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路径思考
【摘 要】本文基于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重要意义,从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等方面提出创新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四位一体实施路径,旨在帮助青年大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双提升。
【关键词】国家认同 协同模式 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102049(2022)09EM-0003-03
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意识和行为倾向,是每个公民在自己国家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理想信念、政治制度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荣誉感以及为之效忠和奉献的认同感。2019年,我国发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灾难面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也有面对灾难各民族同胞勠力同心、团结互助的强大精神,这些精神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女对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是培育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四有”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培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高度关联,两者同向同行,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国家认同培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和底线,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国家认同培育所涵盖的重点内容,例如,国家历史认同、国家文化认同、民族团结认同、公民核心价值观认同、政治认同等,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要着力点。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培育,可以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切实贯彻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祖国的深切认可与接纳,是对国家深沉的归属感,同时也是国家对公民个人素养培育的一种期许。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培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贡献国家、奉献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家认同是最基本的一种公民素养,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成为国家发展的接班人,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更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思想品质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培育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全球各个国家迎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各种外来文化的长驱直入,使我国的国家认同培育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观念也会产生诸多影响。大学生如果对自己的国家缺少认同,那么其道德品质是存在缺陷的,最终也无法实现全面成长成才。我国大学生只有具备高度的国家认同,认同了自己的国家,才会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奋发图强、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不懈努力。
(三)提升民族凝聚力,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国家经济、科学技术等硬实力方面的复兴,更是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等软实力的全面复兴。国家认同是我国多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石,只有不断增强每个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接棒人,大学生是社会力量中最有朝气的一股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反映了国家发展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向心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断增强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团结向心力作为保障,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接班人,肩负国家和民族的重托,只有对大学生加强国家认同培育,不断提升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坚定其爱国主义情怀,使青年大学生怀抱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具备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拥有胸怀国家、追逐梦想的勇气魄力,才能积极推进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而凝心聚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创新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四位一体实施路径
对大学生开展国家认同培育,不仅是高校的教学工作要求,而且是整个国家、社会的期待,国家认同培育是系统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政府、社会、高校和青年大学生是国家认同培育过程中四个主要的培育主体,这四个主体在培育过程中虽然职责不同,却缺一不可。政府是对大学生开展国家认同培育的主要引导者,为国家认同培育创设必需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也是国家认同培养的思想引领;社会是搭建平台,强化实践养成的重要保障;高校是国家认同培育的主阵地,在国家认同培育过程中直接面对和作用于学生群体;大学生既是开展国家认同培育的主要对象,也是国家认同培育工作的积极参与者,是将外在的国家认同培育内化、升华为国家认同感的主要执行者。因此,笔者结合新时代国家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殷切期望,探索以政府为基础、社会为主体、高校为重点、学生为关键的新时代国家认同培育的“政府—社会—高校—学生”四位一体的协同培育模式。
(一)政府方面
国家认同体现的是政府满足公民利益诉求与公民对政府支持信任的一种相互关系。对大学生开展国家认同培育需要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作为支撑,政府应紧密围绕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政府的执行力,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公平、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只有不断满足人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人民才会切实产生对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在开展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时,只有通过高效廉洁的政府职能体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伟大成就,才能不断夯实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现实基础。政府发挥其经济职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升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政府发挥其政治职能,不断加强国防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各项应急预防和防灾减灾工作;政府聚焦民生需求,不断推进优化教育、医疗、民生、养老等制度,让公民充分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法治建设,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诸如此类,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国家的富强对公民个人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社会方面
社会是大学生走出学校、参与实践的场所,亦承担着大学生认同培育的主要任务,要为开展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社会应发挥宣传与舆论工作主渠道的优势,借助广泛的传播媒介,形式多样地传播社会各种正能量事件,积极宣传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引导社会舆论的主流声音,这些对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可能对国家的发展历史、现状成就等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对大学生开展国家认同培育时需要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引导。全社会应大力加强对国家各项发展成就的宣传,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发展所获辉煌成就的荣誉感、对自己国家文化深厚积淀的自豪感,进而增进国家的认同感。还可以积极发挥各类图书馆、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教育场馆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参观各类展馆深刻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革命历程等,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使全社会都形成浓厚的爱国氛围,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同时,在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还要依托各类广播、电视、报纸、自媒体等各类主流媒体,加强对网络短视频、自媒体平台的引导与监管,积极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
(三)高校方面
高校作为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主阵地,更应积极发挥教育的优势,尤其要重视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认同培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创新,将国家认同培育切实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明确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结合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特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国家认同培育的实效性;在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力度;要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管理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将国家认同培育与各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融入国家认同培育的元素,不断推进国家认同培育途径的创新;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将国家认同培育的主线、主题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校园活动结合起来。在组织开展校园活动的同时系统挖掘有利于激发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具体的校园活动中,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活动,可以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由此萌发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国家认同感。高校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纳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宣传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团结一心、听党指挥、迎难而上的先进事迹,向全世界展示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与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精神、自觉增强家国情怀。
(四)学生方面
在国家认同培育过程中,大学生既是国家认同培育的受众,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会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虽然是学习文化知识,但是在完成各类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大学生还应该自觉加强品德修养,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增强明辨是非、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心怀国家,将个人成才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积极主动去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国家各发展阶段的成就,增强对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的认同,自觉树立使命感与责任担当意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开阔视野、提升格局,关注国家时事动态,关心国家命运,与国家同心同向、同力同行,在学习和思考中不断增强国家认同。大学生要深刻意识国家是个人发展的最坚实基础,只有不断增强国家认同感,积极将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与祖国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创造无悔青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胸怀鸿鹄志,敢于担当,用实际行动谱写青春故事,充分展现我国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总之,国家认同培育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浩大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教育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各界进行多渠道的协同发力。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培育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积极配合,要充分挖掘、利用国家认同培育的各种教育资源,构建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四位一体模式,创新国家认同培育的新途径,切实将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培育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为国家发展而不懈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帮助大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双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大批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汤诗华.大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协同模式与多重路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4).
[2]胡鑫.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J].品味经典,2021(2).
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2021年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项目“西南跨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桂宣字〔2021〕2号);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四维评价’策略的探索与研究”(GXGZJG2019B065);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医科类大学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2021KY0074);2021年度广西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2021B23)。
【作者简介】梁剑(1981—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