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抓好文体特征,得考场高分

速读·上旬

今年刚颁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明确说明了,高考语文试题牢牢把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主题,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提升命题质量,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强化能力主导、素养立意,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体现语文科考试的人文特点与时代气息……(摘自《考试说明》)。如何提升语文命题质量,让语文考试的人文特点与时代气息接轨,成为了新时代语文课堂的一大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语文改革变化很大,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试卷命题形式,学生考场考试技巧都发生着变化。

高三学生高考在即,如何找到一点技巧快速地融入这场改革中呢?在这里,鄙人提出一个抓手——文体特征!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老师有必要在平时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争取让学生把握文体特征,专业术语张口就来,培养出这样的考试能力后,考试中就可以得心应手,高分自来。

说到抓文体特征在考场中的作用,先来一个例子来看看:

(2016.09,江西省九江市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

传记文章阅读《院士缅怀“三士科学家”罗沛霖》。

5.本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考查考点:传记文体中引述他人对传主的评价话语的作用。

答题思路:①若学生对传记文体特征有一定的把握,能抓住传记文体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传主形象,则第一点可从传主形象塑造方向出发思考;②然后从传记文章的特点(真实性、文学性和史料性),引述他人评价指向真实性;③最后从宏观上把握,分析了内容后,从结构出发,谈谈结构上的作用。则可以得高分。

参考答案:①概括了传主的精神品质,突出了他在科学界的价值与地位,侧面烘托(丰富)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丰满全面);②以院士评论收束全文,照应标题,首尾呼应;③以师昌绪的高度(他人对传主)评价结尾,显得真实、客观。

(4分。一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答对大意即可,如答“丰富内容”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附:(最后一段)

“罗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由于知识渊博,他的意见往往具有战略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表示,“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他身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摘编自王飞、李大庆《院士缅怀“三士科学家”罗沛霖》)

本案例可谓文体特征指导考场技巧的管中之一窥豹。在实际操作中,把握文体特征,力争高考考场得高分,不仅是体现在传记中,在小说、散文和新闻文体中也适用。简而言之,只要有文体特征,就有抓文体特征之钥匙,得考场高分之说。

那么如何在考场中能做到这一点呢?依愚之见,实非一日之功!但也并非无路可循,何况高三学生临考在即,经过刚过去的高三一年的经历,鄙人经过实践,大体按三步走:

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文体,尤其是掌握各种文体标志为此种文体的独具的文体特征。

什么是文体呢?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来自百度百科)

更重要的是抓住各种文体特征。文体特征就是指所写文章要符合自己选定文体的要求。从考试的角度来说,高考语文考卷分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再具体细化下去,文体分为小说、散文、传记、新闻(最近多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出现)、访谈。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复习中进行扎实系统的复习,完整牢固地掌握这几种文体的文体特征,熟悉各种文体的考点,考查形式和考查能力,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近几年高考真题的归纳总结。

以散文为例,一说起散文,就大喊形散神不散,答题中内容结构主旨一通乱喊,惯性地套上一个自认为深广的主旨,也不仔细看看是否符合文本内容,是否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往往出现,散文答题语言像在答小说,甚至议论文这种令语文老师啼笑皆非的错误。

(2017.04广一模)

5.文中两次写到了瀑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写瀑布:交代与姐姐分别的地点,为下文鲁鲁在瀑布前哀号埋下伏笔;推动后面姐姐与鲁鲁离别的故事情节发展;②第二次写瀑布:呼应前文,刻画了鲁鲁的形象,表现了鲁鲁对主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伤;③瀑布的美及雷鸣般的水流声,与离别的伤感交织在一起,营造了悲剧氛围。

评分细则:第一次:(内容)地点1分;(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1分;(结构)伏笔1分。答到任意两点2分;第二次:(结构)呼应或照应1分;(形象)鲁鲁对主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伤1分,只答“刻画了鲁鲁的形象”无具体阐释0分;(艺术效果上)营造悲剧氛围1分,必须结合具体内容,空谈、抽象地答“营造氛围”不得分。

补充细则:①答案中提及地点的性质分别是“分别”与“思念”,则得1分;②结构上:第一次提及瀑布是埋下伏笔(1分),第二次提及瀑布是呼应前文(1分);③内容上:第一次提及瀑布是突出离别的伤感或不舍(1分),第二次提及瀑布是表达思念与哀伤(1分),就全篇而言,写瀑布营造了悲剧的氛围(1分);④评卷时,踩点给分,意思表达相同或相近即可。

考场中一位同学的答卷是这样的:①第一次写瀑布是全家人一起去看,用水流跌落揭示了下文全家人飞得高高的,但鲁鲁却“跌入谷底”;②第二次写瀑布变成鲁鲁一个人看,并伴随着悲凉的哀号,体现了鲁鲁的难过之情和对主人的思念。也表达了作者对小狗被抛弃遭遇的同情。

从答卷来看,这位学生很明显没有掌握好小说的文体特征,只有一些朦胧的意识:没有关照好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全文最主要的情节是鲁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类抛弃,造成难言的伤痛。所以第一次看瀑布,不应提一些次要的全家看瀑布的信息,应该关照小说主要情节,交代与姐姐分别的地点,此处表达的是鲁鲁的哀伤,从后文情节看来,鲁鲁一再地在此瀑布前出现,我们再次关照小说的文体特征,从结构上来说,其作用是为下文鲁鲁在瀑布前哀号埋下伏笔;推动后面姐姐与鲁鲁离别的故事情节发展。);能懵懂应用一些专业术语(用水流跌落揭示了下文全家人飞得高高的,但鲁鲁却“跌入谷底”,中间使用了揭示的词语,但是揭示的内容却显示小读者完全没有读懂此小说),但是如何使用,什么时候使用没有清晰的概念。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把握好小说的文体特征,不明白小说的考点信息。

所以,最后得分仅为1分。

其实该生在阅读中已经感受到了鲁鲁“跌入谷底”的哀伤,和第二次独自来瀑布前的思念。若小读者能运用文体思维,对答案稍作改动:①第一次写瀑布是时全家一起去看,然后和鲁鲁分别的地方,用水流跌落渲染了悲伤的氛围,但鲁鲁却“跌入谷底”,表达鲁鲁悲凉的哀伤;②第二次写瀑布变成鲁鲁一个人看,并伴随着悲凉的哀号,体现了鲁鲁的难过之情和对主人的思念。也表达了作者对小狗被抛弃遭遇的同情。

这样写下来就是5分。即使去掉个人增加的划线处,也是3分。

本文无意于去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疮疤,但是是对学生的实际问题的一个正视。也只是用这么一个小例子向众位工作在一线的语文老师叙说鄙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情形,希望既能引起各位同仁的警醒,又能提醒自己更多地关注到学生对文体特征的把握,关注到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的问题上来。

所以,对于师生来说,有必要在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的专业的文体特征掌握,一旦掌握好了,答起题来,条理清晰,形成了文体意识将受益无穷。

其次,学会审题。这就要求学生从文体特征出发,秒懂题目考查的考点或方向。要做到这点,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明白各种文体的考点。

历来的高考语文复习的开展就是以文体为纲来进行的,经过完整系统专业的复习,在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训练中,巩固学生以文体特征为特征的整个语文知识的把握。

比如小说的考点大体方向有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或标题思考探究等几个方面的考查,能力从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到F探究不同等级的考查;答题策略要根据情况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和读者等几个方面去思考的辐射式答题思维。高考考查的题型也基本确定,一道五选二的选择题和两道简答题。

在刚过去的高考复习中,众多的高三一线语文教师就发现了这点,力求在审题上进行突破,让学生有清晰的审题意识。

以下来自47中的一次课例:

导入:考点感知。

1.公布课前调查结果,明确学习目标(PPT展示)。

2.明确怎么考。

(1)(2016课标1)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2016课标2)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2014课标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2013课标1)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5)(2011课标2)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提问:

(1)“物象”考题的提问有什么共同点?

——点出“物象”。

(2)物象题有哪些考查角度?

——寓意、情节结构、表现人物、主旨情感等等。

此次课例,就是从文体出发,将文体特征非常明显地让学生感知到的一个成功的案例。老师上课前,将近三年高考的题目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很快能发现这些题目的共同点,都具有“物象”,再让学生去总结,一般小说文体的物象题都有哪些考查角度,一旦明白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学习的效率将会事半功倍。

所以,总结起来,有以下三步要做好:

这样有三读,第一,读文。文体意识识读法读懂全文。读懂是一切之基础。第二,读题,文体意识为潜,按照关键词检索答题范围,组织语言,进行答题。第三,注意错漏缺和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这一步骤,涉及到考场知识外化的过程,所以尤其要提醒的是,必须按文体特征的思维来组织语言,进行答题。

对上一题,有学生这样答题:①第一次时先描写了瀑布的形状、颜色、声音,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气氛,暗示姐姐即将与鲁鲁分开的命运,揭示了鲁鲁作为小动物的被抛弃以及对它的无限同情,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第二次在结尾描写,照应前文,渲染了一种悲凉、哀伤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同情,呼吁人们关爱动物的迫切。

很明显这位考生没有完全读懂题目所考察的考点——情节的作用,将情节与物象混为一谈了。所以,考生在仔细分析物象的各种特征,好在考生还算读懂了该文本,所以得分尚算可以,3分。但是,正是因为没有审好题,读懂考题,错失了得满分的机会。

然后这位考生在文体术语的使用上,实在是可惜。若能在鲁鲁作为小动物的被抛弃后完整地加上一个概括性词语“哀伤”(D鉴赏评价能力),那就向满分又推进了一步。还有后文的推动情节发展,太过术语化,没有具体所指,应该要扣分。

这就暗示了一个信息——专业术语的使用是一大推力。

在高考中,语文考查的阅读篇目涉及论述文、古文、古典诗歌、文学类阅读(小说或散文为主)、实用类阅读(含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甚至作文题目也经常以材料的形式出现。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手法成了考场语文如何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

高考语文试卷中材料的新变化,体现了语文材料阅读能力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了语文考场决胜的基本能力,甚至不仅在考场,更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的生活:如何能更快捷地获取想要的信息,如何分辨和概括梳理总结得来的信息,如何能更快地跟上信息化的时代,这些能力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