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开展小学生态环保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德育实践活动

教学研究与管理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一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一小学被评为广州市绿色学校,学校一直有着开展生态环保科普教育活动的优良传统。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综合实践科组长为副组长,以综合实践、科学任课教师为辅导员的生态环保科普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使生态环保教育活动在我校得以持久性地开展。近年来学校坚持每年四月至五月开展“培根生态环保”系列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在快乐中增长见识,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德育实践活动

一、实施背景

2018年以来,人和镇第一小学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环保教育,把生态环保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虽然进行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但是学生在践行中不够落实,特别是各类垃圾没有分类投放、厨余垃圾处理不当等。为教育学生从小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养成环保习惯,坚持开展持续两个月的“培根生态环保”系列活动,倡导的是“环保、可持续”的理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校以“生态育德”为理念,以“生态”农场为实践基地,以综合实践课堂、生态环保小社团活动和“培根生态环保”系列活动为主渠道,采取课程化和活动化相结合,将生态环保教育与德育和科技教育高度融合,全校广泛开展生态保护教育,积极引导,让他们从小树立环保思想,重视环境保护。为落实每个学生的低环保行为,真正树立与地球母亲同呼吸,共命运的观念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化为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行为习惯,从我校实际出发,通过充分挖掘资源,把生态环保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及责任感,逐步养成低碳环保生活方式。我们还注意收集整理环境教育材料,编写环境教案,并积极利用周边环境优势(靠近流溪河),从实际入手,从小事入手,抓环境、转理念、导行为,使全校师生更加关注自然、关注环保,形成充满绿色氛围、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于2021年4月我校被认定为2020年广东省绿色学校。

二、实施过程

(一)第一阶段:项目实施准备阶段

了解国内外实践研究现状,通过网络了解了国内其他学校对生态环保教育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看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教师对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开展的态度进行了大量的访谈和调查,掌握有关的数据、文字资料等,为课题实验提供第一手材料,拟定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

1. 成立生态环保教育项目组、确定成员及分工,组织本项目组成员学习如何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科普活动的理论,使项目组成员明确本项目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2. 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进行垃圾分类、无土栽培、低碳环保等科普知识宣传。

3. 通过主题中队活动课进行生态环保科普教育,让学生通过活动初步对生态环保教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有效的开展相关的活动奠定基础。

4. 加强理论学习,明确研究目标;通过网络了解了国内其他学校对生态环保实践活动渗透德育的看法,阅读各种杂志等资料为课题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项目开展阶段

加强课题小组成员的理论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课题的研究主阵地在课堂,并延伸到社区范畴;通过利用一至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垃圾分类、“我爱小菜园”种植等综合实践活动。同时,组织一至六年级的生态环保小社团,以点带面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我爱小菜园”种植,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动手借用区域内节约资源技术,认识和感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

1. 成立“生态环保”小社团,每个年级设一个小社团。

2. 明确一至六年级各社团开展生态环保教育主题和内容,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

3. 制定人和镇第一小学第六届“培根生态环保”科技节活动方案,组织开展以生态环保教育为主题系列活动:如亲子垃圾分类调查问卷、大手牵小手垃圾分类亲子课外阅读学习活动、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垃圾分类手抄报比赛、垃圾分类绘画比赛、垃圾分类演讲比赛、“变废为宝DIY”手工制作比赛、家庭垃圾分类小能手DV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4. 各研究社团提交研究成果,包含研究日志、活动照片、教学设计和作品照片等。

(三)第三阶段:项目成果展示总结阶段

对本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把优秀作品汇集成册,作为下一阶段学生开展相关活动的相关资料,把活动开展的课例录成视频,为全面开展活动积累素材。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系统整理、展示相关研究成果。

三、实施成效

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可以和德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高尚德操,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生态环保教育与学科科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直以来,学校致力于将生态环保教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生态环保教育意识。应该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生态环保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多渠道,多种形式,寓生态环境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培养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晨会课、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课以及我们的美术、科学等课上以利用教材进行“生态环保”教育。

综合实践学科:充分利用综合实践学科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性学习。例如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方面,一至六年级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研究,一、二年级主题为“认识垃圾分类”,通过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垃圾分类并带动家人一起进行垃圾分类活动,通过教师共享资源及引导、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动手实践,将完成一项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三、四年级主题为“开展垃圾分类”,通过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小组合作完成垃圾分类调查问卷和制作简单宣传单,向社区人员宣传。五、六年级主题为“厨余垃圾再利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厨余垃圾堆肥箱的制作。2021学年第一学期周晓丽老师执教一节二年级“纸巾筒芯巧变身”和陈明娟老师执教一节三年级“巧手做书签”生态环保公开课。

科学学科:可以让学生进行植物的养殖;开展“酵素制作”和“厨余垃圾堆肥箱”科学实验或考察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节水、节电、节气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

美术学科:结合“生态环保”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又能学习环保方面的知识。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制作:用日饮料瓶、易拉罐、纸盒布等,指导学生制作布娃娃、烟灰缸、笔筒、小汽车、帆船等玩具;用旧的挂历、报纸,剪贴可制作风筝、装饰画等;用碎毛线、蛋壳,涂上色彩拼各式人物、动物等

在课程建设中强化环境教育。结合小学课程方案改革,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适当增加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2021年6月人和镇第一小学申报的《小学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在2021年12月被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立项,并积极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理论,多篇论文获得区的奖项。

(二)开展生态环保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赋予环保教育以创新的土壤,才能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才能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从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1. 举行每年一届的“培根生态环保”科技系列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每年的四月至五月,学校德育处会举办“培根生态环保”科技系列活动。生态环保科技活动是面向全校师生、家长开展系列生态环保科技活动,包括亲子垃圾分类调查问卷、大手牵小手垃圾分类亲子课外阅读学习活动、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垃圾分类手抄报比赛、垃圾分类绘画比赛、垃圾分类演讲比赛、“变废为宝DIY”手工制作比赛、家庭垃圾分类小能手DV比赛等一系列的生态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结合少先队红领巾争章活动,采用“生态环保”劳动积分制方式,通过积分评比出四月份的节约章、立德章,五月份的劳动章激发全体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利用废旧用品搞小发明、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2. 重视垃圾分类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生态环保意识

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垃圾分类常识”与“生态环保教育知识”,把垃圾分类等生态环保教育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值周评分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不乱扔果壳纸屑。各班有值日生负责本班的卫生打扫和卫生保洁,每周全校搞卫生,大扫除一次及时分类清理垃圾,垃圾分类作为文明班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设计垃圾分类标兵班评比,开展校园小卫士评选活动。把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开展检查督促相结合,做到校园净化,教室美化,厕所干净。重视垃圾分类养成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

3. 开设“生态”小农场,让学生体验生态环保劳动乐趣

我校立足乡土,充分挖掘校内和学校周边资源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生态环保劳动教育的乐趣。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体验劳动的艰辛。学校把“培根楼”楼顶的生物园进行改造,变成了“生态”小农场,成为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劳动基地,每个班级认领一块,包产到班,责任到人。“生态”农场开垦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劳动热情高涨。大家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打理自己的菜园。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酵素和厨余垃圾堆肥箱的制作,利用生态环保肥料进行“生态”小农场的种植,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生态肥料的过程中体验生态环保劳动的乐趣。

四、突破性成绩

生态环保教育是全球的主题,构建生态环保校园,提高全体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我们开展活动的出发点。由实践可知,采取课程化和活动化相结合,将生态环保教育与德育和科技教育高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且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索、参与的积极性。

(一)以点带面,影响更多人

学校坚持开展“培根生态环保”系列活动,以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为指引,将垃圾分类贯穿到教育教学,不断地渗透垃圾分类的意识,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不但改变学生一些无意识的非环保生活习惯,同时以小社团成员带动身边的同学,带动身边的亲友。进而使我校的生态环保教育状态由教师的引导转变为学生的自发行为,以一个学生影响10个身边最亲近的人来计算,我校的生态环保小社团持续坚持组织和开展活动,正面影响约为1000人/年,按这种正向传递的方式,受益的人群会越来越多。

(二)结出硕硕果实

近两年,我校师生获市、区级科技比赛多项、多篇生态环保论文获奖。如人和一小环保社团参加第36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科技实践活动竞赛项目《我们都是创文一份子——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获二等奖,辅导学生参加2021年广州市“城市小菜园”中小学生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小学组“文化创意画册”比赛获三等奖,2021年广州市低碳校园系列科技教育活动学生低碳电脑小报比赛《国庆黄金周 我的低碳行动》一等奖,2021年广州市低碳校园系列科技教育活动学生环保创意作品比赛《防水分类带雨衣方便环保袋》获三等奖,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校劳动教育优秀成果”评比活动中撰写评价总结《探索“劳动记录积分制”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为学生成长赋能》获一等奖,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校劳动教育优秀成果”评比活动《智能安全便利高空取物器》获区二等奖,参加2020年白云区科技创新大赛两项获一等奖,一项获二等奖,三项获三等奖。2021年4月,我校被认定为2020年广东省绿色学校。2021年6月,人和镇第一小学申报的《小学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在2021年12月被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立项。

五、结束语

学校以“生态育德”为理念,以“生态”农场为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垃圾分类”主题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把环保、科技、课堂融合整一起,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全面的生态环保意识,有效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赋能“双减”。

参考文献

[1]方苹.劳动的审美价值与学校的劳动教育[J].教育研究,1984(04).

[2]黄浩.劳动教育,让学习生活绚丽多彩[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二)[C].2018.

[3]朱永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评述及综合处理方法的设想[J].环境工程,1997(02).

[4]李艳霞,王敏健,王菊思,陈同斌.固体废弃物的堆肥化处理技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0(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