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教学案例分享

学习周报
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学校


打开文本图片集

<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63cc/63cc202350/63cc20235012-2-l.jpg">

活动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为例,“回到历史现场”,既是对相应学习情境的界定,又指明学习的策略。

学生对“回到历史现场”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拍摄视频脚本的活动方式展示对课文《屈原列传》的理解与评价。而《典籍里的中国》正是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引自百度百科)。节目中,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相关文学及历史学者对人物、史实做点评,田沁鑫担任戏剧影视化的艺术总监,由此教师模拟此真实的情境,学生被赋予了真实的角色,分别对应节目的三类人员。即:

1.拍摄视频脚本的艺术总监:通过艺术性地再创造,讲述屈原的生平大事,理解个人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联系;

2.后世学者司马迁: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从中窥见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

3.来自两千多年之后的一个读书人“某君”:体会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活动片段

导入:回到历史现场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回到历史现场,重新审视历史,每一段都凝聚着,人类世代守护、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打开典籍、对话先贤,以新的方式读懂历史,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引用《典籍里的中国》的开场白)

欢迎大家来到2009班制作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屈原列传》。

项目式学习过程:制作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屈原列传》

一、作为《典籍里的中国——屈原列传》节目组的艺术总监,想从课文中选取有关屈原生平的视频素材,编写视频脚本,你打算如何指导?

提示及要求:

1.脚本,一直是电影、戏剧创作中的重要一环。脚本是故事的发展大纲,用以确定整个作品的发展方向和拍摄细节。

2.依据文本,每个小组选取屈原“任—疏—绌—迁—沉”中的一个阶段展现,对视频片段进行文字说明(如场景、色调、人物、视角、镜头等)。

3.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通力合作。

(1)学生作品展示:

(2)作为《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的后世学者司马迁,观看完拍摄的视频脚本后发出“悲其志、想见其为人、又爽然自失” 的感慨,请结合文章相关段落谈谈你的理解。

生:我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推崇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高深造诣。因此对于屈原的死感慨“悲其志”“想见其为人。”

生: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我肯定这一点,但从我所处时代,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

师:我读过贾谊的《服鸟赋》之后,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屈原、贾谊和我其实是有共性的。屈原两次被流放,贾谊两次被贬官,面对自身遭遇时都有过内心的抉择,当年我独自在朝堂之上为李陵辩护而遭宫刑,我的抉择对吗?遭受宫刑之后任职太史令一职,我是继续忍辱负重地活着还是像屈原那样选择死去呢?

我们不难想象,司马迁在无数个日夜里痛苦低吟。但最终他选择了“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这篇《屈原列传》是我与屈原、贾谊之间的对话,更是我与自己的对话。

正如安巧林《大义生死》中所说:“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屈原)仅作为一个‘诗人’,亦不必去死。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3)“晚辈,是来自两千多年之后的一个读书人,特来拜访先生”。作为当代读书人“某君”,与屈原对话,从他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获得人生思考,将你的感想写成一段文字或一首诗。

学生作品展示:

课堂总结

齐读: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屈原《橘颂》

结束语:我们于汗青古籍中采撷精神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用一束来自历史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

评价反思

课堂活动中,学生因新颖的教学活动方式和真实场景而积极主动地思考探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对视频脚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毕竟没有专业的影视文学知识作储备。在脚本的写作上,教师应梳理屈原的史实细节,这样学生就可以迅速抓住重点来渲染情境,以突出屈原的人物形象。司马迁与屈原的对话是理解课文的难点,尤其是对“爽然自失”的理解,需要教师结合贾谊的文章和司马迁本人的遭遇去引导学生分析体会。真实的情境与角色代入,加之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学生在最后一个项目学习中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表达对屈原最大的敬意。

项目学习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情境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班级实际,经常开展情境式项目学习活动,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