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速读·上旬

摘 要::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用数学语言或符号揭示事物共同属性的思维形式。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是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条件。只有加强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概念教学,使学生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握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明明清清楚楚地教了概念,学生也能熟练地背诵,可一到应用的时候就出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分析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不明确。

(2)教学要求把握不准,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不够,挖掘不够,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

(3)教学方法不当,重灌输轻概念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牢固。

(4)忽略了概念间的联系,学生脑海中的概念孤立、零散、不完整、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就以本学期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来谈谈解决的策略。

一、解析概念,理清脉络

在概念教学以前,教师要对将要学习的概念进行解析,做到心中有数。“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面积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一次重要飞跃,它标志着儿童在一维空间的认知基础上,开始认识二维空间。在备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解析:首先,面积概念的要素有哪些?其次,需加强哪些概念的比较辨析?最后,可通过哪些活动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表象?

二、激发需求,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学生能否掌握概念关键的一步。而不同的概念的引入方式不一样。教师可根据具体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方式,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思维,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根据不同的概念选择操作引入,形象直观引入,计算引入,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或创设情境引入等。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引入,今年初,我和唐老师都在同一个小区买了一套住房,两套房的单价相同,在交房款时,我发现我交的钱比唐老师交的钱多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再出示两套房屋的平面图,让学生猜猜哪套是我的,哪套是唐老师的。这样引入,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思考,利用已有的经验得出结论:单价相同,是因为王老师买的房屋面积大,所以交的钱就多。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面积这个概念,也激活了孩子的思维。

三、经历过程,形成概念

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成本质属性或规律。认知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过程,必定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对形成的概念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如:我在引出了“面积”这一概念后,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举例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摸一摸桌面,数学书封面,感受一下它们的面和面积,再比较它们的面积的大小,让学生明白,物体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出示几个不一样的平面图形,让孩子感受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面积的概念,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记忆就深刻,理解就透彻。

四、抓住精要,浓缩概念

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概念定义容易被遗忘,起作用的是浓缩后的概念精华——即概念的简单而本质的关键词。这是概念本质属性的表征,它占据记忆空间少且易于提取,因此概念教学必须经历概念精致浓缩的过程,有效巩固概念。如:面积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表征就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只要掌握并记住了这两个关键词,以后在任何时候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进行运用了。

五、比较辨析,深化运用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容易混淆的概念作比较,可以澄清模糊认识;对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或不同含义作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和建构概念,更顺利地利用概念解决问题。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至少有两对概念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第一,周长和面积的区别;第二,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在新课展开和练习中加强了两者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辨析;“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我们既要加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等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又需加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还要加强这些面积单位的运用练习,这样的比较和运用将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当然,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常常要几节课甚至是一个阶段才能完成概念建构。但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一定能事半功倍,使学生能真正意义上的把握概念。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陈幼民,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