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在美育教育环境下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中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一举措不仅对培养人才、发展教育有了很大帮助,也对美育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随着“五育”并举政策的开展,美育教育进校园政策落地,各中小学也陆续开通了舞蹈课程,这使舞蹈教育不单单是在面向舞蹈生,打破了之前常规的舞蹈教学以及舞蹈教育侧重舞蹈专业生的局面,对素质教育、传统舞蹈、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了更高要求,更加有助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各民族传统舞蹈的传承。
关键词:舞蹈美育;传统舞蹈;民族文化
基金资助:2022年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建设类项目“新疆当代舞蹈创作审美范式研究”(项目编号:XJEDU2022J025)。
舞蹈是人类身体的语言,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生存、发展、变迁。舞蹈作为人类古老艺术的形式之一,是人们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人类生产劳动、生存活动所产生的,由此可见舞蹈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历史记忆,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
传统舞蹈因为大多数从民间中来,传承方式也是家族传承、村落传承、民族传承,或是师徒传承,又或者是教师进行民间采风后经过整理带入课堂,这样教授的学生也只是舞蹈专业的学生,因此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形式呈封闭性、保守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娱乐形式的更加多种多样,这使传统舞蹈文化逐渐边缘化。在现代发展的大环境下,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必须要得到重视。在《看见敦煌》一书中作者谢成水先生提到,1982年他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进修时,学院进口了精美的西方艺术画册,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到了西方近百年的发展史,从中他们逐渐意识到,近百年的西方艺术不断地从东方艺术中汲取营养,进而衍生了西方现代艺术。因此作者反思既然西方艺术可以通过东方艺术汲取现代艺术语言,那么我们作为中国人,为什么不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去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呢?去真正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呢?那传统舞蹈又何尝不是呢?这更值得人们去深思和研究。
传统的舞蹈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形式,是民众生活艺术化了的写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类别,在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96项传统舞蹈名列其中,新建维吾尔族传统舞蹈也列入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这些以人为核心的活态文化遗产,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得到了抢救和保护。在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新疆地处中西方交通要道,也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因此新疆的舞蹈文化也丰富多样,有“歌舞之乡”的美育。能歌善舞是维吾尔族人民的天性,维吾尔族舞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通过舞蹈的方式将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维吾尔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以及上述维吾尔族舞蹈的民俗性、宗教性、民族性,反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由上述可见新疆维吾尔族传统舞蹈文化有着很好的先天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人们娱乐形式逐渐多样,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新疆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家庭,同时也受到多元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三是传承人、艺人逐渐老龄化,而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接手,维吾尔族传统舞蹈文化出现断档的现象;四是传统舞蹈的创新脱离了维吾尔族本民族的民俗、民风、民情等民族文化基础,出现传承畸形化,使传统舞蹈逐渐丢失了流传下来的样子。在周吉老师所著的《木卡姆》一书中就提到过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崔斌老师曾做过一个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都是在读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调查结果令人十分震惊,大多数人都知道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值得自豪的大型古典套曲,但是会唱会演奏的人几乎为零,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在民间采风的视频中,哈密地区老艺人在表演传统舞蹈哈密赛乃姆,在视频中表演和弹奏乐器的人大多数是当地的老艺人、传承人,并没有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当地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舞蹈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淡漠。
“美育教育政策落地”“传统舞蹈进课堂”这对于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就好比雪中送炭。
一、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在普及教育下的转变发展
一直以来舞蹈教育都是以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存在,用于传授舞蹈技艺、理论,面向的教授人群也是十分局限。一方面对于大众层面来说,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接触过规范的舞蹈教育,所以这并没有起到舞蹈本质属性的解读。另一方面对于专业舞蹈学生来说,随着高考压力的增大,舞蹈教学也逐渐越来越程式化,逐渐形成硬式教学,专业的舞蹈生对于舞蹈的本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在先天条件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这里的孩子们自然而然也在这方面异于他人,但是伴随着入学的压力增大,这些优势难免会被淹没,那么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积极倡导传统舞蹈教育进入中小学,在这个阶段目前属于学生们的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规范性,当前中小学的一些广播操和课外活动都逐渐“形式化”,那么非遗舞蹈进校园完全可以先从学生们的这些活动抓起,既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认识了解这个民族,例如新疆艺术学院在一次运动会的开幕式中,就运用了维吾尔族舞蹈中一些的简单动作和巴郎仔这首歌编排了一个简单的舞蹈,动作简单又十分具有维吾尔族舞蹈特点,学生的朝气蓬勃和民族特色碰撞出了绝美的火花。因此把舞蹈的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可以使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具有稳定性,同时也拓展了传统舞蹈传承和保护的空间。
二、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在普及教育下的文化观念的渗透
“传统舞蹈进课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审美教育,在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的同时也是对维吾尔族这个民族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的一些基本手位都是来源于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再加以修饰形成的舞蹈动作,维吾尔族舞蹈的动作十分丰富,在进行舞蹈普及教育时一定要规避专业院校形式的教学,找准舞蹈普及教育的特点。在教授这些舞蹈的时候,让学生们进行兴趣化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学到维吾尔族舞蹈,也可以让同学知道这些动作的来源,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民族传统舞蹈进行教学的同时可以将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们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在美育教育下对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赛乃姆舞蹈是维吾尔族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不仅流传于天山南北,在各专业院校中也是必修科目。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不同、美感表现不同,身体体态、舞蹈风格也各具特色,在普及教育下我们不能像教授舞蹈专业生那样,在动律上或者一些手脚的独特的动作上来对不同地区的赛乃姆进行区分。但是在普及性教育层面各个地区的舞蹈又没有规范标准的引导和介入。因此我们在进行普及教育的时候可以使用代入式教学,让学生们有切身体会。因此舞蹈教育作为普及教育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了解身体中所蕴含的语言,可以发现这个民族内在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传统舞蹈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的存在,有效的发挥身体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的双重意义,所以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多样性的理解,也有益于保护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偏离传统基础,保护传统舞蹈形式与风格的传统性和多样性,舞蹈教育才更能体现出传承文化的现实意义。
四、美育教育下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多样化教学形式
不同阶层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案,维吾尔族舞蹈教学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各个专业院校的必修科目,在新疆地区对传统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十分专业,但是在其他地区学校对传统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出现“畸形”,不注重身体律动,不强调脚下步伐,夸张的面表情以及组合动作的随意编排,这使维吾尔族舞蹈的发展与本身的传统相背离,维吾尔族舞蹈越来越“速成”化。因此美育教育的落地,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像各个专业高校大多数都是有专业的舞蹈教材,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种教材太过规律化、专业化、科学化,都较难理解,所以对于中小学教学就更加侧重于体验式教学、兴趣化教学、基础式教学,使大家真正的从“根”了解这个民族,真正做到“只有根基牢固再高的大楼都会稳固”,才能体现出学习新疆传统民族文化使传承能够秉承本民族的传统。
五、新建维吾尔族舞蹈在美育环境下身体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权衡
维吾尔族舞蹈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先天携带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因此在其中蕴含着更为显著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义。维吾尔族舞蹈继承了天山回鹘族和古代鄂尔浑河流域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赛乃姆”舞蹈是自娱性很强的一种舞蹈,在娱乐场合和家庭聚会人们便会围坐在一起开始表演,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赛乃姆舞蹈,这也是这个民族独特的地方。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我们值得思考如何发挥文化传承教育和身体教育的双重教育意义,舞蹈普及教育的开展不单是非遗舞蹈教育的普及,双重教育的普及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传承身体逻辑,传授身体教育同时传授文化教育。
六、结束语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变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本文聚焦美育教育,以新疆传统维吾尔族舞蹈为切入点,体现教育改革对于传统舞蹈文化传承的稳固与帮助,同时也体现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为传统文化开辟出一条更加宽阔坚实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路芳.中小学传统舞蹈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以非遗舞蹈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5):108-113.
[2]林锋,王建南.中国共产党百年立德树人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28-30.支仕泽.
[3]支仕泽.OBE理念下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人师”培养体系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2(02):100-108.
[4]陈泗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精神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张娜,李晴.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中的目标构建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22-127.
[6].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妇女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浙江省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21(Z7):23-53.
[7].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21(1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