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一起视线电力
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在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中,地铁具有噪声少、土地利用率高、污染小、能源损耗低等优点。但由于地铁安全结构复杂度较高,且涉及较多的机械装置、人力资源,一旦出现不可控安全风险,就会危及乘客、工作人员及周边人员的生命安全。而评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是提升地铁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因此,梳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并总结管控措施非常必要。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因素;运营安全;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居民出行困难成为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地铁因其能耗低、乘坐便捷等特点在城市交通中快速发展。自1863年伦敦首先建成地铁后,全球已有100多个城市拥有地铁。随着北京开通首条地铁线路,广州武汉等城市兴建地铁运营。当前地铁成为城市实力的象征,解决了客流量大的交通问题。地铁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地铁建于市区地下,具有通风不便、应急疏散难等缺陷,发生火灾等严重事故难以控制,易产生不良社会效应。国内大中型城市地铁系统每日工作人员有数千人,运送乘客上百万,发生安全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建立在对地铁运营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要全面分析地铁运营风险并进行控制才能保障地铁运营安全。

1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现状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相对于国外来讲发展较晚、发展速度过快,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体系还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部分城市对安全管理系统不断进行创新,构建了适合于各自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控体系。上海等城市设立了管理方法,建立了地铁安全责任风险责任抵押金,这激励了工作人员对安全运营的重视,从而提高了防范能力。监控系统也是上海等城市的特点,可以实时对地铁进行监控,这有效地降低了事故的发生。广州等城市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建立了风险管理平台,实现了管理信息化。此外,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风险评估方法还在积极地研究当中。国外地铁相对于国内来说兴起早,经验富足,研究的更加深入。英国地铁建成最早,他们将大量的地铁事故进行数据统计,通过不断地实验与改进,确定了适合自己管理要求的地铁安全管理与地铁风险评估办法。国外地铁行情相对于国内来讲已经成熟,但是国外还在不断研究和摸索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2.1环境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环境风险包括内部小环境、外部大环境两个方面。内部小环境特指地铁运营空间内环境,例如,目前多数地铁车站内部或设置了办公场所或进行了商业开发,而相关场所装修用材料均为可燃、易燃性,火灾荷载较大;外部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种。前者主要指地质不良、水灾、地震以及季节因素,后者特指社会政治因素。

2.2人员影响因素

人员因素是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系统中的可控因素,涉及的人员为驾驶员、安检员、乘客等。人员因素指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技术操作不熟练、大客流聚集等不安全行为而引发了轨道交通安全事故。通过文献梳理及事故统计,将人员因素汇总为司机违规驾驶、人员责任心差、操作技术不熟练、人为破坏、携带违禁品、蓄意或不慎坠落站台、大客流聚集等。

2.3管理影响因素

管理指对轨道交通运营涉及的人员和设施管理,制定具体运营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等。良好的管理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减少或避免运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文献梳理及事故统计,将管理因素汇总为安全意识和能力培训、安全投入资金、运营延误时长、应急演练、应急响应时长等。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管控方案

3.1建立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构建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首先需要明确构建目标,即城轨交通运营管理组织体系应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明确固定岗位安全责任主体,落实领导责任意识,坚持安全关口前移理念,强化细节管理与过程管理。要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安全运营设备系统标准化建设,必须落实领导者监督管理意识,充分发挥领导者的影响力。为保障地铁运营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在管理组织体系中构建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地铁运营公司设置监测指标风控体系,对地铁运营情况进行风险监测。风险监测体系包括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可以采用定性评价、半定量评价或者定量评价法。可以根据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事故选择对应的风险评价方法,对某一类型风险评价可以选取一种评价方法或几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建设还需要加强对各组织层级的思想建设,保证城轨交通各部门深入贯彻安全运营管理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作用,定期举行安全事故演练活动,提前做好各风险应急准备措施方案,保证各层级具备应对地铁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风险事故能力。

3.2基于BIM技术的设备安全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涉及的设备种类多、使用功能不同等是设备管理的难题。利用BIM技术建立设备管理系统是利用数字化集成管理设备,可直观查看设备运行状态。设备管理系统是在项目初期,将轨道交通涉及的各种设备及相关详细信息录入系统,后期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形成。在运维阶段,利用传感器和模型结合可实时监控,查看设备的各种参数信息、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等。设备管理系统对设备进行规范的分类和编码,输入设备特定编码,即可获取设备制造商、维修知识、保修服务等信息,维修人员实时查看设备维护周期、维护手册等信息进行维护。当设备发生故障时,管理人员可准确定位设备,利用系统中的相关信息快速维护。

3.3人员安全风险因素管控

城市地铁运营过程中人员安全风险因素,可以从乘客安全教育及大客流疏导、以维修方为代表的工作人员职责强化等方面入手进行因素管控。乘客乘坐地铁涉及的购票、进站、候车、乘车、出站等动作均具有典型的自主性,整个过程中,凭借乘客自身约束无法保证人员风险的有效管控。为此,地铁运营方应从地铁乘客安全教育方面出发,综合利用地铁站内标识牌、人员指导、影音播放等方式,形成严密的人员安全风险防控网络。例如:针对大客流下站台过于拥挤而引发的乘客被挤下轨道的事故,应安排专人组织客流引导,并在站台明显位置张贴防坠落轨道的提示及视频动画,激发乘客警戒心理,避免类似事故发生。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引入人员精准定位技术,让大客流情况下运营风险因素管控更加便捷、高效。

结束语

交通运输工程中安全是永恒的话题,人类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方式安全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类从步行、马车、自行车、货车等交通出行方式演变见证不同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1世纪城轨交通在我国大力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人们享受城轨交通带来的出行方便舒适的同时,需要关注安全问题。本文从地铁运营风险因素分析出发,提出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措施,为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提供可行参考。城轨交通运营安全管理需要依据城市情况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落实运营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动建设运营安全管理标准,保证地铁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刘超,丁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2(02):16-18.

[2]谢鼎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模式及特点分析[J].低碳世界,2021,11(12):153-154.

[3]陈中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1,6(20):139-140.

[4]文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