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如何审视古代诗歌语言的美

速读·上旬

摘 要:汉语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语种,而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节奏。节奏是汉语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古代诗歌的表情达意,同样是以语言为载体。不过古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惜墨如金,真正达到了多一字则多,少一字则少的境界。于是我们今天只有抓住诗歌语言的风格来对古代诗词的语言进行鉴赏分析。

关键词:浅谈;诗歌;语言美

古人将诗歌语言的含蓄美这一艺术特征称之为“隐”。根据上述论断,我们试做如下理解:首先,古代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是指诗歌语言含意丰赡而蕴藉,极具张力。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伏采潜发”与“义举文外”,即内蕴与外举。一方面,它有着语言文字内在的深隐;另一方面,还见于语言文字之外的辐射。其次,古代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植根于具有极丰富、极深刻的启发性与暗示性的意象和意境。这种独具特征的意象和意境,才赋予诗歌语言以“伏采潜发”、“义举文外”的艺术生命。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为了引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我们便对古代诗歌的语美作了些探讨。

一、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在叠音词

叠音词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如高启《黄氏延绿轩》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葱葱”“靡靡”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王安石《示长安君》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如马致远的《汉宫秋》:“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月生凉;月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曲中的叠句,既写出了汉元帝送王昭君远去后回宫时一步三顾的情态,又表现了他那肝肠寸断、凄怆欲绝的心情。

二、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在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去哪里?干什么?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在诗歌的鉴赏中,可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三、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在准确传神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以使传神动人。一是抓炼的字,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中,直: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异景观,烽火台上的浓烟就格外醒目,“直”写出烟的坚毅挺拔之美。圆:广阔的长河背景,更加衬托出落日之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合在一起,画面壮观。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还有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正是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四、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在音韵节奏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古代诗歌的音韵美主要在于节奏美、音调美和声情美三个方面。我国古代的诗讲究声韵,词讲究合调。押韵和平仄是是诗词格律的最基本要素,只有懂得并熟练运用,才能创作出动听感人的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在诗歌中才会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依七律而言: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在对句中对立。同时,在双句的末尾还要押相同的韵。凭借这种格律形式,诗歌便具有了前呼后应的音韵,抑扬顿挫的声调,这是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如杜牧的七绝《赤壁怀古》(折戟沉沙铁未销)一诗中,声调相异的“平”、“仄”声在句中交互使用,构成高低起伏的匀称节奏,又在一、二、四句的末尾使相同的ao韵(销、朝、乔)反复出现,互相呼应(押韵)。这样,语言美,乐调美,节奏美,联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达到优美的效果。除平仄、押韵外,有的诗人还注意平仄与四呼的结合,赋声以形,摹声状物也能唤起了读者对玉盘珠宝圆润光洁、玲珑剔透的美感联想,这都是音韵美的妙处所在。

参考文献:

[1]孙侠.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语[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1(11)

[2]杨华当.鉴赏古代诗歌语言风格解题指要[J].语文天地,2011(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