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肩负青少年人生“拔节孕穗期”重要指导课程,是学生受到正确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教育的重要学科。新课标推行后,倡导一线教师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课程知识,还可以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与情境中,锻炼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落实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从而契合新课标育人理念。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索;实践
前言
新课标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为准则,以落实德育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在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发挥学科立德树人育人功效,并结合课程内容,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完成教学重任。课堂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并通过生活问题、场景、实践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一、设计生活化问题,渗透正确思想观念
立足新课标,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生活化问题,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能够通过熟悉的生活问题思考,从中了解到正确的思想政治认知重要意义,为自己人生“扣好每粒扣子”奠定基础,进而努力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中契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思考、分析与探究,大大提升其生活化学习意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1]。这样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喜欢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主动进行生活化问题探索,形成更为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如,教师进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时,可在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并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契合的生活化问题,让学生能够在积极思考与分析探索中,正确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而更加主动参与学习,进一步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对生活的意义,了解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人生成长的意义。为此,教师可在教学中依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知识内容,设计从浅显开始的生活化问题,比如“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并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问题思考,锻造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促使学生经过问题的思考分析与探索,形成其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二、创设生活化场景,增强学生道德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创设生活化场景,可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让学生通过生活场景直观式的体验,参透所学习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理论意义,并做到结合生活实际,有针对性进行生活化场景画面理解,日升学习效果,不断增强道德观念[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还可使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进一步将学科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促进其道德素养的发展。
如,教师进行《社会生活将道德》教学时,通过创设生活化场景,增强学生道德观念达成学科育人目标,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依据生活化场景创设需要,应用多媒体,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通过这些生活实例与知识内容相结合构设生活化场景,让学生能够借助画面,学习如何尊重他人,进而在尊重他人基础上,做到以礼待人与诚实守信,不断增强其道德观念。
三、开展生活化实践,提升学生法治观念
新课标下,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让学生参与实践。为此,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巩固梳理的需要,通过开展生活化实践体验模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实践活动的形势与内容,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依据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体验热情,使学生在学以致用中通透理解法治意义,促进其法治观念的形成与提升,进而促进其学科素养的发展,进一步透彻感知学科与生活密切关系。
如,教师进行《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教学时,可通过实际教学中开展生活化实践体验活动,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进而增强学生的法治素养,为学生成为未来优秀人才做好更为充分法治素养形成准备。教师可在完成单元教学后,依据这一单元“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伴我们成长”知识内容,设计辩论赛模式的生活实践体验,选取一个生活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而后通过案例分析的结果进行正方与反方的实际辩论。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模式的生活化实践体验,经过激烈的辩论,加深对“走进法治天地”单元知识的透彻认知,进一步提升其法治观念,进而增强其法治素养。
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全新育人背景下,教师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可通过教学实践中设计生活化问题、创设生活化场景以及开展生活化实践等模式的应用探索,以及教学实践体验,大大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与道德法制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重任的时代新人,完成人生“拔节孕穗期”成长,扣好人生每一粒扣子。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并取得理想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木香.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2):215-217.
[2]刘岩峰.浅谈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5):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