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开发研究

教研·学习导刊
渭南师范学院?714099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各地域的人民在其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交融下,创造了属于其特有的音乐文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生活劳动中用以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媒介,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作为我们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特色教材开发,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热爱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教材开发;研究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我们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浩如烟海,风格多样,多姿多彩,其根植于民众的生活之中,贯穿于音乐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共同滋养和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内容划分持有不同的见解,其中一部分学者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划分为: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四部分。虽然不同的学者因其学术背景和文化积淀差异,从自身视角出发,对民间音乐内容进行划分和论述,但其共同促进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民间音乐因其与群众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决定了其自身的艺术特征。第一,民间音乐创作过程具有集体性。以传统民歌为例,它通常是劳动者在劳动中集体传唱、加工而产生的,因此很多民歌没有具体的词曲作者。第二,传播方式的口头性。民间音乐是老百姓在劳动、生活中情之所至,即兴讴歌,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口头创作是其主要特色之一。第三,音乐曲调的变异性。民间音乐在传播过程中被不同群体唱、奏或改编,形成了现词、曲与原词、曲相同或相近的变体,所以其具有变异性。第三,即兴性。民间音乐与文人或当下的专业音乐创作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民间音乐是群众对劳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感的最直接表达,因此其即兴性及强。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开发的重要意义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同时该课程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丰富多元的音乐形式不断涌现,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实现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材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理解,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风格、语言及其内涵等,加大地域民歌、说唱、戏曲、民族器乐等在课程中的比例。通过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材的开发,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实现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增强。

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开发路径探索

(一)加大教材建设力度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材建设应该突出教材内容的区域特色意识,着力拓展本地区的区域传统音乐文化。因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一种民间积淀而成的音乐文化,它脱胎于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我国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民间音乐地域色彩非常明显,不同学校对所处地域区域传统音乐文化都占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了使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很好融入音乐课堂,必须大力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地方、学校等相关部门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编写适合本地域、本校的民族民间音乐教材,这样有助于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更规范,更具体地传授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学生也能根据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有了相应的校本教材,在授课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注重突出区域特色意识

渭南地处关中东部,秦东地区音乐类非遗项目众多,有同州梆子、华阴老腔、碗碗腔、阿宫腔、线腔、迷糊、跳戏等戏曲音乐,也有韩城行鼓、老庙老鼓、洪拳鼓、背花鼓、东雷上锣鼓等,更有韩城秧歌、洛北秧歌、韩城“谏公”鼓吹乐、合阳民间唢呐等民间音乐艺术。相对而言,秦东地区高校民族民间音乐的教材内容拓展诸如秦东戏曲音乐、秦东民间锣鼓等具有明显区域音乐文化特色的课程内容,较之其他地区具有先在的地缘优势。在实现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同时,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一定的创新,确保民族民间音乐教材能够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三)加大师资力量队伍建设

当下,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离不开民间音乐传承人,同时也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在课程中对民间音乐进行讲述,从而让广大青年学子逐步了解、热爱、学习和弘扬民间音乐文化。学校应响应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关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号召,积极申请专项经费,加大专项音乐资金的投入力度,盘活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资金链。支持教师开展地域民间音乐研究,成立和完善相关教学和管理机制,选择和编写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音乐教材,制定科学的音乐教学目标以及考评体系,强化民间音乐艺术研究师资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开发研究,对于开展音乐专业特色教育,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在课程教材开发中加强地域民间音乐内容,提升创新力度,注重区域特色文化的宣传,对整体的课程设计进行合理调整,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实现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研,蔺黎,桑瑞.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2]王耀华,杜亚雄.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傅晔,郑建飞,田少杰,庞培婕. 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与课程教材开发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卷).[出版者不详],2017:34-37.

作者简介:陈波,1989年10月生,男,汉族,硕士研究生。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歌传承研究和秦东”非遗"传承研究。邮编:714099

课题/基金项目:2021年渭南师范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215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