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乐亦愁,愁亦愁——浅析李煜前后期诗词风格之间的关系
摘 要:在隋唐五代词坛上,李煜的创作可谓独树一帜,不仅艺术性强,而且现实性极强,其词大多都是抒发真实感情的。本文通过解读李煜前后期词作中的“愁”情以及“前愁”与“后愁”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前后词作创作风格的关系。
关键词:李煜前后期词;愁;创作风格;关系
李煜的词以亡国之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表面看起来前后风格迥同,一般认为李煜前期词作大多是写奢侈糜烂的宫廷生活,感情热烈明快,千娇百媚,婉转缠绵,即人们常说的“艳词”,其风格用一个字归结为“乐”。而李煜后期创作的词则被公认为是一曲哀思绵绵的亡国之音,词中所述大多为对往日生活的追忆与悔恨,感情悲怆忧愤,强烈激荡,“愁”为其后期创作的风格。
一、乐亦愁,愁亦愁——前期诗歌中的“乐”中有愁
一般认为,李煜前期的词主要写的是宫廷生活和艳情,“乐”为词的主旋律。李煜的词通过描绘奢侈糜烂的宫廷生活表现其“乐”。虽然李煜前期词作中“乐”词不少,但是我们认为,李煜前期的“乐”诗中,也有“愁”情的存在,可谓“乐”中亦有愁。通过仔细品读他的诗词,我们可以把其前期的“愁”情归为两类:一类是离别相思之愁;一类是忧己忧国之愁。
(一)离别相思之愁
在李煜早期的愁词中,抒发离别相思之愁的作品居多,其中有写思念爱人的,也有思念亲人的。
首先,李煜写思念爱人之愁一类的词,如《喜迁莺·晓月坠》,这是一首描写相思情怀的相思曲。词中以主人公的思念期盼之情暗传了作者对爱人的相思之苦。另外,《更漏子·柳丝长》《捣练子今·云鬓乱》《更漏子·金钗雀》等词中也饱含了作者思念爱人的情怀。
其次,李煜写相思离别之愁的一类词,还有几首是写其对弟从善的思念之愁。据陆游《南唐书》卷六十《从善传》载:“从善字子师,元宗第七子。……开宝四年,遣京师,太祖有意召主归阙,即拜从善泰宁军节度使,留京师。……而后主愈悲思,每凭高北望,泣下沾襟,左右不敢仰视。……。”而李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若干思弟的悲歌。如《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一般认为,这首词是李煜写成后赠其弟李从善之作。又如《清平乐·别来春半》,这首词是李煜怀人思远,忧思难禁之作,一般以为词中之事牵记其弟从善入宋不得归,触景生情而作。
(二)忧己忧国之愁
李煜在继位后处处面临艰险之境,一举一动都受到宋人的监视和扶持。宋人无名氏《五国故事》中言:“煜袭位,因登楼,建金鸡以肆赦,太祖闻之大怒。”在这种情况下,李煜不得不束手称臣,年年向宋纳贡取悦宋帝,以维护自身的地位。而这些随之而来的恐惧与悲伤可以从他的词作中略窥一二。如《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萧鼓奏。
这首词中便有词人的“愁”思所在,词的表面虽然是写宫庭生活的喧嚣浮华,但是词中“别殿”一词引人无限遐想,据说此处的“别殿”可能是指宋人的宫殿,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的是词人心中怀有恐惧,害怕今日的繁华不再归他所有,所以实际上词中也暗含了“微愁”。
上述的离别相思之愁与忧己忧国之愁都是李煜早期“乐”词中的插曲,虽是插曲,但在我们看来,李煜这些早期的“微愁”实质上也暗示了李煜后期的创作风格。
二、前愁与后愁的联系
虽然“前愁”与“后愁”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仍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后愁”是由“前愁”深化而来
一般,我们认为李煜前期的“愁”为“微愁”,其后期的愁为“浓愁”,“浓愁”是由“微愁”深化而来。其一,李煜早期的相思之愁由思人之愁深化为后期的思国之愁。李煜早期创作了很多写相思之愁的词,如《喜迁莺》《更漏子金雀钗》《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等等,但这些词所描绘的只是单纯的思人情怀,愁思较为单纯,也较为浅。而李煜后期词作中的相思之愁不再是思恋某个单独的人,而是深化到了故国之思,既思人,也思国,更思往昔生活,愁也由淡淡的“微愁”化为一股浓郁而挥之不去的“愁”。如《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写作者的故国之思,抒失国之痛。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作者的亡国之愁和孤独寂寞之感。
(二)后期愁的表现手法也继承和发扬了前期的表现手法
其一,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愁”是一种微妙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活动,而李煜善于通过各种具体的、生动的景物来表达自己感伤的情绪。李煜前期的词作中有很多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长相思》中“风雨交加”、“风摧残叶”、“雨打芭蕉”等景的描写,也展示了作者的秋夜愁思。而李煜后期的愁的表现也没有脱离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如《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词的上片,写春景以引抒出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作者以景如情,用细腻的观察清丽的语言为我们刻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但“风回”一句也让我们隐隐约约的感到作者面对春色,心中却满是旧思的忧愤之情。虽然都是借景抒情,但是前期大多是以悲景写愁情,而后期是以乐景写愁情,很明显,后期以乐写悲的手法更为高明,所以说,李煜后期愁的表现手法不仅继承了前期的借景抒情,而且发扬了此手法。
其二,前后期的词都运用了“梦”来表现愁情。文人都喜欢梦,因为,只有梦境可以寄托他们的幻想,只有梦境才可以解脱他们的忧伤,但是,梦醒了呢?留下的只有悲愁。李煜前期很多的愁词都写到了“梦”,如《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词的下片首句即写梦,写梦醒之人。“笛”与上片的“吹箫女”相对,代指当年的欢愉生活在梦中重现。可惜梦总会醒,醒后痛失日残,满脸凄凉,作者又怎能不“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仍是美景,既是作者现在眼中的实景,也是作者梦中所见的虚景,但不论虚实,都有一种凄清寂寞之感。而《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中“纱窗醉梦中”一句也是借梦来诉愁。《清平乐》中亦有写梦的词句,一句“路遥归梦难成”写尽难以排遣的离愁别恨,俞平伯先生对此句有分析:“梦的成否原不在路的远近,却说路远以致归梦难成,语婉而意悲”。这就说明李煜前后期表达“愁”情同样运用了“梦”境。
参考文献:
[1]吴彬、冯统一.唐宋词选注[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3]杨晓惠.试论李煜前后期词中悲剧感情的一致性[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1)
[4]祁福鸿.浅议李煜词中的“愁”[J].科技信息,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