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思政课程何以立德树人:基于吉利学院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路径探索研究
摘要: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本质,即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培养一批又红又砖的新时代青年,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锻炼才干,投身实践,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本文基于吉利学院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提出了对于思政教育建设的三点看法:其一,思政课程应当能够情境化影响人;其二,思政课程应是人社会化的过程;其三,思政课程应当是一种教育理念。基于以上三点,分析了思政课程何以立德树人,同时,也为思政课程该如何建设提供了一条基于本文观点的路径。
关键词:思政教育;社会化;路径建设
基金项目:吉利学院教学科研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培育项目)。
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是指作为个体的人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各类生产技能、社会生活知识,逐渐的取得自身社会性的过程。[1]人在成长过程之中,社会化一般具有三个情境,第一为原生家庭情境,第二为校园情境,第三为社会生活情境。这三个情境之中,校园情境十分重要,尤其是大学校园。一方面,大学校园为人正式进入社会角色,创造生产力之前最后的社会化教育过程;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生活正是人三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如何塑造人,引导正确三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第二课堂,广义而言,可以理解为除了专业知识课程教学计划之外的一切教育。[2]在第二课堂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类活动,获得知识面的增加,人格的形塑,社交能力的增强等系列专业化知识外的社会知识与社会生活技能,同时,也能够通过第二课堂将知识转化为智识,使学生进入社会岗位后,有更强的工作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思政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其核心为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通过第二课堂,探索一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路径是极其必要。同时,通过这条路径提炼相关理念,可以极大的推动思政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更好的培养人,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吉利学院为例,总结了对思政教育的三点看法。
一、思政教育的情境化
情境化,意味着通过一系列的连续统(continuum),使得人在情境中实现认同,在认同的同时,实现社会化。情境通常需要一系列包括触觉、听觉、视觉等感官的刺激来得以实现,通过情境的实现来创造体验,在体验与展演的过程中使人得以认同,并逐步通过认同,得到社会化的实现。
自吉利学院迁入成都以来,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开启了一系列活动,如“强国复兴有我-巾帼心向党·奋斗新征程”女大学生演讲比赛,“红色故事会”,开展“社会大调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拍摄制作公益广告,读红色家书-用情景剧形式演绎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参与的情境。所有活动均是通过将人置于情境之中,通过情境性的展演,强化自身的道德或认同。此时可将情境理解为一个强化仪式,通过仪式,形塑人影响人。如“影视教育”活动,即发挥红色影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利用红色影片进行思政教育,可根据政治历史事件选取合理的电影资料,形成一条完整的“故事链”,使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历史与政治,让原先博大精深的理论,转变成为学生感兴趣和易于理解的人物“史话”,通俗易懂,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这也强化了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本质上,这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情景性通常能够促使人产生一种互动,这种互动通过情境搭建得以实现。互动通常是三种主体的互相形塑,即人-情境-思政知识。人依托于情境,接受并学习思政知识,同时情境为思政知识的传播建立了一种可能性,思政知识则作为一种观念,在情境内与人互相交织。不断的仪式和展演,使思政知识在这种情境背景中产生可能,这种可能来源于人进行展演时所创造的时空场(Field)[3]。在时空场内,能够实现一种通过人为主体所进行的实践而呈现出的知识与人的交织,完成仪式的同时,这种交织也逐渐完成,最终内化于人,并能通过人的实践再次得以展现。因此,一系列的组织活动变得尤为必要。只有通过组织活动不断对于思政教育的情境化舞台搭建,才能够使得人与情境产生互动,这样的互动之下,人才能系统的接受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于自身。
因此,思政教育的情境化,是必备的场景呈现。通过这种场景化不断的强化,方可使人一步一步的完成社会化过程,传播立德树人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种情境化在专业技能课程之中是难以得到体现的。原因在于,专业化的课程通常是传播一些理论性或技能性的知识,无论是知识技能或是技术技能,均是一种知识条码的传播。与之相反的是,思政教育作为专业课堂外的“第二课堂”,传播的是包括主旋律思想、社会知识与道德规范等系列社会化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播能够使人成为符合国家规制、社会道德所要求的合格的社会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人则能够完成自身的社会化,因此这种第二课堂的建设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由此,思政课堂需要能够情境化的影响人,使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所传播的知识真正的进入人心,变成能够被人所实践与社会生活的知识。接续这种境化的的第二点看法,则是思政教育应是人社会化的过程。
二、思政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作为区分于专业课堂的第二课堂,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本质是通过思政教育,使人能够更好的社会化。社会化,包括了人遵守社会规则,适应社会模式以及能够按照这些规则与人相处,参与生产活动。这是每一个大学生在过去教育经历的基础上,需要在大学四年所逐步完成的一个过程。正如吉利学院的相关“社会实践课”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与搭建,正是顺应了这一过程的良性引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开拓了学生视野,增长了才干,锻炼了各方面能力。所有活动的开展,均是人际之间的交往与交流。这就涉及到了社会化中一个重要的层面,即“与人的相处”。通过这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社交机会,在不断的社交中锻炼自身的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能够使学生在未来更好的融入社会,与不同的人交际。同时,通过这些活动,所传播的包括主旋律的思想,所经历的对革命先辈辛苦创业忆苦思甜的经历等等,能够对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系列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极其必要。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社会人。若要成为一个标准的社会人,则需回归大学教育的意义。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能够融入社会角色,且能够有人文精神,关心人,理解人的社会人。[4]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此。因此,应当将思政教育理解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良性的,通过系列大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传播人该如何融入社会,理解社会,理解人,同时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旋律思想,使得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为有道德追求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通过第二课堂,能够使思政教育与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链接,在这种链接的综合效用下,既实现了人的社会化,又实现了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二者的交织最终能够促使人成为社会人。
当然,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除了这些已有的活动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能够被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以及人工智能技术(AI),增加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接纳度。同时,结合吉利学院如智能车辆等特色专业,创建有吉利学院特色的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比如通过对吉利集团创业历史的回顾,忆苦思甜,感受与学习老一辈中国企业家们的优秀精神文化,通过学习使得人树立理想信念,努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当然,对思政教育的理解,最重要的是,不仅将其作为一种方法或者立德树人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核心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化。
三、作为教育理念的思政教育
如果仅仅把思政教育看作是立德树人的手段,那么显然是狭义化了思政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手段或过程,更应该是一种教育的理念,且是非单项度概念化理解的理念,而是一种系统化的,可被模式化参考的理念。正如吉利学院校训所言:“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思政教育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理念,应当明确的一点为:立德树人的目的是使人更好的走向社会,如上文所言,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应当将思政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并提炼出相应的,可参考的模式。
理念的构建通常分为理念核心与理念解释。思政教育理念就核心而言,应当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则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所提:“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5]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思政教育的首要原则为理想信念教育。人的世界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如同一个圈层,外圈为物质文化世界;中圈为规则文化世界;核心圈为精神文化世界。人最重要的即是核心圈,通过精神文化的世界的自我规训与建构,才能处理好另外两个圈层的问题。显然,理想信念建设属于精神文化世界的范畴。因此,将理想信念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一原则,要求我们需要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一系列主旋律思想相结合。在把握好政治站位的基础上,将优秀的传统思想,社会道德引入其中,方能完善理念的建构。只有在这样的理念系统下,才能教育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的社会人。除了核心原则和依托的理论系统外,还需要结合上文所提到的情境化,才能将理念外化于人,在实践中将理念化形于每一个社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日常生活,使理念成为现实,达到树德立人的崇高理想信念。
因此,思政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立德树人,而情境化下的知识实践,其外显体现为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最终的目的是完成人的社会化。只有将思政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将其系统化,模式化,方可达到思政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目的,即立德树人。正如吉利学院的系列活动,虽然未经理论体谅,但是却已总体呈现出了将思政教育作为一种理念的特征。尤其是吉利学院案例中的升国旗活动、红色记忆活动等序列活动的开展,深刻的说明了理念化的体现。同时也符合了吉利学院的校训:“教育是为了使人更好的走向社会。”
四、结束语
无论“大学生讲思政课”,还是红色实践基地参观,红色影视观影活动等,均是吉利学院结合学校实际所产生的一种情境化的建构。这种情境化场景的搭建,其目标是将第二课堂作为一个重要的阵地进行思政教育。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实现对学生社会化的推波助澜。使学生能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更好的融入,同时也能依托这个“小社会”获得社会化情境的自我实践,为进入真正的社会,成为社会人提供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活动平台的搭建,是思政教育理念提炼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人社会化教育的推波助澜,是学校对于思政教育作为重要的第二课堂建设的路径探索。将思政教育从实践-模式-理念的提炼过程,既是思政教育者的实践,也是接受思政教育者的实践。由此,可以得到一条路径,即在作为理念的思政教育下,通过情境化的场景,进行思政教育知识的实践,最终推动人的社会化。这样的路径是值得在实践之中进行合理性的验证。
但是,目前这一路径,依然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部分。比如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理念的传播。除此之外,各大高校之间,该如何通过校际联动、人际联动、思政教师、辅导员群体互动等方式,推动这种理念发发展与传播,也仍是待探讨的部分。本文的思政教育理念的提炼,仅仅是一种知识实践层面的尝试,今后仍需继续不断的在思政教育实践进行验证。尤其是这种情境化之下,如何更好的对接社会需求,以及人的精神世界建设,尚需与学界共同讨论,同时,在不断实践之中得到验证和多维度的、立体的提炼与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赵克荣.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1(01):97-99.
[2]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45-46.
[3][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实践理论大纲[M].高振华,李思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07):3-10+54.
[5]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