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教研·学习导刊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现当代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人们越来越注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本文首先明确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情况,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实践策略,力求能够在教学当中有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策略

在现当代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语文教学本身就兼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因此在教学当中不能只考虑语文知识的传输,也要肩负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1]。对此,要能够明确在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对于学生而言,初中阶段是学习较为关键的时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时,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因此,在这一时期,语文教师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当中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出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2]。

2.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帮助学生扩充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这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语文知识面。一方面,语文是基础的语言学科,对其的学习本来就是具有综合性的,拓展越多的语文知识,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越有利。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西方外来的思想在社会上形成了不良风气,其对学生会产生各种不良影响,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这样的情况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处于浓厚的文化氛围当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情况

1.教师注重表面形式

在当前初中语文所用教材当中也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关文章节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这是由于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时,依然把教学重点放在语文基础知识上。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教师虽然进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却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得教学流于表面形式。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出现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不能够认识到其对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时,可能遇到了学习困难或者没有满足其学习需求的问题,但是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无法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久而久之造成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缺失。

3.脱离学生认知水平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到身心发展的限制,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时,应注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所传授的中华传统文化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甚至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学生不能进行客观有效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困难,也对所进行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1.深度挖掘教材,潜移默化指引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也是主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展开的,因此在语文教材当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约学生对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从而也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这部分的教学为例。论语中的思想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的表述,能够让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论语》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过的深远影响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产生相应的文化自信,并且陶冶自己的情操,学习孔子的为人处事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解《论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对于这部分故事内容的了解,理解论语当中的精神内涵。

2.开展趣味教学,提升学生兴趣

针对于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教学时缺乏兴趣的情况,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进行教学时,注重传统文化的趣味化渗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境、利用信息技术等方式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石拱桥》这部分的教学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其中包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教师在选取这部分进行教学时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江东桥、长虹大桥等图片和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桥的结构之美。还可以通过这些桥的古今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为学生扩充相应的造桥历史,揭示背后的工匠精神和团结精神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于文章的学习,了解每个桥不同的特点,然后播放图片让学生做相应的选择,引入这样的游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3.结合写作教学,注重文化积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其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检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成果。同时,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巩固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效果。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练习《学习抒情》这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进行写作导读时,引入相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对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第二单元课文选取相应现当代的革命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等思想感情。例如,引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样的写作材料解读,讲解这句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抗美援朝的精神,并书写相应的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提升学生对于这部分文化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相应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化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并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例如,让学生以“抒发对于家乡的情感”这方面为写作内容,展开写作材料的搜寻和解读,探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家乡情感的表达。

4.拓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实践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同时也要注重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朱自清)》这部分的教学为例。这部分单元内容中主要表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对于父亲情感的描述,旨在要让学生能够理解感恩,孝敬父母,增进与身边人的沟通和交流。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设计“无声的爱”这部分的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和父母沟通交流的情况,通过行动来表达自己对于父母的感情,弘扬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文化观念。学生通过这种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更加深刻体会文章当中的浓浓父子之情,也能够教会学生学会珍惜亲情,注重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陶冶自身的情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三观”,并且有效的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当中,也要不断进行反思,创新其策略和方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小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5):9-10.

[2]李林翁.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72):31-33.

[3]苏建春.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1):84-8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