游行写出了夏天有趣这一特点。“晚上,可以到田边听青蛙的赛歌会,看萤火虫提着灯笼在草丛中游行”这一句用了拟人的写法,更能突出夏天的有趣。我会仿说:傍晚,听秧歌队的锣鼓有节奏的响,看扭秧歌的大爷大妈尽情地跳;晚上,听青蛙的歌咏比赛,看星星顽皮的小眼睛眨呀眨。
这样训练下来,学生在讲段时就有了条理,有了切入点,就有话可说。针对不同文章,灵活变换,但万变不离其宗。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的批注,课中的感悟批注,再结合自读汇报提示,有条理地把自己感悟到的内容进行汇报交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