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所选课文单元主题为“多彩童年”,展现童年的美好与纯真。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本课由三首儿童诗组成,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乡村儿童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三个生活场景。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充分展现童年生活的多彩有趣。诗中每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幅童真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学会运用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难懂词句,但本课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重组语言,有逻辑地描述画面,这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存在一定挑战。教学需注意引导学生调用已学方法理解难懂句子,反复朗诵感悟诗歌主题,为描述表达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1. 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5个字。
2. 学会运用“地点+事件”的方式概括诗歌描绘的场景。
3. 学习《溪边》,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能说出诗中画面。
4. 能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溪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 第一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简明概括诗歌场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中难懂的句子。
六、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读不懂的诗句下写疑问批注。
2. 融合利用“广州共享课堂”与“粤教翔云”数字教材设置好授课内容。
七、教学过程
板块一:诗歌导入,解题激趣
(一)儿歌激趣,感受童年欢乐
1. 播放歌曲《童年》,出示单元导语。
师:这首歌曲认识吗?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说起童年的乐事,你们想到哪些经历?
2. 指名分享童年乐事。
(二)古诗引题,识记生字“墨”
1. 出示有关童年的古诗句(胡令能《小儿垂钓》、高鼎《村居》),引读课题。
师:我们再学一首有关童年的现代诗,跟随诗人张继楼先生欣赏他在诗歌中描绘的一幅特别的画。
2. 出示“水墨画”“墨”相关知识。字义识记“墨”。
师:“上黑下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墨”。
【设计意图】以儿歌激趣,引导学生关注单元主题,分享童年乐事,产生共鸣,快速把握单元主题内容,为新课学习做铺垫;以古诗引题,通过水墨画和作画原料的介绍,随题识记“墨”。
板块二:预习检测,识记生字
1. 进行游戏,检测课前自主识字情况。
2. 整体再读本文生字词。
【媒体使用】利用数字教材中生字条识字资源进行生字检测。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检测学生课前自主识字效果,在反复游戏中巩固识字。
板块三:初读课文,概括场景
1. 播放课文朗读视频,整体跟读,说场景。
师:把词语送回文中,跟着视频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三首诗写了哪些场景?
2. 引共享课堂《溪边》场景概括的教学片断,总结方法。
师:通过圈画熟悉的词语,用“地方+事情”的方法可以简练地概括诗歌场景。试用同样的方法,把剩余两诗场景概括得更简练。
3. 活用方法,再默读课文,圈画熟悉词语二次概括场景。(板书: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媒体使用】播放数字教材配套的朗读视频。截取广州共享课堂场景概括教学片段,渗透学法。
【设计意图】借助数字教材声画俱佳的朗读视频资源,营造“诗意”,渲染童年欢乐氛围;调用共享课堂资源,有针对性地渗透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掌握场景概括的方法,通过概括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板块四:研学交流,感悟童趣
(一)梳理问题,回顾学法
回顾难懂词句的理解方法。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过用哪些方法来理解难懂的词句?(板书: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
(二)围绕问题,合作学习
展示预习批注,梳理难懂诗句。
师:梳理批注后,《溪边》中两句诗最多同学读不懂(课件出示):
(1)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对应问题:人影为什么会给溪水染绿了?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对应问题:人影也会碎吗?是什么打碎了人影?
【媒体使用】在数字教材作业空间查看学生课前批注图片,提取研学问题。
【设计意图】上述环节通过整理提取学生课前预习疑难,引导回忆学法,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三)展示学习,后教释疑
1. 小组研学,交流想法,合作探究,汇报成果。学生汇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预设答案要点:利用联系上文、结合生活等理解此句溪水与倒映其中的人影看着皆是绿色,像是溪水把人影染绿似的。
2. 教师后教释疑,拓展学习内容。
(1)后教补充一:拓展想象
师:平静的溪水还会悄悄地把什么给染绿了呢?小组交流,想象填空,补充填空,完成小诗。(课件出示)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_______给溪水染绿了,_______给溪水染绿了,连_______也给溪水染绿了。
一切都变成了绿色,溪面成了绿的世界!
【媒体使用】数字教材备课中心使用“讨论板”功能,现场展示学生填空成果。
(2)后教补充二:指导朗读(指导读出宁静闲适之感)
(3)后教补充三:随文学写“染”(通过字义观察书写结构)
【媒体使用】使用数字教材生字范写视频,提示“染”的写法。
3. 继续汇报——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预设答案要点:利用联系上文、展开想象等,理解此句为鱼儿上钩,打破原来平静的水面,水波乍现如同镜面破碎一般,人影也随之被打破。
4. 后教释疑,指导朗读。
后教补充:引导学生知道“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与“人影碎了”有极大关系,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读出鱼跃人欢之感。
5. 师生朗诵全诗。
【媒体使用】创改数字教材朗诵视频资源,制作含字幕带背景音乐但无范读的视频供学生诵读。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研学的优势,在互学研讨中交流想法,探讨出多种方法理解难句。教师在学生展示后施行后教释疑、后教补充策略,既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也凸显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补充内容为学生研学中不涉及的朗读、写字、想象的训练指导,把语文要素训练贯穿于课堂之中。
板块五:再说画面,背诵小诗
1. 学生借助“垂柳、溪水、人影”等关键词再说诗歌画面,想象画面,背诵全诗。
2. 德育渗透,小结评价。
师:溪边垂钓,鱼跃人欢。美丽的自然赠予我们童年的快乐,希望同学们也能爱护自然,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3. 布置作业:
必做:背诵《溪边》,写好本诗中“墨”等剩余4字。
选做:尝试运用课上所学方法,再读预习中难理解的句子,说说《江上》《林中》中看到的画面。
【设计意图】再说画面,深化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真正落实理解难懂句子的学习目标,为实现从读到背的顺利过渡奠定基础。凸显语文课程人文性,立足核心素养,渗透德育,坚持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课后作业设计尊重学生层级发展需求,设必做作业巩固基础,设选做作业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学以致用。
八、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垂钓 联系上下文
江上戏水 联系生活
林中采蘑菇 展开想象
……
九、课后反思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理念,针对“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育学方式的变革”的教学建议,笔者活用广州共享课堂资源及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以信息技术赋能语文课堂。本课亮点在于融合两类平台资源,在课前摸查学习盲点,科学研判定位教学难点;在课中构建“双师课堂”,创设具体情境,达成教学目标;落实学习过程性评价,营造融乐研学氛围。教学以广州共享课堂作为教学思路与内容资源筹备的重要途径,以数字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在互补融合中促进“研、学、教”互为一体,让学生更易学、乐学、创学,为“双减”下的语文课堂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