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北京万安公墓考察

建筑创作

  摘要:本文对位于香山脚下的北京市万安公墓的建筑及空间进行研究,对其老建筑及萁空间,新建筑及其空阃分别调查,并且对与其殡葬活动相关的特色空间进行归纳,指出殡葬空间的研究是为和谐社会和宜居城市的建设做贡献。
  关键词:万安公墓 殡葬空间 北京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research of the buildings and spaces in Wan'an cemeterywhich is at the root of the Fragrant Hills.It Surveys the old buildings and spaces withinthe new ones,conclude the characters of the funeral and interment space in Wan'ancemetery.point out it is a contribution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nd fits living city. Keywords:Wan'an cemetery,funeral and interment space,Beijing
  中图分类号:TU2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7)11-0129-05
  万安公墓兴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北京最早的公墓,也是当代北京城市中重要的殡葬空间。
  
  位置
  
  万安公墓位于北京城市的西北部香山南麓,西侧靠近西五环,东侧紧邻香山路。“近拥西山晴雪、丹枫秋叶”。向东正对颐和园玉泉山,南北两侧是隶属于石景区的香山采摘基地内部花草果树繁密,尽管有车流量颇大的香山路从中穿过,整个地段仍然幽静而清新。从北端的香泉环岛向南,高架路、汽车加油站等现代城市环境要素逐渐过渡为近乎自然的环境,两侧是一望无际的树林草地,呼啸而过的汽车逐渐消失在远方高耸而繁密的林荫尽头。万安公墓是该地段内唯一承担具体城市功能的公共空间、
  
  历史
  
  
  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万安公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向外扩张后于20世纪40、50年代由毕业于北平郁文大学并且做过建筑设计员的管理者王明德设计了其中的景观布局和部分建筑。万安公墓墓园中至今有不少建筑和空间便是那时保留下来的,同其他公墓一样,万安公墓在文革中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南侧的围墙和部分骨灰廊被拆除,但墓园主体基本保持了完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恢复发展至今,万安公墓墓园逐渐拥挤,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殡葬需求,于是公墓在2001年和2002年两次扩充墓地规模,在原有墓园的西北和东北两侧征入两块地,使公墓占地面积达到150余亩,并在东北侧地块新设墓园次入口及“缓冲空间”,为新世纪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空间
  
  在总平面图上看,万安公墓“像一只昂首的巨龟”,而其平面肌理与周围的农耕区完全不同,道路轴线是标准的正南北,因此主要空间也沿着正南北布置。墓园内有一条东西贯通的主要道路轴线,以石板铺地,路旁都是高高的松柏,向东,向西都有极强的纵深感。这条轴线串起分别以金木、水、火、土命名的五块墓地区是万安公墓中的主要殡葬空间(图1)。五区从东到西依次为木字区、土字区、水字区、火字区和金字区,这与周易中五行的相克关系对应(图2)。每块墓地区都大致规划成为三角型,三角形的一条边平行于东西轴线,相对的那个角指向正南或是正北方向。每区中都有相对独立的道路网络供人瞻仰和悼念,也根据传统的“千字文”如“仁,义,礼,智、信”等分成若干组,组以下再分号,结构清晰,系统完整。近年来征入的两块地分别以新金字区和新水字区命名,与原来的金字区和水字区合成一体。
  沿香山路南侧和北侧分布主入口和次入口,主入口大门与玉泉山上妙高塔的连线,与门前的香山路垂直,大门将玉泉山顶的妙高塔框入景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观念中的对景手法(图3、图4)。次入口营造一段“缓冲空间”序列,在围墙之外,沿公路设置一组硬质铺地,铺地两边设置进深很长的花圃,花圃之间的地面设置清明节时的停车位,花圃中种植较高的树木和花草,在公路和墓地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缓冲区”将外界的干扰隔离(图5),
  在墓园的南部,沿墙设置了长长的骨灰廊,绿柱红顶,梁绘彩画,在道路与骨灰廊相交的尽端往往设置一座骨灰塔终结(图6)。在北侧新办公区的西侧边界也新建了长长的骨灰廊只是形制比墓地南部的简化,仅剩下一片格子组成的墙(图7),
  整个万安公墓遍植松柏绿树和草坪,特别是墓地区,松柏都是20世纪30年代公墓开始建立的时候种植的,树高均在20m以上营,造出公墓宁静、幽闭的氖围(图8),,墓地内处处能体会到人性化的设计尺度。每块墓地中的小路,尽管宽度只在1m左右,但是通达性很强,能到达墓地的任何一个角落;墓区中分组沿主轴方向都有标牌标出,易于辨识;沿主要道路轴线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供人休息的座凳或是供人取水清洗墓碑的水池,既丰富了空间节奏又满足了祭奠者的使用要求(图9)。
  
  建筑
  
  老入口广场:万安公墓老入口位于墓园地东南角,是一组传统风格的建筑雕塑群,由入口广场,碑池、业务室、老骨灰堂等空间要素组成。入口广场是一个半封闭的广场,广场中心有一个圆形的碑池,碑池用白色的花岗石栏杆限定,下部八个水口雕饰成龙头状,池中央是作为万安公墓奠基石的赑屃背上的大理石碑,上书北平香山万安公墓奠基石几字(图lO)。广场四角各有一根八角石柱,石柱中部是石雕的祥云图案而顶部则是“九子”中的嘲风。广场西侧为墓园早期的老骨灰堂,两进院落,深蓝色墙面,石质仿瓦屋顶。入口两侧是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两座石狮,而石狮的旁边又各有一个赑屃背负一块大石碑(图11)。业务室位于入口广场南侧,灰色的清水砖墙围合出一个两进的院落,院落的八口处是一座传统的木质“广亮大门”,单檐垂花,梁和坊上遍布彩画,山墙面的封檐板上镶有金属钉。两侧围墙上开有不同形状的窗洞,北房由于靠近入口,作接待用,中间正房是会议室南房为办公室(图12)。
  入口建筑雕塑群主要保留了万安公墓建立早期的原貌,只是功能有部分调整并加建了少量临时性建筑作为过渡之用,比如老骨灰堂已经不再存放骨灰而作为新骨灰堂的业务室,老入口北侧也新建了门卫使用的临时建筑,入口区域的整体风格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的来说还是体现出很强的传统殡葬空间特色,
  老办公区:万安公墓墓园中另一处老建筑和空间特色比较突出的地点在它的老办公区。老办公区位于墓园南部,李大钊烈士陵园的西面。主要空间为一方形的围合院落,南侧是作为墓园边界的围墙、东侧与烈士陵园相接,主要建筑在西侧和北侧,北侧建筑面对墓园中主要的东西道路轴线而西侧建筑是老办公区主要出入口所以使用了较多的建筑元素和空间处理方式,尤其是出入口处,门穿过建筑往西正对两侧都是松柏的东西向次要道路,形成“门下”的灰空间和向西很强的纵深空间。大门在建筑的正反面均使用“如意大门”形式大门屋顶的正脊和斜脊上分别有螭吻。和嘲风二龙,门两侧各立一只石狮(图13)。整个院落主要空间由灰色墙面围合,在墙面和屋面顶部都加上石质的斜坡屋顶,门窗也统一采用木材,红漆整个院落统一而有变化。
  新业务楼:位于墓园新水字区中央,四边都与地块边界平行,平面为正方形。外观为金字塔形,金字塔的四个面完全对称,交汇于顶点,沿斜面开有天窗,斜面两两相交于四裉巨大的“屋脊”牢牢地支撑在地面上(图14、15)。建筑内部空间为一层,中部是一个完全对称的方形会议室,周围四面沿外墙布置一系列业务用房和相关附属房间,在它们之间的走廊上方就是外墙斜面上的天窗,室内光线柔和,空间处理简洁有力。新(图5)业务楼从整体意象上看,以金字塔的形式隐喻殡葬建筑的特点,又结合了现代的设计手法、空间处理方式,使用现代材料,使之在符合现代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不失传统建筑的神韵和殡葬建筑的特点。
  李大钊烈士陵园:位于墓地南端原本修建于1983年,2006年底维修完毕,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主体是一个东西向且四面围合庭院 坐西朝东,西与老办公区相接 东为墓园中一片骨灰塔林,占地2200m2。庭院中心是李大钊烈士的全身雕塑和李大钊及夫人赵纫兰的墓,墓体后是邓小平同志题字的大石碑,上书“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字。院落的西侧是李大钊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与之相连的南北两侧建筑曾作为公墓的办公室,现在只作辅助之用。这相连的三座建筑都为单檐两坡顶,砖砌山墙,红漆的木梁柱,部分梁上绘制彩画。经过改建和维修,在庭院中加入了庭院灯饰,花圃竹子等景观元素,整体风格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着现代的气息(图16、17)。
  
  结语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随着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生老病死”中“死”这一环的重视程度也与日剧增。因此,对于在当代条件下变化中的北京城市殡葬空间的研究也就显得较有意义。万安公墓作为当代北京城市中的殡葬空间的组成部分,从空间位置、总图布局和单体建筑的形态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哲理与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手法结合的特点,是当代北京城市殡葬空间一个特色鲜明的例子。希望通过对万安公墓的研究,对北京城市殡葬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有所启发。
  作者:兰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生朱文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07年10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