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建筑·传播:记《建筑创作新设计作品100丛书》之《花溪迎宾馆》贵阳首发式

建筑创作


  《建筑创作》杂志社在2003年威功推出《中国建筑100丛书》系列之后新近又推出一个品牌系列丛书《建筑创作新设计作品100丛书》的第一本《花溪迎宾馆》,为此,《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等一行来到贵阳参加丛书的首发式。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周宏文院长首先对《建筑创作》杂志社专程来贵州省院授书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认为《建筑创作》杂志为国内的建筑师、设计师搭建了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本次为贵州省院制作的《花溪迎宾馆》一书无论是书籍的整体设计、排版还是印刷都非常新颖和精美。同时,周院长对为《花溪迎宾馆》付出心血的建筑师、设总和各专业的其他工作人员也表示了感谢!
  
  罗德启(贯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由《建筑创作》杂志社承编,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创作新设计作品100丛书》——《花溪迎宾馆》在贵阳举行首发,我感到尤为高兴,因为这本书是几年来我院艰苦创作换来的硕果,它是在已投入使用的工程实践基础上的总结,也是近年来我院建筑创作的最新成果。这本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问世,还在于《建筑创作》杂志社的全力支持。 花溪迎宾馆工程设计,是一项尊重自然环境,具有地域文化内涵和体现“实用、经济、美观”建筑方针的设计作品。工程设计从选点、方案、技术设计、室内设计、施工图阶段直至施工现场服务,试运行等全过程都始终遵循上述原则。
  “意在笔先”:花溪迎宾馆工程的设计创意来自对场地的解读和认知,来自对黔中传统民族地域文化的理解,设计创作紧扣“环境”和“文化”两条线并力求解决四方面问题:
  ①建筑尽可能隐藏在山坡林木之中。
  ②利用独特的地貌环境,体现建筑的山地特征。
  ③建筑造型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在自然环境中体现平易、朴实的建筑风格。
  ④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再现传统文化韵味。
  “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方针在花溪迎宾馆工程中得到体现:宾馆的总体布局及单体建筑平面布置,能充分满足政府接待和对外经营的双重要求。宾馆的设施内容齐全,能满足住宿、餐饮、会议、康体及娱乐等使用功能要求,比较实用。因此开业以来,得到使用者与管理者的赞赏。该工程总投资两亿,单方造价不到6千元。国内同类建筑单方造价大约在1万元/m2,左右相比之下,比较经济。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室内设计源于贵州地方民居和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外形朴实大方,亲切平易,内部空间环境舒适幽雅,既富有地域文化内涵,又体现时代活力,给人以崭新的感觉。可以说花溪迎宾馆是一组本土化的地域性现代建筑。
  这本书在封面设计、图片排版印刷装帧等方面都体现出很高的质量我非常喜欢。
  
  金磊(《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
  
  作为BIAD的传媒机构,“本分”地做事是我们的“天职”,受贵州省院罗总委托承编《花溪迎宾馆》一书就应该认真,就应该将书送到。真没想到,受到贵院如此高的礼遇,我十分感动,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建筑创作》杂志社几十位同仁向贵院致敬。《花溪迎宾馆》一书是在我们曾策划出版《中国建筑100》丛书后,再次推出的新系列,它之所以取名为《建筑创作新设计作品100》丛书是基于要突出“创作”,突出新作品,突出优秀的佳作。而罗德启总建筑师率贵州省院团队完成的“花溪迎宾馆”正集中了这些优势及特点,因此《花溪迎宾馆》一书成为这系列丛书的第一册,我也为它的问世而欣喜。作为正努力且不断追求卓越成绩的BIAD传媒机构,我们希望更扎实且有创造力地工作,摒弃传媒的“泡沫”现象,要以为中国最卓越的建筑设计作品服务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事件”编好每一本书。
  
  蔡力(项目管理公司经理):
  
  花溪迎宾馆工程项目规划用地223.3ha,建筑面积345l2m,项目总投资约1.99亿元,项目总投资按建筑面积项目约合5800元/m2,项目总投资包含有场地平整、土建、装修、空调、智能化工程,室外土建、绿化工程、灯具、洁具、家具采购安装,厨房设施采购安装,酒店用品、餐具采购配套同时包含其它基本建设费用(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监理费,招标代理费等相关费用)。
  花溪迎宾馆是一座以政务接待和对外经营兼备的现代高级酒店,其投资造价控制水平比同类型建筑有明显的优势,我认为它得益于优秀的建筑创作理念和设计师、工程师们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优质服务,它体现出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建设项且投资控制的综合实力——建设项目技术性和经济性的协调统一。
  我院从项目的选址到项目的建设实施,试运行至正式交付使用,不仅负责勘察设计工作,还承担建设项目的造价编制、协助建设方进行项目管理,因此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作了大量的技术经济分析,对建设各项标准的确立提供出了决策的依据。如在实施过程中对实施标段的合理划分提出分析建议,对确立的各标段作好技术界面接口,有力地保障了工期。对各主要材料作了广泛的调研并提出了选材标准的建议,在体现设计要求的同时对投资的整体进行控制等等。项目建设完成后,实现了进度控制目标,达到了各项质量控制目标,最终经结算审计,实现了投资控制目标,花溪迎宾馆工程项目体现出的是技术性和经济性的协调统一。
  
  王尧燕(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花溪迎宾馆是由多个多层建筑单元所组成的建筑群,结构体系大多为全现浇框架,从结构专业的角度来说,结构设计不具备特别的创新和科技含量,但由于花溪迎宾馆是一以政务接待和对外经营兼备的现代化酒店,功能较多,是集会议、食宿、餐饮、康体、娱乐等功能及其它完善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建筑,并且建筑因山势而错落布置,高低不一。因此,结构设计师在设计时立足本专业从安全、美观、经济、环保的全局角度出发,同设计各专业、建设方、施工单位、监理公司紧密配合,从细微入手,在设计中尽量实现和展示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理念,譬如:
  ①配合建筑外立面的需要,精心处理外墙的装饰线、采取措施确保外挂文化石、花岗岩板及大坡屋顶面上的彩瓦安全美观。
  ②局部采用不同的结构材料和形式:钢网架、钢结构、玻璃、彩钢板等来实现建筑师的设计思想。
  ③结合室内装饰的要求,积极主动与各专业配合,确保室内净空高度,满足室内装饰所需,提供室内较重装饰件如铜浮雕画等的安装方案。
  ④考虑客房的使用功能,采用异形柱等结构,使房间不现梁柱。
  ⑤环境工程中,所取用的边坡处理方案不仅做到安全、经济,并且最大限度地不破坏原生态环境。
  通过花溪迎宾馆的设计,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优秀建筑作品的实施,依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团队协作,建筑专业是“龙头”,需要我们这些作“龙身”、“龙尾”的鼎力支持才能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带领整条龙腾空而起,展现于世。
  
  郭挺生(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今天应邀参加《建筑创作新设计作品100丛书》——《花溪迎宾馆》专辑的首发式,原以为和其它建筑杂志一样只是介绍建筑的创作,但当我翻开《花溪迎宾馆》专辑时看到也有对我们电气专业的内容,尤为惊喜感谢《花溪迎宾馆》专辑的各位编辑们对团队合作精神的弘扬。
  祝愿《建筑创作》及其系列丛书越出越好。
  
  刘雍(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我与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师结构师们密切配合,所设计的每一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与罗总建筑师进行了充分讨论,十分默契。为花溪迎宾馆共设计制作了30多件铸铜雕塑、煅铜浮雕、汉白玉浮雕、丝织挂毯、煅银装饰、刺绣、蜡染等具有贵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室内装饰品。美术设计与建筑风格相得益彰,花溪迎宾馆可以说是建筑师与美术家亲密合作的产物,我想这一种模式还可以运用到其他公共建筑设计中去。 《建筑创作》杂志社承编的《花溪迎宾馆》一书,从我们美术专业的角度看,在书籍装帧设计方面也是非常高雅的,设计十分专业化,建筑摄影也具有颇高的水平。
  
  张雪源(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地所):
  
  很高兴,也很感谢《建筑创作》作为一流建筑专业传媒平台对西部的关注,以及此次对花溪迎宾官项目的认可与宣传。在经济与技术改变着世界的同时,建筑文化与其它文化一样面临全球化的浪潮,在建筑技术发展方面处于整体落后的贵州,此次花溪迎宾馆的建筑创作就表达了我们在现代感中寻求地域性特点的理念。自己作为年青建筑师很高兴在此次特殊的建筑创作过程中,领会到地域建筑的独特魅力,以及罗德启总建筑师为首的创作团队的深厚建筑文化意蕴。
  
  许剑龙(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做设计20年了,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些年,建筑方面的书刊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广大建筑师的需求。而近几年来,随着建筑创作和建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各种建筑书籍和专业期刊也日益丰富建筑师终于可以有选择地阅读。就在这个时间段里,《建筑创作》一直被我视为执业生涯中的良师益友。所谓“良师”,是因为该刊物结合各种工程实例以及建筑师创作历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给我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导和帮助,自己创作水平的提高和项目的成功无疑有《建筑创作》的一份功劳。而所谓“益友”,则是来自于对《建筑创作》副刊即“建筑师茶座:的喜爱。该副刊形式新颖独特、选题与时俱进、内容丰富多彩,既交流了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观点、心得,也反映建筑师的某些困惑与烦恼,可以轻松阅读却也收获颇丰,真可谓知心朋友。今天,《建筑创作新设计作品100》丛书首发,率先推出了《花溪迎宾馆》专辑,这无疑又给了广大建筑师尤其是本省建筑师一个惊喜。我觉得该专辑的出版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专辑向广大建筑师开辟了一个了解贵州新建筑的窗口,展示了我省建筑创作的最高水平,也是对我省工程实践的一个肯定。这无疑会更加激发我省建筑师的创作热情,从而进一步树立大家的自信心。二是这本专辑系统地总结了花溪迎宾馆的创作历程和成功经验,从尊重环境、绿色环保、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等方面介绍了该项目的工程设计特色。这在当前各种外来文化和建筑创作思潮在某种程度上困扰我省建筑师的时候,咱们本土的建筑创作应该走怎样的道路,花溪迎宾馆的成功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回答。
  我们期待着《建筑创作》及其系列丛书越办越好。
  
  皮慧(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所建筑师):
  
  《建筑创作》一直以来是我们十分喜爱的建筑专业学刊,今天能见到这本杂志的主编,责编和摄影师一行感到非常的意外和高兴,同时对你们辛勤的工作和高尚的职业情操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我是一名从事建筑创作的建筑师自然《建筑创作》长期以来一直就是我的挚友,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因为这本杂志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它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大量国内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的建筑作品,开展了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学、继承与发展、地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契合等许多话题的讨论。同时尊重建筑师的原创性,能够真实地反映建筑师创作过程的艰辛、苦恼和成功实现的喜悦,提供了交流思想、张扬个性的平台,它是我们建筑师自己的专业性刊物。
  工作多年,我作为建筑师又是幸运的,能够参加贵州花溪迎宾馆这样一个重要工程的建筑创作、实施、建成的全过程,还能有幸的在《建筑创作》这样的建筑刊物上有自己的作品亮相在喜悦之余,我要感谢院领导的信任总建筑师罗德启的指点。我认为,建筑创作的过程是辛苦和复杂的,但其中的乐趣和收获又是无以言表的。
  
  胡征宇(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所副所长):
  
  今天非常高兴,金主编一行来我院举行《花溪迎宾馆》一书的首发式,深受感动。见到这本书的出版,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我个人有四点体会。
  ①工程组各专业之间,设计方与施工方之间,设计与监理方之间配合协作良好不仅需要工作热情,还须有管理艺术及实践功底,才能做到沟通顺畅。
  ②通过本工程实践,老同志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中青年人学习,尤其是罗总在这个工程中倾注了很多心血从方案开始到竣工验收,经常加班加点,节假日也亲临现场指导解决问题才能有工程的完美效果。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很大,今后应多努力。
  ③设计工作对于工程来说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要使工程顺利实施,还需要大量的现场配合,及时解决各专业的实际问题,本工程的现场代表蔡力在长达两三年的时期间,所有的“五一”、“十一”、“元旦”、“春节”都是在现场度过的,非常辛苦,难能可贵。
  ④这样的工程完成后,回头认真总结很有必要,无论从技术上、管理上,协作,配合的技巧方法上都会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很大提高。所里的中青年设计工作者一定要珍惜这种难得的机会。
  最后,周院长希望今后与《建筑创作》杂志社加强合作,将借助《建筑创作》杂志更多地宣传我院优秀的建筑师和优良的建筑作品。(文字初稿统筹: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家强主任)
  作者:崔卯昕,《建筑创作》杂志社 编辑部副主任
  摄影:刘锦标,《建筑创作》杂志社 摄影师
  收稿日期:2007年11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