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导入有方,方能导入有效

速读·上旬

摘 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成功的导入,不仅可以实现高效课堂,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导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首好的乐曲,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听众心灵上的琴弦.课的开始如同定调,一定要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好坏,导入很关键。一堂课若一开始就没上好,讲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那么,学生就难以进入意境,就不会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一、课堂导入的意义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参与求知活动的向导.欲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求知状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就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浓浓的求知氛围,而精彩的导入就是一个“切入点”。选准,选活“切入点”,能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迅速使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师开始重视导入的作用,但导入设计上仍存在问题,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实现这三分钟的精彩呢?本文主要从课堂导入的原则及常见类型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

1.科学性

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现在有许多数学教师不根据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地“创设情景”,结果往往会忽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知识网络的构建。

2.针对性

教学开始的导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适当的导入方法。

3.趣味性

随着教学手段不断的丰富,教学工具不断的引入,教师可以在数学新课导入中加入一些趣味化的元素,变平淡为热烈,变枯燥为生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如沐春风,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动机,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状态。

4.启发性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头环节,它就是在新旧问题之间架起的一座“认知桥梁”,因此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导入,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数学原理的兴趣,深化数学规律,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三、课堂导入的常见类型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的个人素质的差别课堂中时常出现不同类型的导入方法.

1.复习导入法

这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即在复习已学知识或已知的常识的同时产生新的疑问,导出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易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和重点,而且也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案例:在“二次函数的图像(2)”导入时,让学生用三步法进行和两种形式的作图,在作图过程中发现两者图像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得到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规律。

运用此法要注意三点:

(1)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2)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传授新知的契机。

(3)因课施教,方式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说、写、画等方式。

2.设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好的问题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因此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

案例:在“平方差公式”的导入中,先设计如下问题:

计算下列各题:(x+5)(x-5)=;(n+3m)(n-3m)=;

(5a+b)(5a-b)=通过上面题的计算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学生通过计算会感觉到,这样的问题有它们共同的特征,进而产生疑问:这是怎样的一种特征呢?是不是具备这种特征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规律呢?通过接替产生疑问,然后进行合作探究,最后总结归纳出平方差的公式。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

(1)巧妙设疑。

(2)及时解答,面对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契机进行问题的处理。

3.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如:剪拼实验、测量实验、计算实验、模拟实验等进行观察、发现、猜想。

案例: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问题:“三根木棒能搭出一个三角形吗”?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长短不一的木棒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发现并不是随便选的三个木棒都能拼成三角形,从而自然提出问题:“三条线段需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

运用此法主要注意两点:

(1)实验的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

(2)要善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4.游戏导入法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求胜欲,一旦他们发现某种新事物,他们总是要动手去试一试.这种特性在游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引入中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收获感。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

(1)游戏的设计要紧扣该课教学目标,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做好铺垫。

(2)游戏全过程教师要有预见性,即导入的过程要在教师的掌控下,否则过分的“放手”容易让学生分散注意力,不利于下面内容的学习。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课堂导入的短短几分钟,根据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让不同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张滕寅.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数理化学习,2012(2):37

[2]殷加东.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初中数学,2013(8):1~2

[3]张焕明.高中数学高质量轻负担案例集[M].远方出版社,2005.8:12~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