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
摘要: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属于常见技术方式之一,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为工程施工打下坚实稳定的基础,确保后期施工的顺利进行。为此,当水利、桥梁等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可以加强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科学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方式、材料及设备等,优化施工方案,完善监管机制,从而提高整体施工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灌注施工因素
通常情况下,当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实际应用时,其灌注过程极易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在部分工程施工时,由于施工人员将导管插入混凝土时,其深度小于1.5m,混凝土灌注之后,会以摊铺式成桩,由此导致泥块、泥浆等杂质极易混入混凝土浆液中,影响灌注桩整体的强度与质量。同时,部分灌注桩在设计时,其直径设计较小,当混凝土灌注之后,孔壁极易影响混凝土上翻过程,导致灌注桩成桩之后存在大量的空洞与蜂窝现象,同样会影响桩体质量与使用寿命,从而影响工程整体施工质量[1]。
(二)桩周摩擦力因素
当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实际应用时,其主要以桩周摩擦力提高灌注桩的承载力,同时,桩周摩擦力还会受到灌注桩孔壁形状与护壁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施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转头旋转、下降速度及土质等方面进行科学管控,以此来对孔壁形状进行科学管控,并结合相应的护壁处理,强化提高桩周摩擦力。在另一方面,如果施工环节较多,施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当钻孔完成之后,孔底会聚集大量淤泥,从而影响成桩的质量与强度。为此,施工单位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在钻孔完成之后对其进行仔细的清洁处理,并对拆除钻杆泥浆、钢筋笼安装等流程进行简化处理,节省时间的消耗。
(三)水下施工环境因素
除此之外,当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时,由于其需要在水下环境进行浇灌,水流会对混凝土浆液的流动性能、初凝时间及粘聚性等方面造成影响,由此导致桩体中出现大量的孔洞与蜂窝现象,降低桩体的强度与质量,甚至还会在后期施工等过程出现断桩现象,影响工程正常稳定的施工建设,同时对建筑行业整体发展造成影响与阻碍。
二、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
(一)材料方面的准备工作
当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工作开展时,为了避免施工质量等问题的出现,施工单位首先需要加强前期准备工作的开展。其中,材料作为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施工人员需要根据设计方案的要求,对材料数量、种类及质量等进行仔细审核与检测,避免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而影响整体施工效率与进度。同时,由于部分颗粒较大的石料会对导管造成堵塞,又或是引起灌注桩出现离析现象,为此,施工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严格检测,选择颗粒均匀的石料进行施工,确保工程正常稳定建设发展下去。
(二)成孔检测
当钻孔灌注桩技术实际应用时,其孔洞的质量与标准性决定着实际施工的水平与质量。为此,当钻孔工作完成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对护筒顶高程进行仔细检测,并对孔顶高程、桩顶高程等数据信息进行仔细计算,测量浇筑施工的实际深度。同时,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孔内出现淤泥时,施工人员需要借助锤球等设备的应用,保障数据信息测量的准确度与可靠性,为后期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数据依据。
(三)施工前检查
在另一方面,当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准备工作开展时,施工前检查工作同样占据着关键性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人员主要是对泥浆相对密度进行检测,确保其达到清孔的要求与标准,而如果钢筋笼下沉之后孔底沉淀层厚度在5cm以上时,则表明清孔工作不达标,施工人员需要再次进行清孔处理。在对混凝土进行灌注之前,施工人员需要对孔底泥浆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泥浆含砂率与相对密度符合标准需求,并选用现代化先进技术与设备设施,确保混凝土浆液灌注的持续稳定,不会出现中断等问题[2]。
三、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流程
(一)对首批混凝土数量进行科学管控
当前时期,在对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时,施工单位及人员首先需要对钻孔桩的实际需求进行明确,以此为基础管控首批混凝土的数量,将混凝土数量与导管初期埋置深度控制在统一范围内,在工程施工时,由于部分孔径不均匀会对首批混凝土数量确定造成影响,施工人员可以根据水下混凝土浇筑实际状况来调控其数量,准确计算出实际埋置的深度,从而保障首批混凝土数量符合施工规范与标准要求,促进工程整体施工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二)对漏斗高度进行控制
通常情况下,在对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进行浇筑时,如果桩顶低于桩孔水面,为了避免施工质量受到影响,施工单位及人员需要对漏斗高度进行科学管控,使其底口高于水面。如果实际数据较大时,施工人员需要对全体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与选择,根据工程施工需要调整漏斗高度,避免其对工程正常稳定的施工建设造成影响。
(三)安装导管
当混凝土灌注施工时,导管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对混凝土灌注的速度与质量进行有效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施工人员需要先对导管进行水密、接头抗拉及承压等试验检测,确保其能够适应施工环境及孔内灌注过程的压力,避免灌注过程出现渗漏现象,从而保障灌注过程的效率与质量。
(四)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控制
混凝土作为灌注桩施工技术的重要环节,其材料配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整体施工效率与质量,为此,施工人员需要加强混凝土配合比的管控,通过科学选择合适的材料,例如矿渣水泥等,并在其中添加外加剂等材料,对其质量与强度进行强化提高,避免后期施工时出现质量隐患等问题,同时,为了对混凝土和易性进行优化改善,技术人员还可以减少水泥的数量,进一步提高施工水平与质量。
(五)清孔
当钻孔工作完成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及时进行清孔处理,将孔内存在的泥土、灰尘等杂质进行有效地清除,避免其影响后期灌注的强度与质量。同时,由于钢筋笼、导管等设备的安装过程会产生新的杂质,当这些工作完成之后,施工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再次的清孔处理,确保不会对后期混凝土灌注过程造成不良影响。
(六)混凝土灌注
在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实际应用时,混凝土灌注工作占据着关键核心的位置,影响着工程整体施工的质量,为此,施工人员需要加强对该过程的管控。在实际灌注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事先布置护筒,对孔壁及混凝土浆液进行保护处理,避免灌注过程中,孔壁出现泥土脱落等现象,影响混凝土灌注桩整体的强度与质量。且当混凝土灌注过程出现溢出现象时,需要进行引流处理,来避免其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之后及时拔除护筒,当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合格之后拆除地面设施,从而完善混凝土灌注施工工作[3]。
总结:综上所述,当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实际应用时,施工人员需要科学选择合适的工艺方式、材料及设备等,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制定施工方案并审核,避免施工过程出现质量与安全隐患等问题。同时,单位领导还需要组织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管与抽查检测等,根据施工规范与管理制度的要求,避免人员操作失误引起施工问题,在保障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同时,提升工程整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此来促进现代建筑施工领域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工艺[J].城市住宅,2019,26(05):161-162.
[2]吴晔晖,章邦超,陈伟强,杨文显,李上雄.复杂地质条件下钻孔灌注桩试桩效果分析及关键措施[J].广东土木与建筑,2020,27(09):34-36.
[3]黄健.高桩引桥钻孔灌注桩基础工程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技术[J].珠江水运,2021(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