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会计基础与实务》教学效果调查及改革策略

教师纵横
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4dd0/4dd0202205/4dd020220508-2-l.jpg">

【摘 要】本文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调查分析高职《会计基础与实务》教学效果,论述高职《会计基础与实务》课堂教学改革对策,提出引课入岗、引入PTCA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评价机制等做法,以提升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 《会计基础与实务》  高职 教学效果 调查分析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50102049(2022)05EM-0025-04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国家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助推人人学技能,培养人人有技能。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一线岗位上,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会计基础与实务》是高职会计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也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会计专业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学效果是掌握技能的保证,开展教学效果调查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前提,是助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

一、高职《会计基础与实务》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参与本次教学效果调查的是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150多名会计专业学生。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当面座谈为辅。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45份,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达96.5%。问卷调查可信度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调查对象的来源和学习能力分析

1.参与调查的生源情况

按生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招生入校的学生;第二类是中职毕业生单招的学生,又分为专业对口单招和非对口单招的学生;第三类是社会生进入学院再学习的学生,包括退伍军人、社会有志青年等。

2.调查对象的学习能力分析

调查对象学习能力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通过普通招生的学生,分数相对高,学习能力较强,接受能力比较快;第二类,中职对口单招的学生,他们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提升自我,很容易融入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三类,非对口单招和融入社会后又回归学院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适应能力差。

(二)《会计基础与实务》教学效果分析

《会计基础与实务》教学效果的调查主要从教学情况、学习效果和希望改进三个层面进行。

1.教学情况调查

(1)教学层面的优点。学生比较愿意接受任课教师的项目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喜欢教师把生活案例引入教学。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不足,实操练习指点到位,能够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专注教学,认真对待每名学生,重难点讲解清晰易懂。

(2)教学层面存在的缺点。教学中互动比较少,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课堂活跃度不高,学生展示机会少,教学模式缺乏创新;课堂上较少留时间给学生动手练习、讨论、交流,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制订没有完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学习效果调查

(1)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60%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本书的基本知识;50%的学生在教师带动下能够完成基本技能的操作。

(2)学习效果不佳表现方面。38%的学生会计分录编写不熟练;40%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和重难点理解不到位;35%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会计技能的实操练习。

3.教与学希望改进方面的调查

(1)“教”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一,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一言堂”授课方式;第二,转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加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突出重难点教学内容;第四,上课方式应多样化,避免枯燥无味。

(2)“学”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一,课前预习,课中集中精力听课,课后及时复习,找出不足并主动请教老师或与同学交流;第二,课堂上不玩手机,也不窃窃私语;第三,主动学习,多思考、多练习;第四,加强动手实操训练,巩固学过的知识点。

4.对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一是采用项目教学法或分层教学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存在不足;二是单纯讲解的传统教学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听不明白并失去学习兴趣,希望教师采用灵活多样、创新的教学模式;三是希望增加师生互动,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四是希望教师改进传统的考核机制,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考核。

二、高职《会计基础与实务》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教法和学法,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想课堂,让教师从“满堂灌”到“重引导”,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针对教学效果调查总结出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高职《会计基础与实务》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引课入岗

引课入岗就是把课堂移植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库房、社区、超市、码头等生产生活第一线,谋求课堂教学现场化,实现职教课堂教学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目标。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效果。因此,第一节专业课把学生带到广西贵港市金账本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基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学习“会计岗位认知”的内容,目睹课本中“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档案管理”等内容在岗位上的真实展现,引导学生学习《会计准则》及《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内容;广西贵港市金账本有限公司从事出纳、税务申报、成本计算、主管会计等岗位的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向学生介绍会计岗位的内容和业务处理流程,使学生明白“会计”是一项管理单位主体经济活动事项的工作,是“专业的人”(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做“专业的事情”(会计工作专门处理方法)。

课上交流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现场学习的收获。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上零距离接触会计岗位的内容,真正理解“会计是什么”“会计做什么”“如何做会计”,从而增强对会计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引入PTCA教学模式

所谓PTCA(Project-Training-Competition-Assignment)教学模式(见表1),P(Project)代表项目驱动,T(Training)代表岗前培训,C(Competition)代表技能比武,A(Assignment)代表任务巩固。在教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及时引导—综合技能训练”为主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通过PTCA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四个合一”,即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实训场所和工作场所合一,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以《编制原始凭证》教学为例。首先,课前安排学生收集开学以来包括军训购买物品的发票,让学生初步认识“原始凭证”。课间,教师结合书本知识,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原始单据、原始凭证记载的内容和原始凭证的审核等基本知识。接着,结合教师的讲解,分组设岗分项目安排学生辨别收集的原始凭证,指出原始凭证上需要填写的内容,交给负责审核的学生进行审核。之后,展开讨论,探讨原始凭证不能入账的原因、原始凭证填写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点评: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对它的审核主要从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并强调本章重难点是原始凭证的填写及审核,播放工作中填写常出现错误的原始凭证视频进行强化理解。最后转化学习场景到工作场景中,采用课堂大比武的方式,分组、分项目完成七种常见原始凭证编写与审核的练习。对编写快、正确率高的组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加分,对基础差的学生采用“手把手”或“一对一”的现场指导。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学生掌握原始凭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用PPT展示他们填写的原始凭证,把填写中出错的内容用红色标注,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错误的原因,分析并改正,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和强化基本技能的目的。凭证的编写是学生的弱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再次采用分组赛的方式强化训练,每组每周完成30道会计凭证编写任务题,先完成且正确率高的小组为获胜组,给予加分奖励,使学生在动手又动脑、团结合作氛围中熟练掌握本课内容。

(三)创新教学手段

常规的教学手段是板书和PPT。但是,在常规手段中,仍要创新。

1.常规的板书教学,其优点是它的过程及保留性。做好板书设计是学生记录笔记的关键,因此其创新体现在板书设计要突出层次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把专业知识重难点用思维导图或对比归纳的方式书写在黑板上,达到思路清晰、一看就懂的效果。

2.常规PPT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形象化的演示,促进学生对复杂现象及变化过程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结合本课程以实际工作情境为主的特点,在PPT制作中,创新地将真实的工作情境和工作岗位形象地呈现,将岗位中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等内容呈现给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师生利用“学习通”进行“一对一”的解惑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促进理论知识、工作情境、技能演练相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不掉队、不留知识死角的教学目标。

(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目标更多地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培养,教学考核自然不能停留在知识层次,而要对学生能力和思维培养的效果进行考核,目前教学考核创新所呈现的问题较为突出,例如:定量考核的要求简单粗暴,采用“一刀切”方式;定性考核的随意性、主观性较强,科学性、规范性不够。因此,教学评价创新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见表2)。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习档案反馈的信息找出改进办法。

2.建立学习交流群。学习交流群用于学生学习交流,例如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拍照发到学习交流群中,其他学生对该作业进行点评,对给出有价值的点评(找出错误、帮助改正或提供其他解决思路等)的学生,在其平时成绩中给予加1—3分;对不按时上传作业或不积极参与点评的学生,给予1—2分的扣分处罚;对觉得作业有难度、作业易错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指点。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相互督促、按时高效地完成作业。

3.给予“学生当老师”的机会。每次模拟测试后,教师请全体学生参与试卷批改,让学生体会当老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通过批改试卷,学生会自觉找出自己学习上的差距,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整理实践资料,分组评价打分。学习“会计职业道德”后,要求学生收集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分组讨论并吸取教训,警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违规;学习编制会计报表后,再让学生分组完成“原始凭证的收集—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实践任务,各小组对任务进行评比,对完成较好的小组给予加分,反之,对完成不好的小组要求其限期改正。该评价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协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素质,提高学生参与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后,采用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来自学生学习档案、学习交流群中的表现、试卷批改和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平时成绩占总分的60%、考试成绩占总分的40%,全方位、全过程、科学规范地评价教学效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综上所述,通过引课入岗、引入PTCA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评价机制等对高职《会计基础与实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实训场所和工作场所合一的“四合一”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从而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雄寅,周跃良,李俊峰,黄颖.技能型社会背景下1+X书证融通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

[2]王丽新,李玉龙,刘曲.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

[3]熊庆旭.教学创新的基础、特点和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8).

【作者简介】王华(1976— ),女,汉族,高级经济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田小华(1974— ),男,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责编 罗汝君)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