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交错的和谐:西蒙·德博瓦人行桥

建筑创作

  巴黎城市基础轴线的构成几乎都源自塞纳河。从最早的西代岛住宅桥到通往圣地方向的圣·捷克大道,从拿破仑的荣军院大轴线到世界博览会的火神广场,都是垂直于塞纳河、贯通于塞纳河的“通道”联系空间。每一处与这河面发生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设计师对巴黎城市结构理解力的表达与设计综合验证。
  
  而桥梁,作为最原始的土地与水域衔接的方式,在法国诞生地最初的规划中就占有特殊的地位,就如世界上众多由河流孕育而生的城市一样,巴黎塞纳河上的桥叙述着城市发展的故事。著名的“新桥”是18世纪第一座通行马车没有住宅的桥,所以以“新”命之,“皇族之桥”联系着伏尔泰街区与卢浮宫的东翼,“亚历山大三世”桥则是大帝于世博会赠与巴黎的纪念礼物,还有众多的桥同街区同名,是巴黎不同区域及时期发展的见证。
  如今,位于巴黎东南侧的塞纳河河段上又浮现出银白的一道曲线。这是21世纪的第一座塞纳河上的新桥。
  它同贝西桥和国民大桥为邻,直接联系巴黎的十二与十三区;或者更明确地说,这座桥的建成使“左岸”规划地带同贝西工业历史文化改造区相互牵手,这是巴黎水域新地标建筑:西蒙德·博瓦人行桥,是巴黎第三十七座跨越在塞纳河上的艺术之桥。
  此桥的名字取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同名法国女作家西蒙·德·博瓦,这是一位在法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女性作家,她在社会学领域完整精辟地论述了两性的价值,在19、20世纪深刻影响着整个欧洲(这也是位见过毛泽东的大旅行家)。正如同认识人要先认识其所处的社会一样认识西蒙桥所处的环境,必然先来观察研究其城市尺度上的特征。
  这里地处巴黎的东南侧,名为贝西街区,历史上曾是著名的酿酒储酒基地,当年的储备空间被改建成商铺,当年的运酒道路也被保留并结合到步行道的设计中。贝西工业文化公园,今天的贝西街区是巴黎人与游客必去的娱乐休息场所,这里代表了一种田园乡野生活与现代时尚的结合,是典型的历史旧址的更新与利用。与贝西相邻的塞纳河的另一头则是巴黎最大的综合治理开发区:“左岸”地块。左岸联合了众多的规划师与建筑师,也建立了复杂而严谨的经济合作机构体系,整个地块正处于建设的全盛期。
  正是基于这两片重要改建之地的建设情况,联系两岸的标志性通道建筑成为极为关键的纽带性项目。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将塞纳河河面景观继续延伸的一个必然决策。
  需要了解的是,这里的塞纳河岸分上下两个步行系统,标高不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人行入口大平台广场与步行河岸的高差十分显著,另一头,贝西公园的大草坪也是通过三层高的观景步行道平台大楼梯向下引导衔接的。步行桥的设计必须考虑一个交叉而又连续的交通方式,同时也为了满足残疾人和滚轴滑板娱乐人群的要求。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巴黎国家图书馆的建成并未取得当地人的肯定,人们指责它的体形,指责其临水面的建筑透视等等。当初图书馆大平台的设计初衷是想同法兰西大道取得统一标高,一方面借高差悬殊的地形设计院落式大花园为阅览厅提供相对静谧的空间。而西蒙桥的实现,将这些现有的条件同桥体设计结合,转换或是利用为整体景观上的优势,使得不同功能的上下步行环境各得其所。从河岸整体效果来看,车流与各类步行人流的关系更清晰,管理更合理,沿岸氛围更有生机。
  西蒙桥设计的原则就是服务于步行者与骑车者,并且带有避雨中心走道,考虑十分周密。它的双曲线流畅设计不仅具有高观赏价值,更是组织了不同步行系统的交错布局。当你步行在西蒙桥上,一头是国家图书馆的大平台,一头是贝西下沉式绿地文化中心,脚下缓慢起伏有序,如行水上,激发塞纳河景观主题的众多联想。
  除了设计策略上的考虑,值得一提的是此桥的施工技术与安装过程。桥体主要悬索的制造在法国与德国接壤的阿尔萨斯地区艾菲尔公司完成,通过北部海河拉芒区的河渠运送进巴黎。2006年初的一个子夜时分,总重量650t长约106m的中央悬索在一艘大平板船上用两小时安装到位。步行桥最后于下半年7月整体落成。
  这座优雅的步行桥与另三座塞纳河上现代之桥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所指的后者是索菲利诺桥、艺术桥和德比利桥,它们已是巴黎主要的公共空间与室外展览及表演场所)。首先设计师们都观察到巴黎塞纳河上步行桥的特殊用途,它不仅提供步行通道的功能,而且是重要的室外活动聚集地点,与城市广场的性质已经很接近了。
  桥体由三部分组成并达到平衡一组如眼睛形状的中央悬索有两组弯曲钢索构成,每间隔6m设平行联系构件,另是两组桥的支撑部分,(设计师戏称其形如澳洲土著的“飞去又来”器),流线体的牵引力由入地的竖向钢连接杆传承,压力通过拱直接转入地下。冯齐格指出,这样的设计有良好的结构保证,同时又能提供给步行者充满趣味而又实用的步行功能,为行人提供最大可能的使用舒适度与完美的高低地形间的转换承上启下,交错过渡。
  西蒙桥的设计在技术上有效减低了桥体的剪切力作用,它的整体结构透镜曲线,可旋转的锚固节点使其在不同高度的连接上发挥作用,成为一条无河床支撑系统完全悬挂式的走道,同时其双层透镜设计能够直接保障两岸不同标高的地块入口在相应的衔接位置处,缔造景观序列与景观体验。透镜的上部提供一幅大全景,展示着巴黎历史区和东部郊区,下半部形成一个大正方形的透空空间、12m宽和65m长,提供路人半路休息,又可以提供一些临时设施,如报亭和艺术展示,完全符合巴黎的生活空间需要。当夜晚降临,桥体的优美曲线又通过无数的照明灯勾画无遗。这些灯具来自萨蒙德技术公司的产品,灯管为荧光涂料,轻盈而又密实,听说对于防潮和抗震又有很好的研究,同时还考虑了灯管的抗紫外抗氧化的措施。
  1993年3月巴黎市政府采取匿名国际招标的形式发标。最终获胜的设计队伍来自奥地利的冯齐格事务所,这是一家设计且实施了众多步行桥方案的公司。当我们面对这概念丰满而又简洁的作品时,巴黎人诚服其设计的事实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项目得标的冯齐格(Feichtinger)设计师最初的设计意愿就是要“创造一座没有视觉体量感的步行桥融入塞纳河的景观,优雅、轻盈、通透、但同样稳健”。iNN,这座银白之桥巧妙地配合了两岸的地形条件,提供组织了不同标高空间使用的连贯性、有效性,真正地实现了一个城市功能“嵌入式”的项目,激活了两个街区间的沟通与物理接触。进而,此项目被冠于“决不只是个通道”的绠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