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教育资源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认为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能实现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提出数字教育资源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巧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备课;活用数字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妙用数字教育资源,加深学生理解;善用数字教育资源,增添课堂教学乐趣。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数字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50102049(2023)07EM-0118-03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双减”政策的落地,许多课任教师纷纷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高效教学。在利用数字教育平台进行教学逐渐常态化的前提下,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数字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深究。本文以数字教育资源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提出普适性较强的应用策略,旨在为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正确认识将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于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数字教育资源的产生,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方便了任课教师备课、上课,还可以将关键知识点以多媒体的形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学层面
信息技术资源进入课堂,是学校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具体体现,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实现高效课堂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数字资源的突出特点主要是图、文、声、画并茂,它把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丰富有趣,能迅速将学生带入一个更为轻松、愉快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数字化教学资源能让许多“静”的事物“动”起来,能将核心知识点以及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以动画演示的直观方式呈现出来,使抽象知识变得可视化。
(二)学生层面
中年级小学生阳光自信、活泼好学,他们的逻辑思维从直观逻辑向形象思维方向,甚至是抽象思维方向过渡。但中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相对发散,课堂上常常受外界因素干扰。因此,合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激发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十分必要。
数字化教学资源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现实生活,让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让教学变得更加便利化,让每个学生真正在轻松、愉悦和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实现玩中学、学中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数字资源教学平台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帮助其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还能让学生以自信、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数学学习。同时,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有条不紊、完整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二、数字教育资源在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巧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备课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充分备课。认真备课不仅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提升业务能力、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特色的重要抓手。以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如何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公式的推导。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八桂教学通”整合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资源,并进行备课:将小正方形进行动态拼接和叠加,把“面积”和“乘法的意义”这两个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变难为易,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背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也就轻而易举了。借助信息技术,巧用数字教育资源,既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活用数字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在大多数人眼里,数学是一门单调、枯燥、乏味的学科,具有严谨的特点。数学课堂既不像如诗如画的语文课堂,也不像风趣幽默的英语课堂,更不像五彩斑斓的美术课堂,如何在数学课堂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数字资源平台,把一些与生活相关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图片、故事、动画、音乐、游戏等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将“老师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教师借助数字教育平台,用对话进行导入,开门见山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你们喜欢探险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我们从来没有去过但很有趣的地方玩,好吗?”孩子探索新知的欲望瞬间被激发出来。接着,教师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一位深受孩子喜爱的动漫人物闪亮登场。“柯南!”孩子们激动地大声叫了出来。屏幕里的柯南微笑着向大家挥挥手:“Hello!6班的孩子们,你们好!我就是你们的神秘嘉宾。今天我们一起去冒险岛探秘好吗?”随后,教师设计在探险路上分小笼包的情景,让学生到屏幕前分一分。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中,巧妙地插入公平的概念,引出分数学习中“平均分”这一关键知识点,学生兴趣高涨,对新知识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三)妙用数字教育资源,加深学生理解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里,既要突破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完成各项教学设计,又要做到让所有学生准确、牢固、全面地掌握知识?笔者认为,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是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最佳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妙用数字教育资源。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创设“火箭发射”的有趣情境,让学生意识到“秒”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一边感受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一边感受时间的概念,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而部分学生对“秒”的认识较为含糊,教师也可以在教具展示时,直接利用“八桂教学通”里的学科工具,启动动态钟面,让学生观察总结钟面上秒针的变化。通过对秒针移动轨迹进行三维立体动态投影与演示,学生比较清晰、形象、准确和直观地看到秒针真实的变化过程和运动轨迹。学生主动归纳“秒”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从而发现和总结秒针的特征:“在钟面上,秒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秒。”教师利用学科工具进行数学教学,把重难点知识形象地呈现出来,省事、省时又便捷,这样学生有了更多用于思考、理解和记忆知识的时间,弥补了传统教学无法灵活展示知识点的弊端,达到了数字化教育应该达到的高度。
(四)善用数字教育资源,增添课堂教学乐趣
人们常常把传统教学与“一言堂”画上等号,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听和记,教师讲解得再生动,教具做得再精巧美观,也难以调动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认为,在传统的教学中善用数字教育资源,能增添课堂教学的乐趣,让传统教学“旧貌换新颜”。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笔者认为,借助多媒体资源直观演示操作,可以达到简单且实用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三年级关于图形运动的“平移”这一课教学中,学生很容易理解平移这一现象,但在具体画图操作时,学生的答案往往五花八门,究其原因,关键还是对平移的概念理解得不透彻。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混淆了整个图形和图形中的某个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以多媒体演示代替动手操作,借助课件中的格子平面图,直接投屏讲解,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把重点知识一一呈现。首先,教师找出图形的顶点,让其以动态闪烁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其次,通过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画出按照某个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点的运动轨迹;最后,用不同颜色的点表示运动后的点。以此类推,学生画出剩下平移后图形的顶点,然后将位于顶点的几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借助海量数字资源和直观真实的多媒体教学操作及演示,教师充分、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全面参与学习,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多媒体丰富的学习感知,让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新知。适时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让他们从学习中体会数学学习的无穷趣味。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小学数学一线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跟上新时代数字化教育的发展步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有效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调动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做到眼中有光、心里有数;要合理借助数字教育资源,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洗礼;要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引导和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自觉发挥主体作用,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尝试、体验、探究、发现和收获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合理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合,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会得到良好培育。
【参考文献】
[1]袁嘉琦.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解析[J].求知导刊,2020(20).
[2]龚德荣.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0(11).
【作者简介】林燕燕(1989— ),女,广西合浦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杨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