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南阳三弦书的发展史及文化价值
摘 要:三弦书,是流行于南阳的主要曲种之一,全称“三弦铰子书”,又称“绞子书”。它形成于南阳,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汉族说唱艺术,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其音乐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大致分饺子腔、鼓子腔两大类。其唱腔朴实无华,形式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热爱。
关键词:南阳曲艺;南阳三弦书;表演风格;文化价值
一、三弦书发展史
三弦书早期称“腿板书”,为一人一弦,腿绑脚板,自弹自唱。其后随着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和艺人改革,逐渐演变为演唱者手击铰子或八角鼓边唱边演,另有三弦和坠胡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而形成二三人一台戏,使这一说唱艺术得以更快的发展,更广泛的流传。
明朝晚期三弦书已在南阳民间盛行,和众多曲艺一起被统称为民间俗曲。到了清乾隆年间,三弦书发展到普及时期。南阳县三弦书艺人侯书范和方城县三弦书艺人张明川二人溯师求源,清在乾隆四十年(1775)前后,三弦书已经流行于南阳,距今有200余年的历史。
清代嘉、道年间,三弦书的演出活动是以方城、社旗、南阳一带为中心。分布于唐河、桐柏、新野、泌阳(1965年划归驻马店)舞阳、叶县(1951年划归许昌)南召、镇平、内乡、邓县等十三个县。位于西部山区的西峡以及淅川县境内三弦书艺人较少。民国7年(1918),邓县胡铁集三弦书艺人翟文汉(1850—1906年)之子翟明堂(1886—1934年)携幼子翟廷斌到西峡县演出,被寨根乡一家热爱曲艺的大户收留,后又招为女婿,三弦书自此传入西峡,1930年前后,镇平县三弦书艺人李林山经西峡到陕西洛南演出、收徒,后发展为现在的“洛南静板书”。
三弦书传统曲目《李官保说书》中唱道:“李官保年幼名不就,学会说书弹三弦,他右手拿着一根筷(筷子),青铜铰子左手掂,俺表哥唱着唱着把铰子换,拿起鼓子打里欢。”这段唱词便是三弦书演唱时的写照。早在清光绪年间,由于南阳各地的演唱、表演不同,从而先后形成了东路、中路、西路三个支派。东路以高弦唱工为主,称越调或高调,行腔激越高亢,拖腔较长,擅长说唱中、长篇书目。
三个流派各具特点。唯东路安派,由于受地理环境语言及其它曲种的影响,他们的唱腔与中、西路唱法有明显的不同,具有湖北渔鼓、豫南民歌的韵味。
此时的艺人们多聚集于南阳,每年一度搭棚会演,因三弦书艺人尊奉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为始祖,随称三皇会,也称书会。每逢三皇生日,来自11个县的艺人汇聚,搭棚焚香祈福,演唱三天。大会广发请帖,众筹礼款,以作开支。由德高望重的老艺人筹办,按技艺高低入棚,分头棚、二棚、三棚进行演出,聘有名望的艺人、秀才、乡绅做裁判。分设专管曲目表演、词句唱腔的社管、社论、校音、听字等职务。胜出者挂红游街,受万人崇拜,失败者将受到惩罚。
建国前三弦书艺人多出身于穷苦农家,佃地不及行艺的收入多,加上“说书先生”这个受人尊敬的称谓,因此这门技艺很有吸引力。当时仅南阳、社旗、方城周围的三弦书艺人就有300人之多。三弦书在建国前的近100多年的时间内几乎占据了南阳曲坛。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艺人收入明显下降,特别是河南坠子的兴起,促使不少三弦书艺人纷纷改唱坠子。1946年,在唐河县大河屯举行了最后一次“三皇会”,目的在于振兴三弦书,但终究抗拒不了河南坠子的严重冲击,至四十年代末,全区行艺的三弦书艺人已寥寥无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弦书艺术获得了新生,对三弦书艺人进行了普查登记,组织艺术交流,并有选择的对优秀的艺人进行了培训,提高这一古老艺术的演唱水平和竞争能力;对造诣较深的三弦书艺人吸收到专业文艺团体。
1955—1965年的十年间,三弦书不仅得以振兴而且很快普及本省,传入外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主要是由于一批可塑性较强的青年演员演出了一批经过精心整理的曲(书)目。1962—1965年地区连年举行曲艺会演,一批新老三弦书艺人在南阳地区及省内唱红了相当一批曲目。如《卖丫鬟》《十字坡》《打黄狼》《拉荆笆》《女货郎》《刮胡子》《吃喜面》《接闺女》等,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三弦书声腔艺术和伴奏艺术的发展。
三弦书拥有众多的传统曲目,现存卖杂货、卖丫鬟、小老鼠告状等传统段子178段,白绫记、李天保吊孝、说唱水浒传、隋唐书等中、长篇大书34部。
二、三弦书的唱腔
三弦书唱腔音乐系民间歌乐、小调揉合而成。属板式变化体结构,七声音阶,宫调式,音域宽阔。三弦书既有以唱为主的小段,也可说唱长篇大书。
三弦书的唱腔分[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型,演唱[铰子腔]时,左手持铰子,右手持竹筷敲击,转入[鼓子腔]时,改用八角鼓。左手紧握鼓子,右手四指拨弹。[铰子腔]曲调刚健有力,节奏明快,适宜表现激烈喧闹的场面;[鼓子腔]多演唱叙述性段落,淡雅恬静,节奏平和。
三弦书的语言大致分为“散文”和韵文两部分。“说白”虽然是说,也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它是提练、加工、艺术化了的大众口语,最大的特点是明快响亮·节奏感强、精练风趣、富于表现力。它的韵文唱词更是有严格的规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除必具严格的平仄规范外,唱词的句式上的七字句为主(一般为二、一、三句式)根据内容的需要还有三字句(三字紧)五字句(五字嵌、五字垛)十字句(三、三、四、叫平十字头,三、四、三叫尖十字头)十三巧(即十字句前面加三字)。韵脚系通用的十三辙,艺人以“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三字记取十三辙。
三、三弦书表演艺术
三弦书的初期演出形式为“单档班”的坐唱型,即演员一人怀抱三弦、腿缚竹节,自弹自唱、自击节,亦称“腿板书”。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为“双档班”、“三合班”的站唱型。双档班由一人主唱,兼操铰子和八角鼓,另一人弹三弦,蹬脚梆,兼插科打浑与帮腔。三合班即在双挡班的基础上增加一人掌“牙子”,或把铰子和八角鼓由两位演唱者分持,也有加坠琴伴奏而仍由一人主唱者。
三弦书的总体表演风格质朴谐趣,火爆泼辣。因有“文段子”,和“武段子”之分,唱表中则各有侧重。唱才子佳人,针线笸箩类的曲书目为文段子,其唱表如小溪潺潺缓,似闺秀描云,活泼风趣,朴素细腻,常用的身段有小云手、挽手花、打转身、蹉步、移步、划步等。唱侠义类、公案类的曲书目为武段子,其唱表如大河奔流,似蛟龙出水,豪放激烈、泼辣洒脱,常用的身段架式有单、双云手、云手漫顶、跨虎式、荷叶掌、虎抱拳、弓箭步、跺泥、二郎擔山、枯树盘根,白鹤亮翅、黑狗钻裆、单脚、摆脚、二起脚、一步三锤、老君封门、刺枪、劈刀、金鸡独立等身段。一些炽烈的武段子,其动作幅度大、架式硬、节奏强、力度重,表演起来,那拳脚的劈啪声、铰子红绫的鼓动声、架口的呼应声,交织在一起,往往是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此风格实为河南其它曲种所难以比拟。
四、三弦书的文化价值
用简单道具以说唱表演完成一个段子,考验的是艺人的真功夫。在简约的环境中,曲艺演员要靠自身的表演征服观众,其难度远远大于其他舞台表演形式造诣高深的三弦书艺人,在表演时能够很好的拉近观众距离,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实现情感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打消观演隔阂消除了生硬的高台教化,观众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演出中来,随着表演者的喜怒哀乐相互感染,这是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快感满足,也是其深受民众喜爱的主要原因。
三弦书作为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传统曲艺,在宣扬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得到百姓的尊重和喜爱。2008年6月7日,三弦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南阳市说唱团演艺有限公司为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