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和阅读策略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教研·学习导刊
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进步和发展,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为了激活学生的阅读思考,培养阅读能力,国内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念,希望借助这种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将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何将整本书阅读说核心素养提升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更多教育工作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语文要素;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前言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文字进行更精准的捕捉,感知文章感情,了解作者意图,提高语文阅读思维,培育深度思考的能力。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也应该关注到整本书阅读,教学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新课改新教学要求的视角出发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接下来,根据笔者的经验分析重点这本书阅读教学方法。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困境分析

语文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其他科目的学习基础,包括逻辑学在内的科目学习都需要语文的功底。作为一门从出生就开始学习的语言类科目,语文是小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语言类的核心在于如何让小学生理解文章或段落的中心含义是最为重要的,而整本书阅读则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当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其实面临很多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方面。只有深切了解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才能够找出更加贴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对策,展现出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巨大优势。

(一)学生阅读和想象能力有限

长期的阅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引领学生阅读语文文本,需要学生本身具有良好的阅读和想象能力,阅读语文文本可以引领学生掌握更多阅读知识,展开阅读想象[1]。可以帮助其拥有更立体的语文思维,而学生的语文基础还很薄弱,在进行语文想象时,学生可能只有一点朴素的想法,这些想法并不能支撑其读完整本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所以下一阶段开展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除了关注阅读引导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帮助学生展开更合理,更立体的想象。

(二)阅读和写作能力无法结合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展开深入研究,教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不过,大多数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将文本中的语文要素转换成语文思想,也无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将以往阅读过的文本内容转化成自己的写作素材。这种问题普遍存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重点关注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请学生一边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一边分析其中的要素,进阶培育个人能力。

(三)学生语文阅读审美较低

一直以来,学生的阅读审美和阅读习惯都是困扰语文教师的大问题,按照常规的教学理论,小学阶段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请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更多的是培养其阅读情感,让学生拥有出色的阅读习惯。然而一旦教师给学生太多自主选择阅读素材的空间,学生准备的整本书阅读材料就是低幼化的,或者超出其年龄承受范围的作品。有些家长在给孩子推荐阅读文本,这方面也没有科学的认知,总是选择太晦涩,教育意义过于鲜明的文章或书籍,这样的语文文本并不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审美这方面,教师还要投入更深思考,最好是贴合着学生的兴趣,为他们推荐书籍。

(四)学生语文阅读认知太薄弱

根据笔者的阅读教学经验分析,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学生在语文整本书阅读方面的认知仍然太过薄弱,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语文要素,这些要素是影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很多学生忽略了对这些要素的深入理解,学习过程中学生浮于表面,课堂理解知识的时候自然难以取得良好的阅读学习成效。另外,学生的语文阅读认知薄弱,也会导致其难以判断语文阅读作品的优劣,面对简单直白的语文作品,学生可能更为喜欢,而面对稍显晦涩的传统文化作品,学生反而不愿意深入学习,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2]。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引领学生阅读语文文本,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整本书阅读文章中挖掘语文精髓,感悟语文思想。教师可以基于语文要素引领学生掌握阅读策略,通过积累写作知识,引领其形成更加丰富的自身感悟,综合来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一)利用多种方式,设计情景阅读

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限,语文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文字感知能力,更要求其可以通过整本书阅读产生足够丰富的想象。考虑到小学生群体的思维局限,教师可以采用更直观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理解阅读内容[3]。

例如,组织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设计情景阅读,比如学生阅读《少年闰土》这个故事,教师希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产生更加立体的思考,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比如在媒体课件中融入四张图片,请学生猜想通过阅读这个故事,你觉得闰土更加符合哪一个形象?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鲁迅已经对少年闰土的形象有了清晰的刻画,学生可以快速给出自己的答案,这种情景化的教学还带有一点游戏色彩,有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去描绘故事中的一部分场景,让学生把自己带入到角色里,仿佛置身故事之内,理解其中的人物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知,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阅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语文的味道。所以,利用情景教学一定可以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更多高质量的阅读技巧。

(二)关注读写结合,提升语文能力

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教师一定要注意,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学生只知道阅读而不会应用,其实整本书阅读最终取得的成效可能也是有限的。所以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引领学生综合感知阅读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组织读写结合,采用高质量的教学手段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可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迈向更高的台阶。

例如,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读完以后,教师又给学生推荐了一些和课文相关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和鲁迅先生有关,作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自己眼中的鲁迅先生,请学生综合把握这些文本,认真分析其中的人物角色,把握住描写的核心要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融入一些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活动,比如请学生撰写人物小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鲁迅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等等。教师在引领学生正式撰写之前,还会给其分析必要的阅读和写作策略,请学生关注阅读文本中值得借鉴的部分,请学生掌握语文要素,了解必要的人物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阅读是语言文字输入与积累的过程和写作,是语言文字输出与表达的过程,教师可以借助这种读写结合的策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整本书阅读中的内容。此类教学活动开展得次数越多,学生越会感知到,想要写出合格的语文文章,首先要在脑中有思考,有想象,假设学生没有立体的阅读或写作思路,教师可以返回到前文中,谈到的情景化教学中,引领学生在阅读情景里去感悟语文阅读知识。这些方法都是一脉相承的,综合运用才能够体现出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越性。

(三)注重对比教学,培养阅读审美

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会给学生推荐很多高质量的语文文章,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不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化的表现,比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的是漫画性质的内容,有些学生喜欢阅读游记散文类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特点相对单一,阅读审美也停留在比较幼稚的层面,教师应当明确,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组织语文教学工作,不能过分依赖于学生个人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固然重要,但站在引导者的角度上,给学生更专业的语文阅读,帮助指导建议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可以注重对比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4]。

例如,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可以借助对比策略,让学生综合分析不同文本的主题情节,写作风格表达技巧等等,将这些内容列成表格,清晰地展示出来,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语文之美的感知能力。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时,教师请学生一起分析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将课文中表达出来的情感氛围做一个系统的梳理。这篇文章中,让学生理解课文本身包藏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关键内容,教师可以融入很多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综合对比,看看其他文章是从什么角度去引出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有趣,也更能体现不同作者在进行语文写作时融入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高尚审美情操。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不同的文章亮点是不一样的,与其引领学生分析写作技巧,不如让学生追求不同文本中的写作亮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贴合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更能展现语文阅读文本的不同之处,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最终质量。

(四)品味传统文化,设计趣味活动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融入经典传统文化作品也成为了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为了激发学生群体的语文能力,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挖掘这些作品中独特的语文要素,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考虑到本文摘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引领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阅读名著作品,可以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想,让学生在传统作品中感悟语文文本独特的魅力。在这种经典作品中,由于涉及很多传统的文学表达方式,很多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以支撑其完成阅读任务,所以教师可以设计趣味化的活动,请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阅读过程中,一边品味传统文化,一边感受剧本故事有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阅读和课本剧的表演相结合,也能够在语文阅读课上创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阅读氛围,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了大量的阅读经验,小学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品有所了解,未来学习更高阶的语文知识,学生也能够感受深层次的文学作品内涵。有利于从根本上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阶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总结

语文教学中采取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有效的阅读指导,促进学生阅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光华.语文要素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新课程,2021(30):146.

[2]陈华红.立足单元语文要素,多方助推整本书阅读[J].文理导航(下旬),2021(07):46-47.

[3]梁淑贞.以语文要素引领整本书阅读[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1(06):46.

[4]江燕.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家长,2020(36):89-90.

本文属于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统编语文教材语文要素和阅读策略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实践》的课题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