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学校教育应对策略

教研·学习导刊
玉环中学?

摘 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前三个层次为缺乏型需求,后两个层次为成长型需求,并认为人会逐级向上追求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当某个层次的需求满足受限时会影响个体的人格状况。基于此理论,研究者发现成长型需求层次的满足困难给当下高中生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渐凸显,并且从拓展德育内涵、调整评价体系和深化家校合作三个方面探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 高中生 心理健康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于1943年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每个层次需要的满足状况决定了个体的人格状况。

二、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生理的需求

我国处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时期,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物质条件完全具备。但在较大的学业压力下,有的学生会通过增加学习时长,缩短睡眠时间的方式来提高学业成绩。在学生中这种“卷”的做法普遍存在,长期睡眠不足容易影响高中生的生理机能从而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引发心理、精神疾病。

(二)安全的需求

1.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

国家开放二胎、三胎政策的落地,许多70后、80后父母积极响应,如果事前没有经过良好沟通,很有可能会给头胎孩子带来家庭地位受到冲击的危机感,从而影响其安全需求的满足引发心理困扰。

2.家庭关系状态的影响

当家庭关系破裂或者家庭结构缺失的时候,会破坏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

3.粗暴教育管理行为的影响

家长、教师、学校员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采取不当方式,如因学生未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或者其他方面的要求而对其威吓、漫骂甚至体罚和殴打,会影响学生安全需求的满足,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负面影响。

(三)感情和归属的需求

1.需求层次错位带来的亲子“代沟”。

当下高中生的父母以70后为主,家长与当下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天壤之别。父母们的需求层次还是以保障物质生活为前提的安全需求为主,更高层次的需求为辅。但高一层次的“感情和归属需要”才是当代高中生主要的基本需求。重要需求层次的错位会给他们带来直接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冲突,必然会影响学生在家庭方面感情和归属需要的满足,由此引发的严重亲子冲突甚至心理健康问题。

2.人际关系能力不足带来的社交危机。

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平等关系能提供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稳定感、认同感,在相互帮助和尊重中满足了自我发展的爱和归属的需要。如果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困扰从而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3.疫情背景下社交受限带来的情感疏离。

在疫情的影响下,网课期间不仅减少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大大地增加了人机互动的时间和情境。因此在疫情期间,很多学生逐渐和周围人的关系变得疏远和淡漠,甚至在返校后出现人际关系或学习上的不适应,很难再融入原来的集体环境,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尊重的需求

1.学业水平为评价主导,高中生自尊和群体尊重获得困难

有研究表明,学业水平和学生的自尊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无法获得学业满足的学生很难实现自尊需求的满足,在群体中也很难得到较高的尊重。这类学生更容易出现考试焦虑、人际关系被动等心理问题。

2.父母干预较多家庭决策参与较少,高中生自尊水平不高。

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为孩子包办了除了学习之外的很多事情,也习惯性干涉孩子的很多决定,更鲜有让孩子参与到家庭重要决策中。有的包办和干涉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求,有可能产生较大的亲子关系冲突,又或者孩子处于一种低自尊、低价值感的状态。

(五)自我实现的需求

缺少存在感和意义感的价值观支撑,找不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和内驱力,这种现象导致的心理问题在高中生中尤其是特别优秀的学生中开始频繁出现。针对类似的学生心理问题,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提出了“空心病”理论,这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三、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探究

缺乏型需求可以通过外力或者外界环境的改变而获得满足,但成长型需求需要通过提升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来获得满足。成长型需求的满足比缺乏型需求满足要更难实现。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需求层次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间我国经济水平实现了高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高中生中,成长型需求为主导的学生越来越多。

中小学生缺乏型需求不足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通过双减政策的实行、家庭教育的普及等行政支持加以调控。但其成长型需求无法满足带来的心理问题在新时期也越来越凸显,更加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并及时提出教育应对措施。

(一)拓展德育内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

1.重视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应当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凸现时代特征和弘扬主旋律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归属感、民族认同感。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激励高中生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推动其树立高远的自我发展目标,将自我成长与家国建设联系在一起,从而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困惑。

2.重视高中生人际关系能力教育。

人际关系能力指个体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包括: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对他人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和冲突解决5个部分。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课程和集体活动,从沟通表达、倾听共情、自我情绪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人际环境获得归属感,满足学生“感情和归属需要”。

3. 重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应当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拓展学生视野,链接校园与社会,对话当下与未来。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将刻板枯燥的学科知识与未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具体的学习目标与个人成长的自我实现相联系,激发成就动机、面对挫折的勇气,锚定自我实现的目标和方向。

4.重视高中生生命教育

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成为青少年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对生命问题的拷问,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面对高中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巨大偏差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仅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努力会显得很无奈。学校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活思考的生命教育。

(二)调整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

学校应首先转变教师的观念,多维度地评价学生,并引导学生学会多维度地进行自我评价。我们很难改变当下以学业成绩为主的升学评价标准,但在高中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学生的艺术体育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思想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体现。因此在紧张学习之余,学校一定要给学生的时间“留白”,并积极搭建各类活动展示平台,构建多元的学生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在学业水平之外找到积极自我评价的内容和途径。

(三)深化家校合作,重视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助力

建议普通高中积极探索家长学校活动的新内容新形式,发挥家校共建的积极力量。例如引导家长通过讲座学习改变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主动了解学生需求,学会对学生的尊重欣赏;通过团体工作坊体的验式参与,学习沟通表达、情绪管理的技能,提升亲子关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通过帮助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来为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谢雨珊,铁 平.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析儿童心理需求与教育价值[J].甘肃科技,2021.37(19):61-63

[2]薛  璞.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铜仁学院学报,

2018.20(5):76-79

[3]白一雪,秦跃平,蔡彬彬.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校园安全事故防治[J].安全,2015.3:20-23

[4]晋铭铭,罗 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浅析[J].公共管理,2021:77-79

[5]刘玉升,褚 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1.24:61-34

[6]黄 赟.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