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职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 要】本文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分析“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设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题阅读群,指出基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群文”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主题 阅读群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50102049(2022)12EM-0069-03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应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新课标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方面的文化内容,强调突出“文化自信”教学。同时,语文新课标也提倡中职语文教育要立足职业教育特色,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参与,坚持“以文本育学生”“以德育塑行为”,注重实现语文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引领的深度融合,把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深入贯穿到语文教学全过程。
一、“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近年来,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教学中兴起了一种新型的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即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阅读延伸与拓展。群文阅读既可以按照作者群分类阅读,延伸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按照文本主题群分类阅读,衍射到阅读主题相关的各类文本,还可以按照文本体裁群分类阅读,鉴赏同体裁的文本作品。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教材编制的目录单元为单位,按照教材目录逐一开展教学的模式,比较重视文本知识的讲授,但是,按照目录开展教学,教材单元安排的课文之间关联不大。然而,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同的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恰恰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创新阅读方法,引入速读、联读、整读、赏读、荐读等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让学生在正确的阅读操作中形成良好的群文阅读认知。
根据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阅读素养,中职语文教师启用群文阅读指导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不断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与广度,多层次补充学生的知识领域,注重价值引领,使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让学生受益匪浅。
二、设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题阅读群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群文”阅读为方向,以思政教育为目标,以同主题类型文本鉴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为主线,将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共12个单元进行整合设计为群文阅读教学内容,整合设计为10个群文阅读教学专题(见表1),重构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并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篇目,丰富完善语文课程体系。群文阅读注重塑造中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用优秀作品滋润学生心灵、指引学生思想,从而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升华。
(一)弘扬美德,定位教学主题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面向人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学育智、塑德、臻美等作用。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性,本主题巧妙融入立德、育美、仁爱、重亲情等思政元素,最终定位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题阅读群,通过阅读优秀文本作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立德、育美、仁爱的生活,涵养学生心性,启迪智慧人生,学以致用,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形成向上向善的生长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二)重组内容,形成阅读群体
依据教育部最新的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结合现有教材的课文篇目,以阅读主题组织课程学习内容和阅读方向,重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体系。关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题阅读群,笔者精选了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关于美德教育、仁爱之心、重亲情、爱老敬老的学习篇目。
在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老舍回忆母亲的散文《我的母亲》,感知老舍母亲的坚强、善良、宽容、勤俭持家、乐于助人、待人热情的品性;学习莫言回忆一段心酸往事的《卖白菜》,体会母亲人穷不能气短的精神;学习覃旭的小小说《香炉》,思考爱老敬老问题。课后,教师提供课外作品阅读目录,让学生学习王蒙的议论性散文《善良》、朱自清亲情散文《背影》、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还有语文新课标推荐阅读篇目《项脊轩志》《我的叔叔于勒》等等。
通过“课中学习+课外阅读”,系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学,纵横思考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新形式,探索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文学作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弘扬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立德修业、臻于至善。
(三)文本贯通,优化教学策略
中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学习是以生为本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习行动为导向,组合多个学习阅读篇目,创设多个文本学习情境,依托学校智慧教室、图书馆等教学环境,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学习强国”平台、喜马拉雅、希沃助手等信息化手段,建立唤醒学生智慧、塑造高尚人格、弘扬传统美德的阅读教学文化,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主线、文本融会贯通的课堂教学体系,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启思阅读,课中品味鉴赏,课后拓展阅读。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品读鉴赏课外篇目。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教学管理,适时记录学习数据,依据平台记录,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指导,实现语文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引领的深度融合。
三、基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群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凸显课程思政效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为载体,深入挖掘作品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设计基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题阅读群,优化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供给,是语文学科落实重亲情、讲仁爱、爱老敬老等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教学途径;以“传统美德”为情感主线路,通过课前启思阅读,课中品味鉴赏,课后拓展阅读,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进而躬德笃学,立德修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力凸显了课程思政效果。
(二)夯实学科核心素养
在落实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题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主题,巧妙选择阅读篇目,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重亲情、讲仁爱、爱老敬老的良好品德,激发学生良好品德的正向情感,还要注重训练学生语用能力,学生通过斟文酌章积累好词好句,积攒语言表达经验。通过群文阅读,品鉴不同文本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和篇章结构,感悟作品情深,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情感,逐步掌握并提升文本阅读的主动性,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博大精深,品德、能力、素养交融渗透、螺旋发展,深度夯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打造语文阅读体系
针对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师生互动隔阂、知识缺乏系统性等局限,应推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不断革新,加快推进群文阅读教学,不断增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抓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这一核心要素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科学定位教学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感悟能力,优化语文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深挖语文教材的道德要素,注重与专业的深度融合,打造语文与专业交融的一体化阅读体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中开展群文阅读,优化学生的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文本阅读素材,打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助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深入浸透。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用优秀作品滋润学生心灵,注重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升华,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努力培养出品德良好、爱国自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雪艳.浅析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2022(6).
[2]苗玥婷.语文群文阅读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2(12).
[3]宋静通.群文阅读在促进语文深度学习中的有效运用[J].语文教学之友,2022(1).
【作者简介】郑夏燕(1991— ),女,广西玉林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改革。
(责编 黄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