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层五式:幼儿园课程故事梳理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教研·学习导刊
杭州市临平区南禾幼儿园?3111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jyjd/jyjd202224/jyjd202224153-2-l.jpg"><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jyjd/jyjd202224/jyjd202224153-3-l.jpg">

摘要: 课程故事作为质性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式,表现出多元的教育实践价值。通过审议本园教师的课程故事实施现状,笔者发现教师对于课程故事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课程故事?如何梳理课程故事等问题的思考存在很多的不解和困难。本文以中班生发主题课程为例,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通过“三层五式”(个人领悟式、对话分享式、专家引悟式、问题式诊断、新手联动式)形成梳理课程故事的路径探索,着力提升教师和幼儿在课程推进中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三线五式 课程故事

一、探本溯源,驱散课程故事的盲区

随着幼儿园课程实施步伐地加快,当“课程故事”走进教师们关注课程的视角之后,我们会产生林林总总的疑问,笔者对本园课程故事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主要基于三方面的思考。

(一)基于课程实施:借课改东风,深入推进课程的生成与完善

随着课改推进,每一所幼儿园都在做课程。为此在顺应时代召唤的前提下,做好幼儿园的课程,师幼共生课程显然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需求和召唤。

(二)基于现状思索:以课程视角,捕捉教师课程的认知与实施

一次教研活动,我们就“课程故事”的实施进行了研讨。对于目前我们在做的课程故事进行了交流分享。以下为教师做课程故事的一般路径。

[案例1]我理解的课程故事

分享了我们做的课程故事之后,那么为什么要做课程故事?怎么来做课程故事呢?我知道怎么做,但是写不好课程故事。对于课程故事的理解和梳理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声音。带着这些思考,我们进行了调研。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我园教师对于课程故事的认知与实施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理解的误区性:埋头苦做,缺少理论学习

部分教师认真做课程,将某一个教学活动的梳理与反思理解成课程故事的缩影,在做课程时,没有关注课程实施的前沿信息,缺乏理论学习,以至于认知层面有偏差。

2.课程的应付性:敷衍了事,缺乏理性认识

更多老师认为做课程故事是为了课改的需求或是应付上面的任务而做,对于课程故事的认知存在很大的误区,只是觉得需要完成每月一篇的考核任务,对于为什么要做课程,如何做好课程故事并不了解。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从不同教师层次入手,结合教师梳理与解读的能力进行分层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二、抽丝剥茧,明确课程故事的基本内涵

(一)理论先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本文的课程故事以主题课程为例,是幼儿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鲜活和发人深省的课程事件,表述自己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课程的理解感悟。撰写课程故事的基本建构要素,分为四方面:故事背景、问题导向、行为反思、解决问题。

(二)行成于思:谋定而后动,不误砍柴功

所谓“行成于思”,在实施前的行动研究中需要权衡思考,谋定而后动,才能把握好课程命脉,促进课程故事的形成。形成课程故事的前提是需要明确如何实施课程,把课程的思路确定下来再结合此线索,进一步梳理课程故事。

三、三层五式,梳理课程故事的路径实践

三层五式是指从骨干教师、经验教师、新手教师三个层面,通过五种形式(个人领悟式、对话分享式、专家引悟式、问题诊断式、新手联动式)梳理课程故事的路径,促进教师和幼儿在课程推进中的深度学习。具体实施路径如下图。

(一)个人领悟式:骨干教师梳理课程故事的路径探索

个人领悟式主要针对骨干教师,该层次教师对于课程实践及梳理能力较强,她们知道如何梳理并形成好的课程故事,为此我们通过推荐相关的理论书籍、线上线下的讲座等自学的形式。以中班主题“多彩的秋天”为例,骨干教师对课程价值的分析、幼儿经验的识别,梳理了班本生发课程故事的路径。

1.话题思辨,识别独特面纱的“真”故事

《多彩的秋天》主题中原来没有关于“螃蟹”的子脉络,因为那段时间孩子经常围绕“螃蟹”展开许多话题,于是教师基于幼儿视角,生发了子脉络,并梳理了该课程故事的路径。

[案例2]秋天的“蟹”逅

“我爸爸昨天烧了很多螃蟹,真好吃,我爸爸说叫大闸蟹。”卡卡和小伙伴们开心的聊起来。“我也吃过的,我家里还养螃蟹嘞,上次我还去抓螃蟹呢!”涛涛自豪地说道。追随卡卡的话题,孩子们也引起了共鸣,大家畅所欲言……

按照古人“不时不食”的说法,秋美蟹肥这个时候是吃螃蟹的好时机,为此孩子们有共同的经验,便促成了同伴间侃侃而谈的话题。我们通过几方面对课程实施的可能性进行了梳理。

从课程中提炼幼儿感兴趣的共鸣话题,并梳理基本的线索,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能深入解析与识别幼儿的真实经验,更好地实施原汁原味的课程故事。

2.经验甄别,实施原汁原味的“真”故事

基于幼儿对螃蟹的“双经验”,我们进一步分析梳理了课程故事行径的多元可能性,因为各班实际不同,所以我们在做课程时需要有理可依,因班而异。下面截取部分骨干教师的课程故事线索表来走进原汁原味 的课程“真”故事。

分析:骨干教师从生发课程背景、问题指向、行为反思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梳理课程故事的路径,为此对于课程故事的解读还是很清晰、到位的。结合各班“螃蟹”话题的生发,骨干教师对于课程延展的内容,可实施的可能进行了思考,以便更好地把握课程实施。

(二)对话享悟式:经验教师梳理课程故事的智慧共享

经验教师知道怎么做课程故事,对于梳理课程故事也有一定的经验,为此我们通过对话享悟式研修,请这部分教师来分享自己梳理课程故事的经验。

1.对话课程,深描趣味横生的“真”故事

[案例4]课程故事《金桂飘香,幸福的味道》

中八班老师分享班本课程故事时,总结了她们的实施经验。桂花这一课程在真正实施前,从几个情景问题入手思考,厘清为什么做桂花课程,可以怎么做?该课程价值性何在?以下为该课程故事的实施框架图。

[策略提炼]

(1)“三读”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是源于读懂,读通,读透的前提下实施的,在《桂花》的特色课程中我们从幼儿园的樱花树入手开展课程。下图是改课程故事的缘起,一起看看她们的深度思考。

主线贯穿。在以“樱花”这个切口来做课程故事时,需要明晰课程主线,将“樱花”课程元素透过层层递进式的活动不断的渗透与润色。

(三)问题诊断式:经验教师梳理课程故事的问题解锁

课程故事的梳理并非一蹴而就,在实施中经验教师也遇到了林林总总的问题,亟待扭转错误的实施路径。以中班主题“秘密花园”为例,我们开起了课程故事的问题诊断式研讨。

1.直面问题,深剖课程叠加的“真”故事

[案例5]课程故事是一节课和多个课程内容的堆砌缩影

随着课程不断的深入,我们的课程故事也应运而生,我们开展了一次课程故事质量研讨会,现场问诊把脉,以下截取了部分研讨实录。

师:我的课程故事是基于我们的主题《多彩的秋天》背景下生成的课程故事,通过“收藏落叶”的系列活动,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游戏,最后我们梳理成了这个课程故事……

分析:在梳理课程故事时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课程故事是某一节课的课后反思,或者是多节课的内容堆砌。显然这样的课程梳理并不是出彩的课程故事,基于此我们开始进一步调整实施策略,帮助教师摒弃实施的错误,形成科学有效的实施理念。

2.骨干携手,把准课程实施的“真”故事

当我们课程故事梳理出现问题时,我们协同园内的骨干教师,请她们指导经验教师,把准课程实施的方向,梳理好的课程故事。

介于课程故事中发现的问题,骨干教师帮经验教师进行了及时的调整。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实施关注,聆听课程生成的声音

课程故事的来源可以从主题背景中提取,也可以是基于幼儿兴趣点生发,“收藏落叶”作为生发的课程,我们的故事背景需要听一听孩子的声音。

[案例6]秋天的落叶

一次餐后活动,我们带着孩子去后面的植物园散步,孩子们开心的在草地上找树叶、踩树叶、玩树叶。

星星说:我踩在树叶上真好玩,有声音的。

秋伊:好漂亮呀,下树叶雨了。

糖糖:老师这个树叶好漂亮呀,我能收藏起来吗?

分析:课程的背景源于孩子在散步时玩落叶,引发想要收藏落叶的想法,这就是课程故事的背景缘起。

(2)实施可能,明确课程内容的指向

收藏落叶是孩子们的兴趣点,在该课程推进中孩子会有哪些问题,遇到哪些困难?该课程的推进又会帮助孩子提升哪些经验呢?这些思考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我们正在做的课程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导向。以“收藏树叶”为例,教师基于孩子想要收藏树叶的兴趣和孩子讨论,孩子们先预设一些收藏的方法,通过同伴的讨论,他们结合原有的认知经验思辨收藏方法是否可取,这是第一层级的探索,但是到底哪种方法更可行,孩子们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获取真知。

(四)专家引悟式:新手教师梳理课程故事的路径探索

新手教师刚进入课程的视角,对于梳理课程故事还存在很大的困难,为此基于新手教师的能力,我们把专家请进门,通过专家引悟式指导与帮助新手教师更好的梳理课程故事的路径。

1.线上资源,学习专家分享的“真”故事

我们借助线上王春燕教授的《幼儿园课程故事——幼儿园教师撰写课程故事之谈》,带领新手教师一起学习。基于王春燕教授提出的思考,也引发了新手教师的体悟、感受。虽然是一次线上的学习,但是这像是一场及时雨,帮助新手教师厘清梳理课程故事的误区,避免走入死胡同。

2.教研把脉,新老合作结对的“真”故事

除了线上的学习外,我们也为新手教师结对了经验教师,携手合作梳理课程故事,以教研活动的方式,请经验教师把脉,帮助新手教师从理论学习逐渐内化成行动研究体悟。

(五)新手联动式:新手教师梳理课程故事的能力提升

1.课程故事会。好的课程故事还需要妙笔生辉,为此我们还会定期开展“课程故事会”,请新教师相互分享课程故事,以促相互学习。在分享中我们看到故事框架梳理的清晰性之外,文字描述的生动性也是故事灵动的一大助推剂。为此需要课程故事的呈现与表征梳理是至关重要的。

2.课程故事推送月。借助现在的新闻公众平台,我们把好的课程故事共享推送,不仅能实现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还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积累做课程故事的经验。

四、收获与思考

(一)幼儿层面:基于兴趣追随的课程故事深得幼儿的喜爱

随着课程的深入推进,幼儿的兴趣不断地得以挖掘,得以满足,基于幼儿视角,师幼共生的课程是他们所喜爱的,帮助幼儿拓展经验,生成妙趣横生的课程及课程故事。

(二)教师层面:基于课程故事的夯实生成获得全新的收获

随着笔者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基于幼儿视角的主题实施已形成可全园执行的共识。课程的生命力有待课程领航组成员的科学规划和各部分人员的通力合作。通过研究的效果对比,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实施中的收获与突破。

(三)下阶段思考:基于家长参与的课程实施欠缺全面的落地

现阶段我们的课程故事的实施与推送更多的是面向教师,家长层面还是覆盖率不高的,落地不够全面,为了提高家长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课程故事的实施需要让家长了解我们如何做课程,如何和幼儿共生课程故事,这也是我们下阶段需要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欣等.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观察和评价——学习故事评价方法的应用 [J]. 幼儿教育,2012(6)

[2]沈颖洁.以儿童立场来追问——幼儿园开展“本源性主题深意”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与教学,2013.01

[3] 项贤明.教育学作为科学之应该与可能 [J].教育研究,2015

[4]傅媛.STEM 理念下的课程故事[J].教学案例,2019.08

[5]朱佳.幼儿园 STEM 教育:理念先行—行为改变—充实课程 [J]. 教育观察,2019,8(03):92-93.

[6]吴素霞.走进课程故事 探究深度学习——以学习故事“有趣的西瓜虫”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第11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