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理想空间环境的建筑学专教空间改造策略

名城绘

摘要: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室为例,基于理想空间环境打造的原则,浅谈建筑学专教的改造策略,望为国内高校专教改造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教室;改造

一、引言

建筑学专业教室作为师生进行建筑学教学和进修的主要场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南科大建筑学创办于1996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专业教室尚不能满足新时代下建筑学教学与学习的需求,急需进一步改造。

二、理想空间环境

2.1空间功能尺度环境

2.1.1 标准型

标准型专业教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专业教室空间形式。其面积一般在60-110㎡左右,可以容纳约20-30人使用,为保证学生活动使用空间,教室的人均使用面积不能低于3平米/人。在不大的空间内,布置学习工作空间、储纳空间、评展空间与教学空间,有利于学习氛围的形成,人员的管理和室内的再布置。

2.1.2 扩大型

扩大型专业教室是目前逐渐流行的一种专教形式,这类专教可分为以下两类。

水平扩大型专业教室相较于标准型专业教室,在水平方向上扩大了专业教室空间。其内部走道、讲台等公共使用空间使用效率较高,其理想的人均使用面积可稍微降低,一般为3平米/人左右或略低。这样的教室使用人数较多,私密性欠缺,不便于管理与再布置,但对于使用者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很好条件。

垂直扩大类型专业教室在垂直方向上的进行空间处理。它实现了空间的多样性,能同时产生开敞型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并为使用者争取到更大的人均使用面积。垂直扩大类专业教室是新建类建筑学专教应考虑的方向,但其对于层高的要求较高,对于某些达不到要求的改建类专教来说,不具备可实施性。

2.2 空间美学环境

2.2.1 人文环境

建筑学专业教室所处的基址具备应有的人文环境。在空间美学环境的打造中,整体氛围,应考虑所处人文环境。使得专业教室内部装饰的整体风格获得统一,让使用者身处其中感受到人文底蕴。

2.2.2 专业个性

空间美学环境的打造应体现建筑学专业的专业个性。作为建筑学专业教室,要求空间环境的打造渲染出浓厚的建筑学专业氛围,创造出专业个性。使得环境给使用者带来逆向影响,从而调动使用者进行专业活动的情绪与精力。

2.2.3标识性

专业教室各节点应具备标识性。专业教室层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各个功能空间组合而成,又呈现出统一的一派气氛。其空间环境的打造应在整体和个体角度创造空间的高潮,去体现空间的标识性。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能对整体或个体的空间产生概括性的画面感和标志性的空间感受。

三、西南科大建筑学专教

3.1 现状分析

3.1.1 空间功能与尺度欠缺

第一,专教层缺乏公共活动空间、模型制作与储藏空间等,空间形式不够丰富。第二,专教类型的凌乱,目前的专业教室层只是图1:专业教室现状平面图

大小、各专业专业教室的堆积,采用内廊式布局,串连着十间小空间专教和两间扩大型专教,十间建筑学专教夹带着两间城乡规划专业教室,显得紧凑却杂乱且不利于规划专业专业内部的交流与沟通。第三,针对专业教室内部来说,教室面积仅仅70㎡左右,部分班级人数却达到了33人甚至更多,因而教室内部也缺乏足够的空间,满足不了人均3㎡的使用需求。

3.1.2 空间美学环境欠缺

专业教室内部陈设与装饰缺乏设计,许多设施多是分批次安装,缺乏美学环境。此外,入口和公共空间装饰也显得单一和老旧,未进行美学设计,便谈不上代表建筑学的个性与标识性了。

3.2 针对性改造策略

3.2.1 空间功能与尺度的改造

第一,丰富专业教室层功能空间,满足建筑学学生的更多专业需求。改造后的专业教室层,将原有标准型的专业教室保留,将原有扩大型的专业教室划分为其他功能空间。其中,靠北一侧的扩大型教室用作美术教室,这能使得低年级整个年级的美术课程有了更为合适的绘画训练场所;靠南一侧的扩大型房间采用装饰隔墙不完全隔离,分别用作专业展览室和模型室,对各年级开放,加强学生互动。新增教室其内部陈设可改变布置,快速用作其他功能。

第二,增大教室内部人均使用面积。标准型专教面积有约70㎡,有的教室实际使用人数为30人左右,无法达到足够的人均使用面积。改造后的专业教室缩减使用人数,标准型专教使用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人均使用面积在3.5㎡/人。

第三,增大工作平台和储纳、展览空间。改造后的专业教室更新了更大尺寸的专业课桌,确保个人拥有更大工作使用空间。同时,教室充分利用侧墙、后墙甚至外窗设置更多储纳与展示空间,走廊两侧也充分用作展览空间,与专门设置的模型室、展览室共同形成更大储纳和展示空间。

3.2.2 空间美学效果的改造

第一,古朴典雅与现代简约的结合。专业教室所在区域和教学楼是具有一定历史的老建筑,具备时间沉淀的韵味,而新时代的建筑学专业教室也应具备焕发使用者朝气的现代、简约的时代个性。改造后的专业教室整体风格围绕上述原则,墙体适当采用白砖肌理,打造出古朴韵味,同时,主要审美墙面采用简单明快、肌理感十分强烈的现代装饰墙,两者结合创造出独有氛围。

图3:专业教室改造后效果图 图4:楼层入口处标识性体现

第二,建筑学专业分氛围的渲染。改造后的专业教室打造了更多展览空间,在美学感受方面,这部分空间对于营造专业氛围具备重要的作用,如走道展览两侧展览墙、专用展览室、模型室与美术室陈列柜、专业教室内部的卷轴式展帘。

第三,节点的突出与标识性。一方面,突出整体的重要节点,如入口处墙面的重点装饰,带给空间内人群强烈的标识性。另一方面,突出各单个空间内的重要节点,如普通专业教室的前部墙面的重点装饰,展览室、模型室分割隔墙的重点装饰等。

四、结束语

专业教室空间打造的优劣,影响着空间内使用者的使用效率和高校的办学效率。理想的专业教室应具备良好的功能尺度环境和美学环境,在所在人群基本使用需求的情况之上,增加使用者的生理舒适性和心理舒适性,并满足其审美需要。

参考文献:

[1]毕冰实,焦旸.高校建筑馆专业教室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2(07):115-116.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