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御道广场工程设计回顾
建筑创作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发展始终是困扰中国文物界、规划界和建筑界等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遇到的问题之尖锐、涉及范围之广泛世所罕见,同时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又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给出答案。在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答案的情况下,能够坚持进行实验性探索的行动既有可能取得成功,也有可能受到各种质疑。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御道广场设计就是这样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我们提出“界面”的概念面对历史和未来,并以此定位现代人应有的思想和行动。我们希望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起来的御道广场,形成一个时间的“界面”,将西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灿烂文明之光折射到未来,将历史与未来连接在一起,这是我们在进行大明宫御道设计的思考原点和始终坚持的创意。
关键词:大明宫 御道 界面 广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12)01-0045-22
前言
2008年我院受西安市人民政府邀请参加了西安大明宫御道广场设计国际竞赛,我们的方案荣幸地得到西安市领导和评委专家的肯定,获得了设计大明宫御道广场的机会。
西安大明宫是唐长安城重要的皇家建筑,位于唐长安城东北禁苑内的龙首塬上。现在是西安旧城东北方向、火车站以北的广大区域。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形成一个城郊结合部的棚户区,各种社会问题频出。于是西安决定对这一片地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并力图依托唐朝大明宫遗址区彻底的更新本地区的城市环境。
面对如此重要的工程项目,我们的思考是本着学习西安的态度开始的。“这是西安最后一次机会,最后一次重返世界中心的机会。”这是我们解读到的最能够代表西安城市的“整体心智”。我们在被包括大明宫在内的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所折服的同时,更被西安市追求现代化发展的雄心所感染,所以不由自主地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这项史无前例的城市有机更新的工程中来。因此,所考虑的内容不仅局限在建筑专业的范畴,而是试图通过设计工作完整展现史诗般的恢宏场景,以此来表达对西安这座“伟大的城市”的敬意。
以上感受曾在刊登于2009年6期的《建筑创作》介绍本项目初步方案的文章中做过表述,本篇文章将更进一步的回顾御道广场由方案图纸走向工程实施这一探索性的过程。
御道广场相关考古资料及历史定位
唐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基本建成,经过多次更名、营建和葺修,逐渐成为我国中古时期规模最大的皇宫。唐代21位皇帝中有17位皇帝曾在此主政,使其成为唐朝的政治中心。
“唐大明宫御道广场”实际上是唐大明宫“一轴三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殿前区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丹凤门、御道、含元殿。该区域在唐代是皇帝举行大典、阅兵、接见外国使臣的开阔庭院,故可称其为“殿庭”。
很多的文献记载了关于“殿庭”的历史沿革,例如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载:“龙首渠一名口水渠,隋开皇三年开……西北,分为二渠。东渠北流,经通化门外至京城东北隅,折而西流,入东内苑为龙首池,余水经大名宫下马桥下”;《新唐书·仪卫志》载:“朝日……文武班于两观,检察御史二人,立于东西朝堂砖道以莅之,平明,传点毕,内门开,检察御史领百官入”;李华《含元殿赋》:“清渠导于元气,玉树生于景风”(证明广场上有水渠和树木)。
此外,《大唐六典》、清王森文《汉唐都城图》、《唐会要》及《新唐书》卷一九七《李训传》等图画文献等,均对“殿庭”广场有所记载。
自建国以来,国家对唐大明宫遗址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地系统勘探发掘,现已基本探明了大明宫遗址宫城的范围、形制,门址的位置及主要宫殿分布及位置范围,殿前区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出土。
大明宫可以说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2007年2月,唐大明宫遗址在《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关于唐大明宫及其御道相关的考古及历史文献在2009年6期的《建筑创作》及本期关于“大明宫总体景观实施方案”的文章中已经较为详实,在此不必赘述。
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及历史信息都作为广场设计的史料依据和重要参考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设计思想成型前的研究铺垫工作都是以此为基础逐步展开的。
界面——设计的缘起
唐长安的大明宫如今只是一处历史遗存,已经跨越千年的世事变迁。含元殿台基不甚完整的土堆和略显乏力的保护性挡土砖墙显示着历史的沧桑和记忆的模糊。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我们考虑的不仅是我们拥有的当代技术能力,而是我们应该做什么?面对着历史和未来,我们绝不能采取有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忽视文物存在,割裂历史延续的作法。必须对其历史遗产有效的继承,实质性的尊重。只有在承上启下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我们现代人的自尊,才有我们现代人的作为。历史上的西安伟大而辉煌,随着历史的脚步已逐渐褪色,但是它依然影响着西安的现代与未来。没有人能够真实地再现盛唐时代的繁荣,也没有人能够确切地描述西安的未来。在这样一个超大的时间跨度中,它给人们以巨大的想象空间,也给我们以设计灵感。
界面——一个用当代的技术手段构建起来的御道广场,可以将西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灿烂文明之光折射到未来,将历史与未来连接在一起,这是我们在进行大明宫御道设计的思考原点和始终坚持的创意。这个界面越纯粹,折射到未来的光芒就越深远,西安的发展空间就越广阔。这一“界面”是一个鲜活的场景,而非一块僵死的广场;具有生动丰富的内容,而非一成不变的形象。界面的构成基于真实,完整、可逆和全面保护的基本原则,它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界面”。首先设置了隔水层覆盖在唐地面及其保护土层之上,绝大部分的遗址被保护了起来。通过现状土壤的找平回填,并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有组织排水,排除雨水对下层土壤的影响。这将是一个“悬浮状态的工程体”,同时我们选择了一部分遗址以“地面博物馆”的方式保护并展示。
“城市界面”。含元殿与丹凤门之间形成一个宏大、开阔的“殿庭”(御道广场)。这个巨大的空间应将历史遗迹的沧桑感与现代城市公共生活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在促使人们体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城市公共生活的氛围。无疑这里将成为展示城市魅力和反映当代人文智慧的理想场所。
“文化界面”。御道广场作为含元殿遗址与丹凤门遗址博物馆之间的开阔空间,历史遗存以及文化的展示是本区域必然的使命。“城市家具”是为广场提供必要服务的设施,也是文化生活的场所,其设计所呈现的古典元素,将使得含元殿遗址显得更加沧桑与震撼。他们共同提供了展示历史文化信息的平台,同时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理念的注入将这里共建成为一道城市文化景观。
“生活界面”。现代城市广场,必须满足公众生活多样性的需求。提供一个全面适用的解决方案,将各种城市服务功能集成安排到一起,可以说是当代设计的必然选择。外形统一的可移动的“城市家具”,可以根据广场使用需要,灵活组织“城市家具”的摆放。
“娱乐界面”。御道广场因为在历史中的地位显然有些与众不同,但是在当代城市生活中广场的存在是城市生活魅力的组成部分,娱乐性就是一些必要的元素。因此在广场中央开敞部分随机设置一些LED地灯,公众在入夜后游览广场的时候会体会到随着音乐闪动着的如天上繁星般的地灯所带来的感官享受,使广场夜间活动可以呈现出些许娱乐化的效果。
广场设计
御道广场在历史上是大明宫的“殿庭”,如前所述,该区域在唐代是皇帝举行大典、阅兵、接见外国使臣的开阔庭院。如今此地是国家遗址公园,历史与现代在此叠加,这也意味着御道广场将是个开放的具有复合社会功能的城市广场。这一被精心设计的界面将承载诸多功能,如考古展示、重大公共活动以及休闲健身等一系列内容。
“界面”是以纯平广场为设计基本理念,通过6m×6m的“基本单元”展开的,整个广场统一在一个网格系统中,系统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二级尺度和二级子系统。中部与含元殿约等宽的210m为开阔的庭院空间,以开阔、宏大的气势求得与历史记载的环境特质相一致。在此范围之外,广场两侧发展为宽75m,长438m的树阵。在树阵中设计了宽18m的步行道,与原“上朝路”的位置相吻合,但宽度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加宽。步行道南北两端分别通向“龙首渠”遗址和“丹凤门广场”,东西方向向两侧服务区过渡,使御道广场与相邻空间得以联系。
在考古发掘有唐地面或其他发现的地段,暴露考古回填保护的原生地面(也可在可靠的保护措施具备的前提下对遗址进行展示),充分展示考古遗迹,形成系列地面博物馆。广场南段及中段经考古发掘证明存在唐代历史遗迹的部分,北端作为考古遗址相对集中的区域,包括“下马桥”、“上朝路”、“龙首渠”等考古发掘遗址。选取局部进行原址揭示展示,大部分遗迹则以回填土加以保护,对此两种情况,均在其四周加以围挡标示其位置,留给观光者充分的历史信息及想象空间。
御道广场的主要人流来自于丹凤门东西两侧宫墙开口,该出入口也是整个遗址公园的主要出入口,御道广场的交通组织以步行人流及电瓶车流线为主,丹凤门东西两侧服务区为人流集散广场,在非管控的时间段,广场绝大部分时间段是向所有步行者全面开放的,这是现代城市公共广场必然呈现的特质。
沿广场中轴线向东西两侧设置退晕布局的LED地灯,这些随机布局的地灯将在夜晚活跃整个广场的气氛,给游客留下难忘的记忆。同时发光LED地面的设计也考虑了对人的引导作用,LED的数量由两侧向中轴线逐渐加密,提示人们向着含元殿前的视觉展示区及丹风门遗址博物馆聚拢。
在御道广场的设计过程中以上几项设计的深化设计都会面临不同主管部门的意见,许多设计要点都经过多次推敲。尤其是在界面材料的选择上下了很大功夫,这个材料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特性,首先应具备历史感沧桑感,其次应和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色彩上有呼应,同时还必须具有透水性能以符合有组织排水的需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界面的材质及技术作法是经多次讨论,最终被确认为“像砂土一样颜色和质感”的透水混凝土(又称露骨料混凝土),这是一种在国内尚未广泛使用的具有透水性能的材料,大面积使用这种材料必然要面临许多技术上的问题甚至是观念上的问题。
我们的设计团队克服了众多困难,一直在跟进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但我们的初衷不变,那就是在整体保护“唐土层”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起来的御道广场,实现文明的“叠加”,将西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灿烂文明之光折射到未来,将历史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最终实施的透水混凝土加LED地灯的界面组合完美表达了上述理念。
城市家具+广场照明设计
广场作为城市中的最为开阔的公共空间,在这里应该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基于公共安全考虑夜间还应提供必要的安全照度,因此理论上讲必须有高度超过40m以上的灯杆照明,若简单的以此进行设计,高大的灯杆将会扰乱整个遗址广场的天际线,同时深埋的基础若选择地点不当将会有可能破坏地下遗址。这样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照明设计方案,基于对遗址的尊重和保护的原则,设计团队提出了全新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首先提出可移动的“城市家具”设想,这个装置将提供为广场公共生活准备的主要服务设施,其中包括售货亭、饮水点、音响设施、咖啡厅、卫生间、观测点、信息点、垃圾容器、休息座椅、公用电话等,可以考虑一个系列统一的外形。其次广场照明灯具的设计结合整个广场的设计理念进行创新。照明塔架与城市家具结合在一起,并采用反射式照明系统极大地降低照明灯具的高度,并可以在预设好的轨道上滑行,还可根据需要调整广场照明灯具的位置和是否开启。这样的设计遵循着“保护界面”及“生活界面”的理念,基本不触动任何未知的考古区域并具有一定范围的可逆性。照明装置本身是“城市家具”的组成部分,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进行调整,既兼顾了照明的控制距离又可以使广场空间效果更具灵活性。白天,照明灯具可以很好的隐蔽在门形现代装置之中,同时还可以为广场中部提供停留休息空间。它将使广场两边的树阵空间更加的人性化。这些城市家具被尽量设计得华美精致并焕发出古典主义的魅力。随着夜色的降临,灯具的机械装置徐徐展开,这一动态的美景或许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设想使“城市家具”可以移动,我们设计了带滑轨的局部底面构造并结合雨水排放,设备电缆等相关要求,提出了浅埋综合管沟的概念。综合管沟的设计尽量的减小埋深以避免对唐土层形成干扰和破坏。
绿化景观设计
根据历史记载及前人的研究,结合使用要求,御道广场绿化主要由国槐和银杏构成广场两侧的树阵。它有两大主要功能,首先是强调并烘托出御道宏大的开敞空间,其次成为富有人性化的公共停留空间。通过绿化设计以及铺装设计结合绿化中的动态服务装置,力求实现:白天,御道广场呈现出肃穆庄严宏大空旷;夜晚,御道广场带给人们的是亲切、繁华、时尚的感受。
种植上采用单一纯粹的树种搭配,尽量体现大气严整的种植肌理,以常绿和落叶乔木为主要树种,为了防止冬季风对场地中人的影响,外围种植为整齐的常绿乔木,主要指松柏类乔木,油松。四季常青,既起到增加景观层次的作用,也作为背景强化了宫殿建筑的宏伟气势。内侧树阵种植落叶大乔木,达到浓荫蔽日的效果,冬季观枝,也能保证休憩空间充分的照明和日光。其间穿插条状石凳为人们提供舒适的树下休息空间。另外关于对待现状树的态度是通过进一步现场调查后,尽量保留有价值的树种,并进行优化组合,以自然的状态点缀在广场上,并结合地面遗址展示使广场空间更为生动灵活。
本设计的植被景观设计采用大量乔木,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为保护古代土层不被破坏,使用了界面模数控制下的预制树池,在竖向设计上满足树阵种植的地形需要和自然的排水坡度,并满足总体规划的基本标高控制要求。
技术手段与遗址保护
“保护界面”要求广场架在原地面之上,应承载起现代城市广场的需要,同时对唐土遗址层形成保护并具有可逆性。根据考古报告,唐地面距现地面约1m左右,在唐土层上应留300mm~400mm原有土层作为保护,在此之上应运用可靠的技术手段实现遗址保护。我们的设计理念还包括用现代的技术塑造一个界面,这个界面越纯粹、越平整就越有深远的意义。占地面积约181200m2纯平的御道广场,在遗址保护及技术要求上对设计团队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首先考虑的是隔水设计。这是本设计方案成立的最基础的环节,在原地表深300mm内的原状土上堆填新土并重新规划用地竖向高程,在表层加入专用添加剂,充分搅拌并碾压压实。这种土体加固的方法可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经过处理的土体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对唐土层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加固后的土体具有较高的承载力。
其次我们将整个场地,依托轨道分成若干个汇水区域,每个区域都贴临综合管沟或专用沟,排雨水主沟就置于其中并向两侧找坡排入东西两侧的市政雨水管道内。这样就基本形成了有组织排水的基本格局。由于面层考虑使用土色的露骨料的透水混凝土,雨水会迅速下渗并在隔水层之上汇水然后排入支沟最终汇入主沟。在可透水的面层与下部的隔水层中间会有一道约500mm厚的间层,这个间层不仅要求具有支撑结构的作用且还要求水在其间可自由流动,同时还应该具备涨缩能力及易于施工的特点。基于以上的分析研究,我们设计团队选择了级配碎石作为间层材料。关于碎石的级配比例也经过了多次的技术讨论,为保证可靠性要求施工单位针对该技术设计制作工程样板段。最终通过与甲方及施工单位的反复论证将设计的原创性保存下来,这个开阔的广场即将呈现出异常平整的效果,现代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在本工程遗址保护和利用实践中具有全新意义。希望现代人在感受厚重的历史氛围的同时也应该能体会到当代科技理念的些许光辉。
城市家具作为可以移动的机械装置本身具有为广场公共生活服务的作用同时还通过我们的设计使之具有历史感,可以看出古典艺术的片段与当代科技的结合就在于此。精确的反射照明技术得到应用,通过电子程序我们可以模拟出广场任意位置的照度分布情况,反射板上下的镂空设计将极大地减小风荷载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起降臂的液压系统在极小力臂情况下仍能完成反射照明系统的升降动作。城市家具上还安装着摄像监控系统更加有利于为广场公共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总之本设计的核心目的是遗址保护,所有的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都应围绕着这个目的而进行。
当今的御道广场的位置属于考古学定义的“殿庭”的位置,千年以前是一块空场,所以实物遗迹并不很多,但是仍然有部分内容需要展示。
例如:在今含元殿南遗址保护范围南侧考古发现了东西走向的唐代水渠道1条。该渠道东西贯穿整个拆迁范围,经钻探试掘而明确的渠道长度400余米。发掘得知,该渠道直接叠压于现代建筑堆积层之下。从发掘的基础段落来看,该渠道与含元殿南沿基本平行,宽约4m。从剖面观察,该渠道文化堆积自下而上大致有四层:
(1)紫红色胶泥质土,厚0.9~1.7m,内夹有些白色淤土,另外还有大量唐代砖、瓦、瓦当出土。
(2)黄色淤土,土质较硬、干燥,厚0.8m。
(3)浅黄色淤土,质地松软细密,剖面显示有水锈斑,厚0.8~1.07m。
(4)青灰色淤泥,成块状,较粘硬,水锈斑重,厚约1.1m,应是原始渠道底浸渗而成。
在渠道内还出土有大量的唐代砖瓦、石块螺壳、陶瓷器、铜钱、铁钉、铁剑等遗物。对于这样的遗迹,我们设计采用覆土保护并在地面用砾石标识保护展示方式。
对于中央桥梁遗址的保护展示我们将采用地面博物馆的方式进行,和御道广场里的唐代路土展示方式一样,也是通过制造一个封闭的空间将遗迹保护起来,并展示给地面上的游人。在隔绝处理的前提下,利用设在旁边的升温恒湿设备控制遗址处的环境条件,以达到保护遗址的目的。
总之借助前辈们的努力,我们的工作能够以科学和学术方式收集到的证据为基础;并依托含元殿遗址及丹凤门遗址的复原以及保护土层之上的“界面”,将御道广场的展示陈列与其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历史和自然背景相联系;同时还符合《奈良真实性文件》(1994)所设定的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如果要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文化遗产地的展示陈列宪章(草案)》(2007年)所确定的七条主要原则来考核以前全部所做的工作,应该说御道广场的“界面”能够有助于公众从物质上和内涵上了解文化遗产地:并能获得现场感的体会。基于对未来的考虑,这个凝结了现代技术和意识的“界面”将能适应其自然和文化背景,并具有社会、文化和环境上的可持续性。
工程总设计师:朱小地
项目经理:樊则森
建筑及景观专业负责人:汪大炜
结构专业负责人:马涛
设备专业负责人:王颖
电气专业负责人:陈静
园林绿化专业负责人:张果
灯光照明专业负责人:郑见伟
摄影:杨超英、刘锦标
作者:朱小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汪大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收稿时间:2011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